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工业 先导范旭东

樵人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天津碱厂(原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建于1914年,距今已有111年,该厂创始人范旭东先生是我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范旭东于1914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精盐厂,1917年在塘沽创办了永利制碱厂,1934年在南京创办了硫酸铵厂,至此覆盖了酸、碱、盐三个化学工业基础门类,为我国化学工业奠定了基础。范旭东及范的朋友侯德榜、李烛尘等人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本人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现名天津碱厂)工作,有幸接触该厂的历史文化氛围。每当缅怀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历程,便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p> <p class="ql-block">1),立志走“实业救国”之路</p><p class="ql-block">范旭东原名范源让,1883年出生于湖南湘阴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爷爷曾任直隶大兴县知县,父亲是教书先生。范旭东7岁时丧父,生活陷入困境 ,曾随母亲在保节堂靠慈善机构救济度日,在舅舅谢肇坪的帮助下才有了读书的机会。贫困的生活经历使他早早感受到民生的疾苦和国家衰弱的现实,在他的心中埋下了“实业救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范旭东有一个哥哥叫范源濂,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也是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哥哥对弟弟影响很大,1900年范源濂因参加反清起义失败逃往日本。1911年范源让追随哥哥前往东京,并将名字改为范锐,字旭东。先在东京第六高级中学学习,后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堂学医。期间,听到学校校长一句“待君学成,中国早亡矣!”深深刺痛了他,于是改学化学,决心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之路。</p><p class="ql-block">1908年范旭东考入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1910年毕业后留校任专科助教。</p> <p class="ql-block">1910年范旭东在东京结识了长沙来的女留学生许馥,她就读于青山实践女校师范班。许馥出身大家闺秀,心地善良,思想开朗,和范旭东有着共同的理想。不久二人便坠入爱河。婚后,1911年范旭东得到辛亥革命的消息,决定辞去京都帝国大学的职务,和妻子回国发展。回国后,范旭东先在北洋政府北京铸币厂工作了一段时间,因官场控制的铸币厂关系复杂,官员腐败,1912年范旭东辞去了铸币厂的工作。此时,范旭东的哥哥范源濂也回到国内,在北洋政府任赵秉钧内阁教育总长(1912年7月~1913年7月)。</p><p class="ql-block">1913年北洋政府又派范旭东去欧洲考察盐政,从此开启了范对学习化学工业的兴趣。考察结束后,范旭东辞去政府职务。</p> <p class="ql-block">2),建立久大精盐厂</p><p class="ql-block">范旭东在日本留学10年,他目睹日本凭借工业崛起挤身世界强国之列,坚定了他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决心,妻子许馥对范旭东大力支持。许馥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是丈夫的贤内助。每次范旭东在外面遇到困难和挫折,回到家里向妻子述说苦恼和怨恨,许馥总是能给丈夫安慰和支持,范旭东曾说夫人是自己人生航程中的港湾。</p><p class="ql-block">1914年7月范旭东创建久大精盐股份有限公司。范旭东和合伙人景本白共筹集资金五万元(每个人负责二万五千元)做为起动资金,在天津塘沽渤海边的盐滩地上建设了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他们共同拟订公司章程,呈盐务暑立案,为久大精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915年4月的股东大会上,景本白当选董事长,范旭东为总经理。此外他俩还将杨度发展为股东(杨度是袁世凯总统幕僚),通过杨度让袁品尝久大的精盐,为久大精盐打开了销售局面。</p><p class="ql-block">彼时的中国食盐生产仍沿用千年的古法,盐质低劣且价格高昂,外国精盐垄断中国市场。范旭东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生产出了洁白纯净的“海王星”牌精制盐,打破了外国对中国市场的垄断。