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次南太岛国之旅,我们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发,飞越重洋,于2025年9月2日抵达新西兰奥克兰。在这座城市稍作休整、游览一日后,我们便飞往斐济楠迪,开启了精彩的南太平洋岛国邮轮之旅。当邮轮之旅圆满结束,9月20日我们重返奥克兰,继续未完的探索。最终,从这里启程返回浦东。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将这两段奥克兰的行程合并,为大家集中呈现。</p> 2025年9月2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伊甸山</span>位于奥克兰市中心以南约5公里处,高196米,是奥克兰陆地火山带中最高的火山。它形成于2-3万年前,据推测最近一次喷发是在一万五千年前。</p> <p class="ql-block">伊甸山的毛利名为“Maungawhau”,意为“生长whau树的山”。它曾是毛利部落的要塞,山体上仍可见古代防御工事和居住遗迹。</p> <p class="ql-block">19世纪欧洲人到来后,伊甸山被逐步改造成公园。此外,伊甸山以奥克兰首任总督乔治·伊甸命名。</p> <p class="ql-block">从山脚沿步道步行至山顶仅需约30分钟,步道环绕着火山口,方便我们游客拍照和远眺。</p> <p class="ql-block">伊甸山的火山口呈碗状,深约50米,直径约200米,底部覆盖着茂密的绿草,</p> <p class="ql-block">山顶设有瞭望台,可360度俯瞰奥克兰市区、天空塔、朗伊托托岛及两大港湾,景色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树山</span>距离市中心约10公里。它是一座死火山,约3万年前喷发形成,海拔182米,是奥克兰火山带中第二大火山体。</p> <p class="ql-block">一树山其英文名“One Tree Hill”源于山顶曾有的一棵孤树。最早是一棵本地的Tōtara树,19世纪被欧洲殖民者砍掉,后来种上了一棵松树,但这棵松树在2000年因遭毛利活动人士砍伐而被移除,此后山顶再无孤树。</p> <p class="ql-block">一树山是新西兰最大的史前考古遗址之一,曾是毛利人重要的村落定居点。山顶矗立着33米高的方尖碑,是为纪念“奥克兰之父”约翰·罗根·坎贝尔爵士而建,他的墓冢也位于此。</p> <p class="ql-block">一树山的火山口被草坪覆盖,形似巨大的绿色碗。</p> <p class="ql-block">一树山山脚下的奥克兰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奥克兰美术馆</span>是新西兰最大且历史最悠久的美术馆,成立于1888年,是新西兰第一个拥有固定展览的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主体建筑为1877年建成的法国城堡式风格,2011年,美术馆经过数百万美元的修复扩建后,增加了玻璃和木材的中庭设计,古典与现代风格相得益彰。曾获得世界建筑节年度世界建筑奖。</p> <p class="ql-block">美术馆门口是10米高的毛利waka船,新西兰艺术家用水晶打造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享誉全球的韩国艺术家徐道获作品:织物雕塑——北墙。</p> <p class="ql-block">我们徜徉于一层展出的《罗伯逊的礼物:现代之路》,即朱利安.罗伯逊和乔西.罗伯逊(下图)慷慨捐赠的艺术珍品之中,观赏世界顶级的现代艺术藏品,包括毕加索、莫奈、达利等大师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罗伯逊的礼物:现代之路》展厅。</p> <p class="ql-block">印象派大师莫奈“日本桥”系列之一。</p> <p class="ql-block">现代绘画之父,法国后期印象派保罗塞尚“路(旧墙)”。</p> <p class="ql-block">法国静物画和肖像画大师拉图尔“玫瑰”。</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受虐乐器”(被称为怪异梦境般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美国霍夫曼“风景”。</p> <p class="ql-block">法国立体主义画家乔治布拉克的“杯子”。</p> <p class="ql-block">法国立体主义画家乔治布拉克的“灰色花瓶和调色板”。</p> <p class="ql-block">毕加索“戴发网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幅是镇馆之宝,毕加索于1951年的作品“手持橘子的母子”(也有称为“集体肖像画”)。</p><p class="ql-block">还有不少大师作品未列出。这里的确值得花些时间看看。</p> <p class="ql-block">珍稀毛利自画像展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奥克兰帆船俱乐部。</span>奥克兰被誉为“千帆之都”,平均每4人就拥有1艘帆船,帆船俱乐部是当地帆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帆船选手。</p> <p class="ql-block">俱乐部所在区域水泽环绕,拥有现代化的码头设施,能够停泊大量帆船,码头边桅杆林立,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奥克兰天空塔。奥克兰市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996年,1997年3月3日正式开幕。塔高328米,是南半球最高的自立式结构。</p> <p class="ql-block">奥克兰大学。</p> 2025年9月20日 <p class="ql-block">9月19日凌晨四点,我们搭乘新西兰航空,<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6小时飞行,</span>再一次穿越国际时间变更线,于9月20日上午抵达奥克兰国际机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怀欧塔普地热公园</span>位于新西兰北岛中部,罗托鲁瓦以南约30公里处,处于陶波火山带。“怀欧塔普”在毛利语中意为“神圣之水”,它自20世纪初就吸引了众多游客,1931年成为风景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香槟池,这是公园的标志性景观,由700年前的一次地热喷发形成。