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赣闽交界区域的古道群,是我国东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它串联起武夷山脉的自然肌理,承载着千年商贸流通、民族交融、文化互鉴的历史记忆,更留存着闽越先人、客畲民俗、非遗技艺与名人行迹的鲜活印记。当前,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已成为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其历史脉络的梳理、商贸价值的挖掘、旅游资源的转化及非遗传承的联动等方面,亟待跨区域、多学科的探讨与实践交流。陈坊乡历史上陆路交通便利 ,有出省的、出县的、出乡的及村道路网。今天,我将以我乡境内的百步岭至云际关赣闽古道上的来由、事件、人物等浅析陈坊历史文化,不妥之处,敬请领导和同事们指正。</p> <p class="ql-block">陈坊乡位于铅山县西南部,距县城约53公里,东与天柱山、葛仙山镇接壤,南毗太源畲族乡,西接贵溪、弋阳,北邻湖坊镇,连四纸的集散地,最早建村于新石器时代。古时陈坊河可行船,主要运输连四纸、茶叶、木材等,小帆船从锁子桥下码头直达汪二螺丝港汇入信江,顺信江而下,达于余干瑞洪,入鄱阳湖,进长江,通大江南北。陆路交通有两条古驿道,一条沿百步岭到佛寨,过云际关到达福建光泽;另一条则从太源过火烧关进入福建光泽,这两条古道是赣闽药材、盐、茶、纸张及杂货的通道。清时期有晋商(高家行的开发者)、徽商(开泰桟的开发者)、浙商(晏文盛的开发者)和大批赣商云集于此,大多从事纸业经营,从而奠定了陈坊纸业的兴旺发达,一时间商铺林立,纸号众多,形成三华里长的陈坊古街。是铅山县古代四大古镇之一,享有“装不完的河口,买不完的陈坊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b>一、赣闽古驿道的概况与溯源</b></p> <p class="ql-block">(一)古道概况:据《铅山县志》记载,陈坊是依水路,行码头的著名集镇,它是连史纸、茶叶的主要集散地,明清时期,大大小小的纸号有六、七十家,当年的茶纸古道从陈坊老街社公庙始发上百步岭,经沽溪村、天柱山乡佛寨村再向南过云霁关进入福建光泽县司前乡达邵武、南平等地,路宽约2米,一路石阶,贩夫走卒好走,车马官轿能通行。古道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荫蔽日,秋季层林尽染,冬季云雾缭绕。溪流潺潺、飞瀑悬空、奇石林立,构成一幅天然山水画卷。由于石板薄削,级阶之间不算陡峭,又有纹线防滑,踏步而行,平缓坚实。为解决行人休憩避雨,古道每隔十里建有凉亭,凉亭均采用古朴简单的土垒或石块彻筑,所用材料也是大都就地取材。凉亭虽简陋至极,供人憩息有余,整个古道透出一股古朴简约之风,亦承载着中国古道最为原始的建筑风格。 经过岁月的催残和地方发展的变迁,路段多数已破坏的面目全非。目前,陈坊乡陈坊村与沽溪村境内百步岭还留存着约3公里长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驿道。</p> <p class="ql-block">(二)古道的溯源形成:陈坊村蛇形山遗址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江西省新发现的一种新型的山地石器遗址。蛇形山遗址的年代估计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夏商王朝过渡的时期,这个年代的史前遗址,对研究中国文明探源工程非常重要,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肖发标认为,这种分布在高山上的石器遗址,既有可能是史前时期的矿山遗址或窑址,也有可能是历史时期南方百越民族或其后裔因为逃避国家赋役而隐居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址,具体有待进一步考证。</p><p class="ql-block">从当前考古推断,陈坊应该是铅山县人类最早活动的地方,这条古道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慢慢形成,距今约4000余年。这一发现为陈坊文旅研学又增添了新板块。</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江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肖发标、县博物馆领导、陈坊乡党委书记林积专等人在蛇形山考察。