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乐记·丹尼尔加蒂&德累斯顿管弦乐团】2️⃣</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11.2(周日)</p><p class="ql-block">地点:国家大剧院音乐厅</p><p class="ql-block">曲目🎵</p><p class="ql-block">贝多芬 《科里奥兰序曲》</p><p class="ql-block">莫扎特 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p><p class="ql-block">理查德·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p><p class="ql-block">这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Staatskapelle Dresden)的黄金场,堪称完美。</p><p class="ql-block">《科里奥兰序曲》充满紧张的带有英雄气概的“科里奥兰”贝多芬式的表达方式,但加蒂赋予了它浓郁的人情味儿;</p><p class="ql-block">《莫扎特的第23号钢琴协奏曲》刘晓禹意图打破赋予在他身上的“肖赛光环😇”主菜和返场(莫扎特歌剧“费加罗婚礼”钢琴改编版)将快—慢板的对比拉满,可圈可点。</p><p class="ql-block">最精彩的《英雄的生涯》Richard式的英雄,倾泻而出,加蒂携手美女小提琴首席(Miyu Shirasawa白泽美悠)完成了一场堪称完美的德累斯顿版的极致浪漫…我在想,从效果和演出难度上,怎么都应该先上演本场曲目,次日再奏马勒,是不是更贴妥些?不明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taatskapelle Dresden是一只悠久历史的老牌德国乐团,素有“德累斯顿之声”的美誉,其核心在于除了保有四百余年的沉淀,捍卫德国厚重,博大,深沉的乐团底色,还有其不陷入俗流的高贵品质。按昨日乐记中涉及的,即是传统也是束缚;如何捍卫,怎样创新,都是新课题,作为亚平宁半岛出身的丹尼尔加蒂如何将自己的风格快速融入,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昨日马勒第五就是个鲜活的例子)而今晚的“英雄生涯”丹尼尔加蒂选择了最适合德累斯顿的表现方式,和自己的指挥风格的“和谐”恰切,让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光彩照人,最重要的是小提琴🎻首席的完美演绎,不偏重于“情感”的表达,而是立足于英雄的“气概”,可以说,撇弃了小提琴带领下的婉转和柔肠,彰显了英雄本色,首席小提琴功不可没,也可以说,这位89年出生在汉堡的德日混血的首席小提琴,一直按在“英雄”的命门上,不过度揉弦表现唯美,技术表达非常立体,用弓深沉有力,表现的复杂性,比如双弦演奏,比如华彩部分奏出那段代表英雄爱人、充满技巧与情感的对比的时候,其音既柔美又坚定,与乐团的呼应丝缕清晰,音色高贵典雅,简直是全场最令人屏息的时刻之一,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贝多芬的“科里奥兰”处理的游刃有余;理查德的“英雄生涯”却果决孔武,有你的哈…😂😂😂</p><p class="ql-block"> 加蒂智慧的保持了乐团的底色,要知道,“英雄的生涯”堪称Staatskapelle Dresden的保留曲目,换句话说,“英雄生涯”演的不好,或者着色太多,说句不好听的,你别干了。几百年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已经成了这只乐团的DNA,不消说无数部理查德的作品都是德累斯顿的首演,比如1915大师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还有,Richard自己本身就是指挥家出身,纵横德国乐团数十年;理查·施特劳斯曾是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的荣誉团员。而当晚的加蒂虽然以对管弦乐色彩的敏锐感觉而闻名,他并没有将六个乐章做明显的停顿,而是将出生、爱情、战斗、牺牲各段落做了串联式的表达,唯一留出较大空隙的就是给独奏小提琴…在统一性和戏剧性上做足了文章,整个六章既有歌剧式的咏叹(solo小提琴)更充满戏剧性的表情,同时又相当的节制,难得👍👍</p><p class="ql-block"> 这种节制也表现在德累斯顿的铜管,一个好的铜管声部不在于有多响,而是始终保持它的独特音色,Staatskapelle Dresden的铜管辉煌而高贵,不带刺耳的暴力感。在描绘英雄战场和英雄功绩的乐段中,铜管的声音气势磅礴、金光灿烂,但又保持着古典的节制与美感,这正是“德累斯顿之声”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在最后“英雄的隐退”与“圆满”中,音乐从喧嚣归于平静。加蒂与乐团营造出了一种内省、祥和而又充满智慧的尾声,那温暖低沉的弦乐和圆号的余音,持续不断,极弱结束,</p><p class="ql-block"> 壮哉,Staatskapelle Dresden</p><p class="ql-block"> 美哉,首席小提琴Miyu Shirasawa,才36岁,厉害👍</p><p class="ql-block"> 刘晓禹的莫扎特23,整场无瑕疵,能感觉出来第一乐章的跳脱和机智;在我看来,刘的解读偏重于莫扎特的幽默和灵动,少了些戏剧性的表达,A大调似乎是一个带有着“治愈”的功效的调性,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第一次省略小号,并用音色更柔和的单簧管代替双簧管的钢琴协奏曲,使得作品更具有歌唱性了,但刘晓禹的处理并没有强调这种歌唱性;二乐章的F大调,😂🤭😄还是无可避免的,让我想起了肖邦,啊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今晚终于返场了,是因为演高兴了吗,哦吼,“女武神的骑行”,要炸裂;</p><p class="ql-block"> 马勒为啥不返场😝😝😝</p><p class="ql-block"> 一个美好的夜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