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十余载光阴倏忽,从渭南阳郭镇初出茅庐的少年,到庄里古镇鬓角染霜的老者,人生大半程的足迹,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渭北热土。那些散落在岁月褶皱里的教书时光、笔墨温情,将“庄里”二字细细酿成了心底最绵长的乡愁,让这座古镇,成为我此生最眷恋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溯往昔,1983年盛夏,带着师范毕业的青涩与滚烫热忱,我踏入陕西压延设备厂大门,成为子弟三校的一名教师。这一驻足,便是整整十载春秋。彼时的厂区子弟学校,教室里的朗朗书声漫出窗棂,操场上少年们的身影在阳光下跃动如诗,阳光透过窗格洒在黑板上,粉笔字在光影里晕开淡淡的暖意,成了岁月里最清晰的旧影。</p> <p class="ql-block">后来,厂区从山上迁至山下,我调入厂宣传部。那些年,宣传部的灯火总伴着星光亮至深夜。我们常走进轰鸣的车间,在机器声中捕捉工匠的坚守,归来后伏案疾书,将一线的故事化作广播站的声响、厂报的墨香。我们用尺子细细勾勒、铅笔轻轻描摹,在格子纸上敲定版面模样,在稿件上标注好每一处字体与字号;照片亲手拍摄后,在暗室昏黄的灯光下,静待影像在显影液中浮现、定影液中沉淀,再经烘干、裁剪,留住时光的片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厂报在厂印刷厂印刷,老式铅字打印机“哒哒”作响,油墨的清香混着纸张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工人们围在排版桌前,用镊子小心翼翼夹起一个个铅字,在版样上细细排列,每一个字都藏着匠心。后来,我们转至富平印刷厂,在微机上排版,校对时握着红笔逐字逐句斟酌,哪怕一个标点的偏差,都不肯轻易放过。那些年,笔墨为伴,我写下许多稿件,见诸全国性大报,亦收获不少奖项——通讯《急如星火奔南国》刊发于省委机关杂志《共产党人》,更斩获陕西新闻奖,成了那段岁月里最耀眼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辗转至子弟一校,在那里继续挥洒热忱,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朝暮。在子弟一校,我既教过懵懂的初中,也带过拼搏的高中。教初中时,所带班级在中考中走出县状元,那孩子后来考入北大,成了我心底的骄傲;教高中时,最是辉煌——有一年,我带高三文理两个重点班,赵继社老师带文理两个普通班,在全县四次大考中,我们的平均成绩三次斩获第一。当年高考,我带的重点班语文成绩斐然,两位同学分别考出134分、132分的佳绩(语文总分150分)。厂区的烟火气息、同事间的赤诚相待、学生们灿烂的笑脸,都化作岁月里最温暖的注脚,熨帖着往后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厂矿子校划归地方管理,命运的指针将我引向立诚中学。在立诚的五年,我依旧潜心教学,课堂上带学生徜徉诗文的海洋,品味文字的温度;课堂外,与他们围坐在校园的老槐树下,畅谈青春理想。在立诚中学校训的浸润下,我对教育的赤诚愈发坚定。那段日子,我常为《菁菁文苑》撰稿,多次登台朗诵,在全校演讲比赛中摘得过桂冠;还参与了校史编纂与文学作品编辑工作,让笔墨与教育情怀交织生辉。</p> <p class="ql-block">退休前夕,我调入庄里镇初级中学。虽不足三年,时光短暂,却盛满了温暖回忆——学生们求知的澄澈眼神、同事间互帮互助的脉脉温情,都深深烙印在心底。即便临近退休,我也未曾有过半分松懈,用心站好每一堂课,圆满完成了最后的教学使命。直至退休,我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将半生热忱都奉献给了三尺讲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教学路上,我自认只是平凡一员,却始终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普通人。我的教学,也收获了些许认可:国家级“优秀作文辅导老师”、富平县“优秀教师”“优秀党员”……荣誉不多,却每一份都沉甸甸的,是庄里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最好馈赠,是岁月对我半生耕耘的温柔回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学之余,文字始终是我与岁月对话的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提笔至今,逾千篇诗文里,藏满了庄里的春秋更迭。春日里,陶艺村的窑火映着灼灼桃花,暖意融融;秋日里,田野间的柿红染遍山川,层林尽染;街头巷尾的烟火美味、古镇流传的民间故事,都化作笔下质朴的文字,散见于报刊杂志与文学平台。每一个字符,都是我对这座古镇最深情的告白,每一段文字,都承载着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让文字的温度传递给更多人,2017年,我创办了“欢乐颂艺术团”,为广大朗诵爱好者搭建起展示自我的舞台。鼎盛之时,艺术团拥有五六个分会,汇聚了几个县市几百位爱好者,朗诵声回荡在古镇的街巷间。2020年,我又与志同道合者携手创建“三秦雅颂”文学平台,如今已推送原创诗文3400余篇。本土的文学爱好者、朗诵爱好者在这里以文会友,以诵抒情,让庄里的文脉在笔墨间静静流淌,在声韵中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爱在庄里的街巷踱步:早点摊的炊烟袅袅升起,柿饼的叫卖声亲切悦耳,青砖黛瓦的老街区与拔地而起的新楼,交织成古镇鲜活的日常。与旧友学生相聚,一碗羊肉泡馍的暖意下肚,那些散落在陕压子校、立诚中学的往事碎片,便在欢声笑语中拼凑完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光阴流转,我从讲台上的懵懂新人,蜕变为鬓角染霜的庄里人。这份眷恋,藏在每一堂课的坚守、每一篇诗文的深情、每一次朗诵的回响里,更深深融入古镇的烟火气息与南山的夜梦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退休居于南山脚下,风清月明,梦魂却常回庄里——仍是洒满阳光的教室,仍是深夜飘着油墨清香的宣传部,仍是老槐树下清脆的笑语。这些清晰如昨的片段,酿成了心底最绵长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作者高佐康,南山居士,崇尚老庄思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切顺其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