</p> <p class="ql-block">百步岭路旁莲花山的古窑陶片</p> <p class="ql-block">陈坊村禾产坞明代龙窑瓷片</p> <p class="ql-block"><b>二、赣闽古道 武夷雄关</b></p><p class="ql-block">在武夷山的群峰古道里,曾静伏着许多的关隘,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姿势,面对拾级而上的古道。铅山武夷山脉与福建武夷山之间有十大雄关,现在他们还坚韧的站在时光里,如凿刻在石壁之上的沧桑文字。今天重点说一下古道上的云际关、马玲关。</p><p class="ql-block">(一)云际(霁)关:云际关位于福建省光泽县司前乡云际村北部云际岭垭口,五代时期(907-960年)始建的古关隘遗址,现存明代重建的关墙遗迹与古道遗存。因地处海拔较高得名"高与云齐"。宋元时期多次毁于战乱,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建石质关隘,现存花岗岩条石砌筑的关墙与垛口即为此期遗存。据清乾隆版《铅山县志》记载:云际关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接光泽界入关,二十里石佛寨于明洪武年踞其要隘设巡检司,守兵六名”。</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李吕写云际岭的诗一首:“凌空石磴三千丈,匝地瑶林百万花,自有眼来方见此,直疑身山到仙家。”说明了此关的险峻。</p> <p class="ql-block">(二)马玲关:据清同治版《铅山县志》载:”马玲关,去县西南九十五里,在浆源境接光泽县关口,始建于宋代。关于关名的由来,据《光泽县志》记载:此关修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关内平坦宽阔,可驰马练兵,山下可闻马玲声,故名。</p><p class="ql-block">此处古道不仅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塞,也是商贸要道。当年河红茶、连四纸经过此道,翻越武夷山脉,经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内外,河红茶甚至一度成为英国王室的贡茶。如今都已成为历史,但从沿途的马蹄印记依然能够想象当年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b>三、跨越山海的古道贸易交融:</b></p><p class="ql-block">(一)连四纸生产、运输、集散之路</p> <p class="ql-block">陈坊连四纸制作始于元代,繁盛于清康熙、乾隆至道光等年间,由于图书事业的日益发展,印刷书籍纸张需求量增大,鼎盛时期陈坊四周的纸槽多达1400余张,鼎盛时年产连四纸20余万担,铅山连四纸和毗邻的福建连四纸均在铅山陈坊集散,经陈坊纸号加工后上市,统称陈坊连四纸。产地主要分布在一是陈坊乡境内的沽溪、长寿、翁溪等地。二是自云霁关以北的云际坑、佛寨、浆源、篁碧等地。三是火烧关以北的太源乡、贵溪樟坪等地。四是福建光泽县所属的司前、梅坪、王家洲等地区。</p><p class="ql-block">当时陈坊从事手工造纸行业人员占全乡的一半以上。光是挑担工就有数百人,以青壮青为主,他们将浙、皖、赣等地产的丝绸、布匹、瓷器等挑进福建司前,把茶叶、纸张、食盐等货物挑到江西的陈坊,十几人一伙,挑着百多斤重的贷物,每天行走七八十里。</p><p class="ql-block">沿着赣闽数十公里长的古驿道旁的村子周围,随处布满造纸场所,有料塘、碓屋、晒场等,这些都是过去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经济来源的见证,这里山区的山农通过制作原材料获得收入,料户从山农的原料进行加工后获得收入,纸槽户在造纸过程中获得收入,纸商在贩卖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入,这是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受益的是整个区域的人群,他们改善了当地建筑、服饰、礼仪、饮食等文化,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可以说手工造纸的行业对于当时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连四纸一面世,即以质地洁白莹辉、细嫩坚韧、防虫耐热、永不变色而誉为‘寿纸千年',主要产地是陈坊、天柱山、篁碧等地"(出自《铅山县志》),当时,许多宏篇巨著的印刷,多采用连四纸。 </p><p class="ql-block">连四纸闪亮登场,明代的陈坊还只是崭露头角,初显身手,到了清代,则是浓墨重彩,华章奏凯,成为了连四纸的集散地。一张纸,吸引无数逐利的商人,带来了无限商机,此时,就有了“陈坊街”。造纸业的产业链形成,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使陈坊成了赣闽商贸集散地,进入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二)万里茶道第一镇的主要支线</p><p class="ql-block">万里茶道是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蒙古、俄罗斯之间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国际商道,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重要国际商道。南起福建武夷山,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进入蒙古国,延伸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线路总长13000余公里。</p><p class="ql-block">古代的交通,分为水、陆两大部分。水路包括江河、码头;陆路包括山路、关隘、路亭等。万里茶道,从铅山起航。万里茶道的起点,绝不是单线道,而是网状,是呈扇形状奔向河口。当时,通往河口镇的茶道主要有四条。其中一条:福建光泽一一云际关一一陈坊河一一河口镇。</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古道沿线闽北部分地区,篁碧的大岩、苦坑、东山等村,天柱山的浆源、佛寨村,太源的马鞍、西坑,陈坊的沽溪村等都盛产茶业。这些茶叶通过古道挑运到陈坊老街上船经水路到河口集中对外销售。</p> <p class="ql-block">陈坊河简介:流域基本在铅山县境,部分在弋阳县境。发源地在武夷山脉火烧关之北的太源,故旧称太源水。源头有二:一自高港,一自暗洞坑,于马鞍山合为一流。经西坑、水美洲、中畈、陈坊、黄荆林、破港、曾家、下港、湖坊、濠溪、刘家埠、出双港,再经吴家、汪二渡、下程,出弋阳黄沙港注入信江,全长56.9千米。流域面积为639平方千米,其中铅山境内占411平方千米。陈坊以下河宽60至140米。在明清时期,陈坊河是弋阳、铅山两县通往福建光泽县交通干线的最主要水路。</p> <p class="ql-block"><b>四、古道沿线主要名人行迹</b></p> <p class="ql-block">(一)北宋状元刘辉求学、赶考、赴任之路</p><p class="ql-block">铅山素有“一门九进士,隔河二宰相,百里三状元”之美誉。而陈坊沽溪的刘辉,则位列“百里三状元”之首。刘辉,原名为刘几,字之道,铅山县陈坊沽溪人,生于1031年,北宋开国以来第46位状元。</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他满怀壮志离开了家乡,立志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有所建树。他拜师求学,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学有所成。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春天,仁宗皇帝在崇政殿亲自对礼部选拔的贡士进行考试,再次将刘辉选拔为第一名。在此之前,皇祐至至和年间(约1049-1056年),科举考场的文章风气崇尚搜求奇诡、雕琢辞藻,庐陵人欧阳修先生对此深恶痛绝。等到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时,便大力革除这种弊端,当时刘辉也曾因此落选。到这次殿试时,欧阳修担任殿廷考校官,看到一份考卷,与其他考官反复传阅、激赏不已,于是上奏给皇帝。皇帝也称赞文章写得好,这才打开试卷的密封,发现正是刘辉所作。从此,科举考场的文风为之改变,文章的辞藻格调焕然一新。舆论一方面推崇欧阳修对文风改革的有力推动,另一方面也佩服刘辉能够如此精干敏捷地适应并引领了文风的转变。</p><p class="ql-block">刘辉考中后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代理签书河中府节度判官事。他把祖母接到任上奉养。老夫人因为生在南方,不习惯北方的水土气候,身体有时会感到不适。他向河中府申请,请求解除官职回去侍奉祖母。