</p> <p class="ql-block">1918年8月的一天,李烛尘拿着景根白的介绍信来见范旭东,两个年轻人相谈甚欢,范旭东觉得李将来会是自己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李烛尘(1882~1966)生于湖南省永顺县一个富裕家庭。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去日本留学。1918年李烛尘从东京工业大学毕业,回国后经常在盐政杂志上发表文章,所以范旭东在这之前就注意这个人,二人理想信念一致。李烛尘加入久大精盐厂后,开始任技师,1920年以后任久大精盐厂厂长。</p> <p class="ql-block">3),创建永利碱厂</p><p class="ql-block">1918年范旭东创建了天津塘沽永利碱厂。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生活的必需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当时中国的纯碱市场完全被英国卜内门公司等外资企业占领。制碱工艺比较复杂,外国人嘲讽中国“永远做不出合格的纯碱”。外国人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购买外国设备受阻。范旭东决心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招聘高端人才,攻克制碱工艺流程和设备。</p> <p class="ql-block">范旭东通过留美同学会辗转联系上了侯德榜。此时侯德榜刚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化工博士学位,收到国外多家大型企业的高薪聘请,年薪高达1万美元(相当于国内高校教授工薪的20倍)。范旭东在信中没有空谈理想,而是坦诚写下国内创建纯碱工业的困境:“卜内门之碱,扼我工业之喉;塘沽之盐,弃之如敝履。愿以赤子之心,邀君共筑中国化工之基,让国人用上自己的纯碱。”信中还附上永利碱厂的规划图和一份近乎冒险的规划:用三年时间突破苏尔维法制碱技术壁垒。</p><p class="ql-block">侯德榜被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感动,收到信的当晚,他便拒绝了国外企业的邀请,回信写道:“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君之实业救国梦,亦是我之毕生所求。”</p><p class="ql-block">1922年春,侯德榜带着满箱实验资料回到塘沽,范旭东亲自到车站迎接,二人一见如故。范旭东对侯德榜表示“将全力支持你的实验”。二人订了三不原则:不依赖外资技术、不妥协外国垄断企业、不叫国人失望。</p><p class="ql-block">范旭东提议:侯德榜和李烛尘轮流值年担任永利碱厂厂长,并协助范旭东在青岛创办“永裕盐业公司”。</p><p class="ql-block">1922年范旭东还成立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聘请留美化工博士孙学悟主持工作。至此“久大、永利、黄海”三位一体,俗称“永、久、黄团体”。</p><p class="ql-block">范旭东为加强企业管理,将永利碱厂分设四个部:经营部、原料部、化学部和制造部;李烛尘任经营部部长。</p><p class="ql-block">侯德榜回国后,立即全身心投入纯碱开发工作。范旭东负责搭建厂房,筹备资金,侯德榜负责生产实验。当资金遇到困难时,范旭东变卖自己的家产筹集资金。卜内门公司派人游说施压,范旭东说,“宁可工厂倒闭,也不放弃自主研发”。侯德榜每天吃住在实验室和车间,范旭东经常深夜到现场看望,两人坐在煤油灯下分析研究数据,累了就趴在桌子上小憩,饿了就吃块饼干。</p> <p class="ql-block">1923年纯碱装置试运行,1924年8月正式投产,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合格的纯碱产品,结束了中国不能自主生产纯碱的历史。纯碱产品的商标是一个倒立的红三角。 </p><p class="ql-block">当事业蓬勃发展之时,也是社会动荡军阀混战之际。彼时直奉第二次大战(1924年9月~11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接管了北京政权。1925年张作霖的手下悍将李景林任天津司令督理直隶军务。8月8日早晨,范旭东出门上班,刚走出家门就被几个壮汉劫持到李景林的司令部。李景林围着范旭东转了一圈,对范说,交出20万大洋以支持塘沽保卫战和保护工厂的安全。范旭东毫不退缩,指出,我们按法律已经缴纳了所有税赋,从来没听说还要缴保护费。李景林哪懂得什么法律,便改口说:“是向工厂借款而非对个人,你不缴钱,就别想出去”。这正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p><p class="ql-block">李烛尘得知老板被劫持,急忙召集侯德榜、孙学悟等人商量对策,又告知股东杨度。李烛尘立即赴天津李景林司令部见李景林,表示愿意做人质,要求释放范旭东,钱的事需要和范旭东商量。李烛尘见到范旭东后,范说:“你来干什么?你来了厂里事谁管?”范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能交20万赎金。</p><p class="ql-block">走出李景林司令部,李烛尘又去拜访直隶财政厅厅长郝鹏和盐运使张小岱,请他们帮忙,却不知绑架范旭东竟是他俩的主意。</p><p class="ql-block">李烛尘又去找杨度帮忙,杨度表示愿意相助,并和李烛尘一同去见黎元洪(黎也是永利的股东),黎表示用五万元做底限赎人。