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想起小时候的老家南丰村西边和西边台门的印象。早年因村庄较大,大概是为了方便记忆和指向,把村里分为西边、东边、上达、驻杏里、里宅、西宇等区域。南丰西边的一态房一条路、一景一物,虽消失了40多年,但无法磨灭我的永存记忆。那时的西边台门是南丰西边的标志性建筑,是西边人红白喜事进出的必经之处,是西边人在辛勤劳作之余歇憩聊天的场所,尤其是夏天的午后和傍晚,迟一步这里冰凉的石板凳就没有位置了;这里也是村里村外的信息集散地,饭后茶余的人们往这里一坐就谈天说地,天南地北的各种信息就会不时地在此传播,也有人不时讲些有荤有素的笑话,年少的都是听大人们的讲述,并不时附和大人发出一些灿烂的笑声。西边台门座北朝南,前后面积共约20平方左右,其建筑虽有些简陋,但在当时看来也不失朴素典雅,且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台门门槛北廊左侧置有六角石鼓,门槛南廊两边靠墙各有一条长石凳,这些石鼓、石凳曾经几代西边人用体肤打磨得光亮光亮的(六角石鼓、石凳现存于碾根下,被冷落几十年后已失去原来的光泽,显得有点苍衰了)。西边台门与整个西边人居建筑相协调,过台门往北有条中轴石头路直通“大态里",“大态里”呈凹型。轴两边对称的各有一"小态里”呈口型,台门里的这三处房屋布局宛如一个标准的“品”字。以品字房型为中心再向东西两翼延伸,形成整个西边纵横交叉、错落有致的房屋建筑群,且各"态"房屋之间都有大块原石铺路,可谓原生态的硬路面。站在台门往北举头即能跳入眼帘的中轴左右的灰瓦白墙的灿头尖顶处各有一个大大的行书“福”字,好不气派!“福”字下面均设有一进户门。灿头墙外各有一处不大的地面上均镶嵌着很有艺术性的卵石吉祥图案,极为精致。台门两边建有如城墙般的建筑,有如桃渚城的模样,既可作为防御墙又可用作小居室,大概也可作为划分西边与它处的隔墙吧。西边的建房布局我无法阐述其科学含义,但自我从小到大,19岁离开南丰前,无论遇到多大的台风,从未见过屋内进水的情况,说明早年西边的房屋建筑排涝功能是多么的科学。台门有三步台阶,南丰古景传有“三步半踏道”之景点是否指这里不祥。台阶下即为历史悠久的南丰街,东经祠堂直通里宅,西抵古樟树风水墙。现存的这颗古樟和十余米的风水墙是南丰村的古迹了,只有它们见证了西边及南丰村的历史变迁。西边台门乃至整个西边建筑现虽尚未考证建于何年代?何人设计?但可以想像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能有如此统一完美的建筑设计布局,是何等的了不起啊!生活在如此美妙的人居环境里,西边人得以繁衍生息,人丁兴旺,生活安定,邻里和睦,民风淳厚,人材辈出。作为在西边长大的南丰人是值得自豪和铭记的。</p><p class="ql-block"> 拟于2018年5月</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5.1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