河中府替他上奏朝廷,朝廷下诏,将他改调到建康府(今南京)担任签书节度判官事,以便于他奉养祖母。不久,他又改任著作佐郎。</p><p class="ql-block">嘉祐七年(1062年),老夫人去世。刘辉哀号悲泣,极尽哀痛。他以嫡长孙的身份提出申请,请求解除官职,为祖母服承重丧(代替已故的父亲为祖母服最高等级的三年丧)。知府将此事上奏朝廷,礼官认为刘辉说得对,于是批准他离职。自宋朝开国以来,在有叔父在世的情况下,由嫡长孙服承重丧,是从刘辉开始的。</p><p class="ql-block">刘辉护送祖母的灵柩回乡安葬,他哀思追慕,丧礼尽合礼节,乡里都称赞他的孝行。恰逢家族中有几户贫穷无法维持生计的族人,刘辉就买了数百亩田地来安置他们,早晚四季的饮食供应都非常周全。当地县令为此将这个地方改名为“义荣社”。刘辉在服丧期间,从未去过一次州府或县衙。四方前来求学的读书人很多,他就选择山水优美的地方建造馆舍来安置他们,每天在馆舍中讲学诵读。县令又将这馆舍命名为“义荣斋”,这些都是为了淳厚当地的风俗。</p><p class="ql-block">服丧期满后,刘辉启程建康府复任。途经真州(今江苏仪征)时,在宋英宗治平二年春季三月十三日(1065年4月21日)患病去世,享年三十四岁(1031-1065年)。</p><p class="ql-block">刘辉从高中状元到逝世,只有短短六年的时间。天妒英才,刘辉还来不及大显身手时,就止步在“居丧未满”的孝道上。英年早逝壮志未酬的他让人惋惜。</p><p class="ql-block">状元早逝,可“至孝、清廉、仁善、自强”的状元精神永存。教育后人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向下代传递刻苦学习、勤奋耕种的良好风尚。</p> <p class="ql-block">(二)华祝三捐资修路。出对子难倒众秀才</p><p class="ql-block">铅山县有一位妇孺皆知的人物,那就是华老爷。华老爷名叫华祝三(1811年一1900年),字肇猷,号尧峰,出生于本县篁碧乡(清代为陈坊辖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中丁未科二甲进士,选庶吉士,清朝道光年间翰林院编修,当过甘肃西宁知府、河南道监察御史和甘肃兰州、广东南韶兵备道等职,娄立军功,很得朝廷赏识,做过广东、贵州主考官,从命题到阅卷,一人独览,主持过全国科举考试,官至从二品大员。同治年间参与纂修《铅山县志》。因患“肚痈"之苦,年逾花甲的华祝三辞官告老还乡,在陈坊建房定居养老,活到九十高寿,1900年去逝。</p><p class="ql-block">陈坊人传颂华老爷的功德其中一项是他晚年出资修路,将陈坊到篁碧的70多里翻山越岭的山路进行拓宽,让沿途几十个小村庄受益,在人烟稀少的路段还新建了5个亭子,以备行人避雨、歇脚。其中路段陈坊到天柱山佛寨村的路,是江西通往福建的边贸通道,道路的拓宽促进了两省商贸的繁荣。华老爷还拓通了陈坊老街的官圳,把清澈的鸢溪源头水,引向街道和千亩良田。如今,这条官圳还发挥作用,造福陈坊百姓。</p> <p class="ql-block">(三)华老爷出对子难倒众秀才</p><p class="ql-block">进士出身的华祝山,他才学渊博,较重视家乡的教育,在京城做官时,回乡省亲总是关心家乡士子学业,并有意识地考核家乡众秀才学业成就。有次,他让师爷备好酒席,准备宴请家乡附近的秀才。宴前对大家说:我出一联让众秀才对,如能对上该联则入席饮酒”。该师爷照计行事了。华老爷出的上联是:“七里山,山七里,七里山下有黄金,有剩有余”;众秀才暝思苦虑了一下午,天黑快上灯了,还是没有能对上?师爷有意点化秀才们说:陈坊虽然偏僻,但是个好地方,如狮象把水口,龙虎作靠山,七里山风景优美,百步岭很有含意 . . . . .。于是众秀才深受启发,其中一秀才说:“噢!就对百步岭”。</p><p class="ql-block">经众秀才反复推敲后,终于朗诵出了:“百步岭,岭百步,百步岭上往云际,又高又凉”的另一联。这时师爷笑着说:掌灯!入席,众秀才入座后,高兴地痛饮起来。</p><p class="ql-block">该对联,实践地把姓氏、地名、生活富有,甚至地形关隘有机地结合,并利用长短句、谐音衔接起来,使上下对联更好地吻合,确是好极妙哉。如上联:“七里山下有黄金,有剩有餘”,其不仅反映当地有黄、金、陈(郑)、余等姓氏,亦反映生活富裕有剩有餘;下联的“百步岭上往云际,又高又凉”其不仅反映百步岭是通往云际关福建去向的大路,又反映过佛寨村居民主要有高、梁二姓,且佛寨、云际关地势之高,确实又高又凉。这次对对子,成了后人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四)徐霞客:明代著名的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游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东南三里,舒坑岭,又三里,缅湾。