语文反思

穿着靴子的哈士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单元教学以“感受祖国山河之美”为核心,通过文本精读、多媒体辅助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与“物产丰富”,但在教学深度和学生参与度上仍有优化空间。</p><p class="ql-block">一、教学亮点</p><p class="ql-block">1. 情境化导入效果显著:借助西沙群岛航拍视频、珊瑚和海鱼实物图,快速将学生带入“蓝色宝库”的情境,85%的学生能在导入后主动描述对西沙的初步印象,为文本学习奠定情感基础。</p><p class="ql-block">2. 读写结合目标落地:围绕“总分结构”和“动态/静态描写”,设计“仿写家乡一处景物”任务,学生能模仿文中“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等句式,写出兼具画面感和条理的片段,达成单元语言训练目标。</p><p class="ql-block">二、存在不足</p><p class="ql-block">1. 学生主体性未充分发挥:课堂提问多集中于“找关键词”“读重点句”,高阶思维活动(如“为什么说西沙是‘海防前哨’”)设计不足,约30%的学生仅停留在“被动接收信息”层面。</p><p class="ql-block">2. 文化内涵挖掘较浅:教学侧重“风景与物产”,对西沙群岛的“国防意义”“生态保护现状”等延伸内容涉及较少,学生对“富饶”的理解局限于“物产多”,未上升到“祖国领土珍贵”的层面。</p><p class="ql-block">三、改进方向</p><p class="ql-block">1. 优化活动设计:增加小组探究任务,如“为西沙设计生态保护宣传语”“模拟‘西沙小导游’介绍物产”,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参与感。</p><p class="ql-block">2. 补充跨学科资源:结合地理课“中国海域版图”、道法课“国家领土”知识,引入西沙群岛的历史背景和生态保护案例,帮助学生构建“自然美+文化美+家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