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美篇书里的教学案例(十五)

吴曙友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教学案例:从“堵”到“疏”——一次关于“爱的教育”的观念破壁</p><p class="ql-block">一、案例背景</p><p class="ql-block">一天,一位高一年级的男孩母亲焦急地找到我。她的孩子近期因一些违纪行为被学校批评,她将此归因于“可能谈恋爱了”。她对我提出的核心请求是:“老师,请您帮我盯死他,千万别让他谈恋爱!如果有苗头,请第一时间告诉我。提到谈恋爱,都令我毛骨悚然。”这个请求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教育困境:面对孩子在青春期的情感萌动,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是恐惧、监视与封堵。</p><p class="ql-block">二、问题核心</p><p class="ql-block">我意识到,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孩子是否产生了情感,而在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份情感。我们将“青春期恋情”视作“问题”本身,而不是一个引导孩子学习爱、责任与自我的教育契机。这种“堵”的文化,制造了亲子对立,也让孩子在最重要的成长阶段,缺失了一堂关乎一生幸福的“爱情入门课”。</p><p class="ql-block">三、我的策略与行动</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位焦虑的母亲,我没有简单地答应或拒绝,而是决定进行一次深入的观念破冰。</p><p class="ql-block">1. 角色代入,引发共情:</p><p class="ql-block">我看着她,温和但坚定地说:“现在,请您把我当成您的儿子。我来问您一个问题:‘妈妈,按照您的意思,我什么时候谈恋爱才合适呢?’”</p><p class="ql-block">她愣了一下,回答说:“至少要到二十岁吧。”</p><p class="ql-block">我立刻以“儿子”的身份回应道:“那您不是有毛病吗?我十五岁时,你把我所有的情感通道全部堵死,严防死守。然后指望我到了二十岁,就能突然无师自通,顺利地带一个女朋友回来。这到底是什么逻辑?”</p><p class="ql-block">2. 精准诊断,揭示本质:</p><p class="ql-block">短暂的沉默后,我回归老师的身份,点破了问题的核心:“其实,您担心的从来不是‘恋爱’这个行为,您担心的是他‘不懂爱’,会受伤、会犯错、会影响未来。但请您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一个人,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去爱的?我们做父母的,不也是在磕磕绊绊中学会的吗?爱的能力,无法在真空中习得,它必须在实践中练习。”</p><p class="ql-block">3. 提出方案,赋予希望:</p><p class="ql-block">最后,我给出了我的建设性立场:“所以,我的教育观点是:我们要允许孩子去经历情感,关键不在于禁止,而在于引导。我们要做的,不是监视和告密,而是成为他的教练,引导他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爱?如何在不合适的场合克制情感?如何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和更好的对方,而去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四、效果与反思</p><p class="ql-block">这次谈话,对那位母亲的冲击是巨大的。她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她开始从一味地“恐惧问题”,转向思考如何“引导孩子”。</p><p class="ql-block">这件事也深化了我自己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智慧在于“疏”:情感如水,宜疏不宜堵。我们必须为学生的情感提供一个理性、阳光的出口。</p><p class="ql-block">爱是需要学习的:我将“爱的教育”正式纳入我的职责范围,在班会和日常交流中,与学生公开探讨“何为健康的爱”、“爱与责任的关系”、“如何让爱成为成长的动力”。我告诉他们:“我们既要大胆地去爱,因为我们肩负着传递下一代的美好使命;但我们更要追求‘更好’的爱,而不是眼前的将就与凑合。”</p><p class="ql-block">真正的保护是赋能: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把他们关在无菌室里,而是教会他们识别风险、驾驭风浪的能力。允许他们在引导下体验情感,学习沟通、尊重与承担责任,这才是对他们未来幸福真正的负责。</p><p class="ql-block">五、结语</p><p class="ql-block">这次与家长的对话,是一次成功的“观念破壁”。它让我坚信,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是学生情感的引路人和赋能者,而不应是冷漠的监视者或审判官。当我们用尊重和智慧接纳学生的全部,包括他们蓬勃的情感时,我们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成长为懂得爱、珍惜爱、有能力创造幸福的完整的人。</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