又六里,陈坊,陈坊有溪自北南流,盖自孤溪而下东溪者也,越桥而东上一岭,又下而复上,曰铁弯岭。</p><p class="ql-block">由此文推断,徐霞客到过陈坊的概率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沽溪的“沽”清代以前是“孤”,在地名上”孤溪”在宋代就出现了,而”陈坊"是在明朝中期才启用,要早300余年。</p> <p class="ql-block">(五)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张昭:关于竹纸的起源年代,铅山流传着一个故事。相传三国时,吴国重臣张昭受命到武夷山腹地查看后方军事,并在古道沿战伐竹制箭。他来到现在的天柱山之境,见当地村民在加工竹丝浆料,不明用途,问明后,才恍然大悟,说:“吾书之纸竹之浆也。”据说,天柱山乡浆源村因此得名,由此,说明铅山县在汉代就开始造纸了。</p> <p class="ql-block"><b>五、古道沿线的军事活动</b></p> <p class="ql-block">(一)秦始皇征讨闽越之路</p><p class="ql-block">据汲军、应子康所著《辛弃疾信州词与信州生活》及《铅山县志》的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为征服南越,在江西修了六条驰道,铅山县由信江通云际是其中的一条。是隋唐时期的官马大道。</p> <p class="ql-block">(二)大平天国运动行军之路</p><p class="ql-block">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对铅山县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作为太平军与清军反复争夺的重要战场,铅山在战争期间遭受了严重的人口损失、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而铅山地处闽浙赣交界,是太平军西征的重要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清咸丰七年(1857)正月,太平军与清军在永平、湖坊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后太平军将领杨辅清率部经此道进关入闽。</p><p class="ql-block">咸丰十一年(1861)正月,太平军李秀成部从浙江开化,经广丰洋口、丁公桥,攻广信(今上饶)。十二日,抵铅山县境。下河口;十五目,扮作舞龙灯人至陈坊;十七日、由太源山过火烧关进福建。</p> <p class="ql-block">(三)红军游击队闽北独立师作战陈坊的红色之路</p><p class="ql-block">解放前,陈坊一直由国民党重兵把守的的白区,驻守陈坊的国民党部队有一个营约300余人,以及地方武装保安团。</p><p class="ql-block">闽北红军独立师成立不久,便转战赣闽两地,坚持开展极其艰苦的游击战争,目的是打击敌人、牵制敌人、更好的保存好革命力量。 1935年2月,独立师在事先获得陈坊街地下交通站情况员提供的军事情报后,决定派一团攻打陈坊。独立师制定的作战办法是速战速决的突袭方式。一团攻打陈坊的作战时间定在1935年的2月17日凌晨,部队由赣闽古驿道来到陈坊。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激战、敌军溃败伤亡较多,红军冲入水口庙,活捉官兵30多名,接着又炸毁了熊家洲碉堡和炮台,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巩固了军需,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部队又一鼓作气攻打了花桥、黄荆林等地的守敌,战斗大获全胜,敌残兵败将狼狈逃的往永平等地了。 此次战役共消灭敌军近200人、炸毁碉堡2座、炮台3座,端掉哨卡3处。</p><p class="ql-block">红军游击队在陈坊的战事有效打击了当地国民党部队的气焰,壮大了革命队伍,这支队伍的枪支弹药,粮食等得到补充,也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鼓起了人民斗争的勇气,燃起了埋在陈坊人民心头的革命烈火。</p><p class="ql-block">在近代史上,古道也曾扮演重要角色。这里曾是游击队转移物资、传递情报的秘密通道;也有不少革命志士经此道奔赴前线。