杨度又同李烛尘去见李景林,同李景林周旋,最终久大公司花了145500银元将范旭东救出。</p> <p class="ql-block">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参展,获得金奖。从此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扬名世界。在庆功会上,范旭东举杯对侯德榜说:“这杯酒,祝侯先生的科学智慧!”侯德榜回敬:“没有范先生的坚守与支持,就没有中国的纯碱。”</p> <p class="ql-block">永利碱厂成了亚洲唯一一家能生变纯碱的大型企业。英国卜内门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受到挑战,卜内门公司想用倾销的办法逼永利公司破产,但是“红三角”纯碱早已有日本的大量订单,日本三井财团和永利公司签下大合同购买《红三角》纯碱产品,永利《红三角》市场越来越好。卜内门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了45%,它在日本的市场也撑不住了。卜内门公司主动找到范旭东,提出很多优惠条件,要求和永利公司合作,签订了“共同发展,维护市场秩序的合同”。永利公司在纯碱市场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4),范旭东筹建南京永利硫酸铵厂。</p><p class="ql-block">1936年范旭东邀请在美国调研学习结束的侯德榜回国,主持南京硫酸铵厂的建设。侯德榜给范的信中写道:“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不久,侯回到国内就职。</p><p class="ql-block">侯德榜赴美商谈设计合同、采购设备、调研设备期间,和国内的书信来往达三万余封,可见工作的复杂与侯德榜对工作的认真。</p><p class="ql-block">1937年南京硫酸铵厂投产。生产线中的硝酸吸收塔是当时亚洲最大、最高的设备,因此南京硫酸铵厂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p> <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塘沽永利碱厂,南京永利硫酸铵厂,生产均受到严重影响。</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7日塘沽沦陷,范旭东拒绝与日军合作,公司总部由天津迁到香港,碱厂被日本占领,接管。</p><p class="ql-block">南京硫酸铵厂,因硫酸铵是战略物资,故而成了日本的觊觎目标。日方多次向范旭东施压要求合作,范旭东断然拒绝,并发出“宁举丧,不受奠仪”的怒吼。日军遭拒绝后,于1937年8月21日、9月27日、10月21日三次轰炸硫酸铵厂,厂房和设备遭受严重破坏,生产停止。</p><p class="ql-block">侯德榜遵循范旭东的指示,带领工人利用日本轰炸间隔抢修机器,转运军需物资。李烛尘、侯德榜组织人员整理重要图纸,拆卸设备,西撤入川。</p><p class="ql-block">1937年下半年,在乐山五通桥区桥沟镇筹建“永利川厂”,范旭东亲笔手书“新塘沽”石刻。川厂面积8000平方米,以厂房造型别致,结构独特的石头房引人注目。建成一个发电厂,一个纯碱厂,还有一个大型水处理装置,大型回廊式实验室、办公室,4319平方米的职工住房,还有防空地下隧道,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川厂因原料井盐质量不好,生产的纯碱质量欠佳。</p><p class="ql-block">(註:永利川厂旧址,2019年4月12日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5),巨星陨落</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范旭东满怀信心地准备实现在全国建设10个大型化工企业的计划。1944年他带着战后复兴的蓝图赴美,提出建设《株洲化工基地》等十厂计划寻求贷款,美国进出口银行答应贷款1600万美元。但因战后时局动荡,国民政府未能提供担保,贷款计划最终未能实现。</p><p class="ql-block">1945年范旭东当选中国化学学会理事长。同年10月4日,范旭东因患急性肝炎溘然长逝,享年62岁。一颗巨星陨落了,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中华史册。当时在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的毛泽东为他写了“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挽联;蔣介石也亲笔题写了“力行致用”的挽联。</p><p class="ql-block">后人将范旭东的企业创办与发展规划、技术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民族情怀等方面的论述,编辑成了《范旭东文集》,对于今天人们创业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编纂 樵人 2025/10/26</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 《天津碱厂志》,《百度百科》,豆包网文等。</p><p class="ql-block">图片: 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