池水直径65米,深62米,水温约75度。池边因砷硫化合物而呈现醒目的橙红色,池水则是蓝绿色,池面不断有二氧化碳气泡冒出,如同香槟酒一般,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艺术家调色板,由多个小型热泉和矿物质沉积台地组成,色彩层次丰富,白色的二氧化硅、黄色的硫磺、绿色的亚铁盐、红色和橙色的氧化铁和砷化合物等,如同画家的调色板,展现了地球内部能量造就的绚丽色彩。</p> <p class="ql-block">诺克斯女士间歇泉,每天上午10点15分准时喷发,每次时长约1小时,喷出的水柱高达20米。热气裹着水柱冲上天,在阳光照射下有时还能看到小彩虹,场面十分壮观。</p> <p class="ql-block">魔鬼浴,湖水呈现出荧光黄绿色,极其艳丽,宛如魔鬼的调色盘。这是高浓度的硫磺和含铁矿物在酸性水中溶解,经阳光折射后形成的荧光效果。这里水温仅14度,但酸性极强,pH值只有2,周围寸草不生,充满奇幻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泥浆池,公园内还藏有新西兰最大的泥浆池,黑褐色的泥浆咕嘟咕嘟地冒泡,这是数千年火山活动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我感觉怀欧塔普地热公园与黄石国家公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相隔万里,却都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杰作。两者都拥有因矿物质沉淀而色彩斑斓的温泉,沸腾的泥浆池和空气中弥漫的硫磺气息,也是它们共有的感官印记。黄石公园以其宏大的规模彰显地球的磅礴力量,而怀欧塔普则如同一座精巧的艺术殿堂,将地热景观浓缩于一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罗托鲁瓦湖</span>是新西兰北岛的重要湖泊,也是罗托鲁瓦市最耀眼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火山口湖。约20万年前,这里发生巨大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后地下岩浆房坍塌,形成宽16公里的圆形火山口,后积水成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爱歌顿牧场</span>位于新西兰北岛的罗托鲁瓦,是新西兰面积最大的观光牧场。</p> <p class="ql-block">牧场饲养着众多动物,有1200头至1500头罗姆尼绵羊,还有英国红牛、苏格兰安格斯牛等牛种,以及德国红鹿、东南亚梅花鹿等鹿种,还有驼羊、骡马、鸵鸟和鸸鹋等。</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观光车游览牧场,沿途欣赏田园风光,并亲手喂食动物。体验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怀托摩萤火虫洞</span>是新西兰北岛著名的自然景观,被《国家地理》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1887年,当地毛利族族长塔·帝努老及英国测量师法兰德首次进入萤火虫洞,发现了洞壁上的萤火虫。1888年,萤火虫洞向游人开放,1989年,其所有权归还给了毛利人。</p> <p class="ql-block">怀托摩萤火虫洞3千万年前是在深海底下,经过地壳变动、火山活动等地质变化,坚硬的石灰岩被带到海平面上,后经雨水侵蚀,形成岩缝,逐渐扩大成钟乳石及石笋,形成了如今的萤火虫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处活性岩石洞穴,约在一万五千年前形成,洞穴内尚有水流,且仍在扩大。</p> <p class="ql-block">我们搭乘人力船在黑暗洞穴中环绕一周,欣赏如满天星斗的萤火虫洞奇观。</p><p class="ql-block">下图载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洞穴内的萤火虫是一种两翅昆虫的幼虫,学名叫萤火真菌蚋,它们吐着粘丝,尾部发出蓝色萤光,星罗棋布攀附在岩洞深处的上方。</p><p class="ql-block">2023年我们曾到此游览过,看到了“满天繁星”,也看到了萤火虫吐丝(如下图),这次不知为什么,那船老大只带着我们在“满天繁星”处兜圈子,没带我们去看萤火虫吐丝。</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机场前,导游将我们送<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至皇后大街自由活动。我们随即开始</span>沿着这条繁华的街道漫步,享受着旅途中的最后一段闲暇时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皇后大街</span>是奥克兰市中心的核心商业与文化地标。皇后大街始建于1840年,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是新西兰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见证了奥克兰从殖民时期到现代都市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古典与现代建筑交融,有爱德华巴洛克式风格的奥克兰码头大楼、希腊复兴式的新西兰银行大厦、哥特风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等历史建筑,也有现代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美好的开始,圆满的结束,短暂驻足奥克兰,殖民风情与现代活力碰撞,每一处风景都值得回味,都成了此行难忘的印记。</p><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全篇完。</p><p class="ql-block">如欲欣赏南太平洋岛国邮轮之旅全程风光,请进入本人主页,观赏《南太平洋岛国掠影》1-7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培正、陈琍</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荣耀Magic5 Pro,荣耀Magic6 Pro,</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陈琍</p><p class="ql-block">历史资料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