1949年6月,解放军亦取道此关完成入闽作战。</p> <p class="ql-block">(四)解放初期剿匪之路</p><p class="ql-block">1949年6月,铅山县解放后,匪首姚琴、雷乃公等网罗国民党军队残部、逃亡恶霸地主、反动官吏和流氓地痞,先后拼凑“闽赣边区反共游击军”、“闽赣边区司令部前进指挥所”等武装股匪组织,在县第四区陈坊区(辖湖坊、陈坊、太源、天柱山、篁碧五乡)的篁碧、陈坊、云霁关和福建光泽一带猖狂活动,公然对抗人民政府,继续与人民为敌。经过我部队与民兵的三年剿匪行动,赣闽边界的股匪,全被肃清。</p> <p class="ql-block"><b>六、古道新生:保护与开发利用</b></p> <p class="ql-block">赣闽古道作为曾经赣东北通往福建的重要贸易通道,镌刻着人类的迁徙、贸易的兴衰、文化的传承,是一部生动的地方史、人类发展变迁史。随着现代交通和经济的发展,它们的辉煌已不可往日,但其内在价值依然值得我们去保护与挖掘!</p> <p class="ql-block">首先对我乡境内古道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抢救性进行维修,开发好老街——百步岭——千年银杏——状元故居——状元墓——金狮排——老街的古道徒步路线。其次要创新旅游模式,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干扰,引导游客有序游览,引入“无痕山林”行动,倡导自带垃圾下山。第三可结合研学旅行,开设古道历史、植物识别、传统工艺等课程,提升旅游的文化深度与教育意义。第四通过短视频、文化节等形式讲好“古道故事”,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助力我乡文旅发展。</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我们,既是古道的访客,更是它的守护者。唯有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在经济收益与文化传承之间架起桥梁,才能让这条千年之路继续延伸向未来。古道依旧,山河无恙,而茶纸古道所承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跨越山海、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当前,我乡正以围绕“一街四村”做山做水做文章的思路发展文旅产业,在沽溪村正在打造赣东北状元文化发源地,联合其它村将古道纳入开发状元游览线路,结合陈坊老街、连四纸制作技艺与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研学活动、水上娱乐、高山观光等旅游项目板块,着眼长远,逐年推进,逐步把陈坊打造成为特色文旅古镇!</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用一首小诗结束这堂课程。</p> <p class="ql-block">《路》</p><p class="ql-block">暖阳穿过雾霭</p><p class="ql-block">歇脚的挑山工</p><p class="ql-block">再次踏上漫漫的路途</p><p class="ql-block">额头写着古道一行行、一道道</p><p class="ql-block">远行的队伍,思乡的游子</p><p class="ql-block">静静地亨着悠扬的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路旁纸坊里的姑娘</p><p class="ql-block">不时眺望着远方</p><p class="ql-block">武夷峰上的朝霞</p><p class="ql-block">辉映着远去的情郎</p><p class="ql-block">折叠出多少思念与不舍</p><p class="ql-block">路很沉,沉的铺上了连四纸千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望一眼华盖的千年银杏</p><p class="ql-block">恍惚听见状元郎的书声</p><p class="ql-block">长亭外,是祖孙见面的“相见湾”</p><p class="ql-block">暮然回首,是谁在书写”状元红”飘香的风月</p><p class="ql-block">抹不去的豪情,挥之不去的岁月</p><p class="ql-block">路很长,一直通向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