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李 孝,男,汉族,1949年2月出生,现为中医主任医师、国家执业医师,兼任中国中医学会会员、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医药科普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常务理事、北京聚医杰医葯科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 自幼随父亲学习针灸,又拜当地名中医马润恒学习中医针灸四年。1969年任圪妥忽洞大队赤脚医生,70年代曾先后参加市、县举办的中西医全科临床班学习二年。1979年参加全国中医师考试,成绩名列市内前茅,晋升为中医师。80年代分别在天津医学院举办的全国脑病学习班学习,北京中医研究院举办的高级中医进修学习,于贵阳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医古文函授学习结业。1985至1988年参加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大专函授结业,并被评为优秀学员。1990年考取为乡村主治医师,1994年参加地区卫生院晋职考试,考取中医主治医师,2003年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2008年在固阳县城开办了李孝中医诊所,2014年晋升为中医主任医师。2018年又在市区开办李孝中医诊所。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疑难杂症、尤其擅长治疗脑病后遗症,多种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手脚癣、天疱疮),妇科病、痛症、肿瘤、在当地享有盛誉。</p><p class="ql-block"> 自1990年以来发表论文30余篇,获奖论文有《针药治疗女性不孕16例临床体会》、《用中医阴阳理论指导抗生素临床应用之我见》、《三因制宜应用临床体会》、《针结合治疗甲状腺瘤疗效好》等。2015年应邀参加在美国纽约中医学院国际自然疗法传承学术会,交流论文《穴位埋线法治疗哮喘的体会》。2016年应邀参加新西兰奥克兰第十三届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交流论文《乌头汤治疗骨痹疗效好》。2017年应邀参加德国卢腾堡第48届中医学术大会,交流论文《活血化瘀法方药治疗恶性肿瘤疗效体会》。2018年应邀参加一带一路第三届中加传统医药国际多伦多会议,交流论文《解析误诊相关因素》。2018年应邀参加一带一路日中传统医药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医药治疗精神障碍“郁症”之我见》,2019年应邀参加第57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菲律宾分会中医学术交流会,交流论文《谈既病防变思想在治疗疾病过程的指导应用》,多次获优秀论文奖。近年来应邀担任《中医药治疗脾胃病新经验》副主编等。近10年来还积极参加北京聚医杰医葯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和活动。</p> <p class="ql-block">李孝医师参加北京聚医杰学术会议并获奖</p> <p class="ql-block">芍药甘草汤治痉挛性疼痛临床实录</p><p class="ql-block"> 李 孝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李孝中医诊所</p><p class="ql-block"> 从医数十载,芍药甘草汤是我治疗痉挛性疼痛的“常用利器”。这方出自《伤寒论·太阳经病·变症》,原主治脚腿挛缩或腹中痛,经我临床辨证加减,治好了不少被抽痛折磨的患者。今举两个2024年的典型案例,再说说每个案子里的用药思路,也给同行做个参考。</p><p class="ql-block"> 1、病案一:腿肚抽痛半月,芍药甘草汤加味解忧。2024年春末的一个上午,诊所刚开门,60岁的黄某 女士就攥着裤腿走进来,人看着清瘦,坐下时还忍不住用手揉着小腿肚,眉头拧成个疙瘩。“大夫,我这腿抽痛快半个月了,一开始只是偶尔抽一下,现在越来越重,尤其小腿肚,抽起来像筋被拽着似的,走路都得慢慢挪。”她一边说,一边掀起裤腿——小腿看着不肿,但一摸就知道不对劲,肌肉硬邦邦的,我指尖刚碰到,她就下意识缩了一下,“就是这儿,碰着都疼。”</p><p class="ql-block"> 我追问她之前的处理,她说自己以为是缺钙,买了钙片吃,又觉得是“筋络不通”,加了舒筋活血片,可吃了快一周,半点效果没有。再问基础病,她摇头说“平时身体挺好,没得过啥大病”,也想不起有没有受凉、劳累的诱因。望诊时,见她舌尖红,舌面偏暗,这是有轻微瘀滞的迹象;切脉更明确,沉细数还带点弦——沉脉主里,细脉主虚,数脉主热,弦脉属肝,合起来就是“肝脉失养,筋脉拘急”。小腿属足三阴经,肝主筋,肝血不足、筋脉失养,再加上点瘀滞,自然会抽痛发硬。</p><p class="ql-block"> 当即给她开了芍药甘草汤加味:白芍30g,甘草10g(按3:1的基础比例),再加木瓜15g、怀牛膝20g、丹参15g。嘱咐她把药泡半小时后水煎两遍,早晚分服,每天一剂。</p><p class="ql-block"> 三天后,黄某 女士就笑着来了,说“喝两剂就不怎么抽了,现在小腿摸着也软和了”;接着按原方连服七剂,再来复诊时,她走路已经利索了,说“抽痛全没了,晚上也能睡安稳觉”。几个月后我电话随访了一次,她也说没再复发。</p><p class="ql-block"> 体会:这个病案的核心是“肝血不足、筋脉失养”。芍药甘草汤里,白芍能柔肝养血、缓急止痛,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二者搭配是“柔肝缓急”的基础,3:1的剂量比例能更好地发挥白芍养筋的作用。之所以加木瓜,是因为木瓜善舒筋活络,尤其针对下肢筋挛,《本草纲目》里就说它“治转筋,腿痛”;怀牛膝不仅能补肝肾、强筋骨,还能引药下行,让药效直达小腿病灶;加丹参则是因为患者舌暗有瘀,丹参活血祛瘀,能打通筋脉里的“小阻滞”,让肝血更好地濡养筋脉。很多下肢痉挛性疼痛患者,看似是“缺钙”,实则是经脉失养,辨证准了,用对加减药,效果自然快。</p><p class="ql-block"> 2、医案二:腹痛两月查无因,合方活络显疗效。同年夏初,65岁的王某先生是被儿子扶着进诊所的,脸色发暗,额头上还渗着汗,一路都弓着腰、双手紧紧抱着肚子,坐下时还得靠儿子托着后背。“大夫,我这肚子痛快俩月了,大多时候疼在脐下,一阵一阵的,晚上最厉害,疼得我直打滚,觉都没法睡。”他儿子在旁边补充:“之前在医院住了一周,做了胃镜、B超,胃镜说胃肠没毛病,B超查出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前列腺有钙化点,用了消炎药、止痛药,一点用都没有,出院就赶紧来您这儿了。”</p><p class="ql-block"> 我先给王某测了体温,36.8℃,血压135/75mmHg,都在正常范围;再查腹部,按压时他虽然喊“疼”,但没找到明确的压痛点,反倒是腹肌摸起来像块硬木板。这是典型的痉挛性腹痛。问二便,他说“大便一天一次,小便也正常”,排除了肠梗阻、肠炎这类急症。再看舌象,淡红偏暗,苔薄白;切脉是沉细带弦——沉细主里虚,弦脉主痛,结合他“脐下抽痛、腹肌板硬”的症状,判断是“肝脾不和、筋脉痉挛,兼有瘀滞”。他腹痛时间久,还伴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单纯用芍药甘草汤力度不够,得合上方子增强活血通络的效果。于是开了大剂量芍药甘草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白芍40g(比基础量加了10g,因为痉挛重,需加强柔肝缓急之力),甘草15g,再加丹参15g、当归15g、乳香12g、没药12g(这四味是活络效灵丹的核心,活血止痛力强),还有桔络12g、桔核12g(桔络通络,桔核善治少腹疼痛,针对脐下和前列腺问题)。同样嘱咐他水煎服,每日一剂。</p><p class="ql-block"> 三剂药下去,王某先生自己走进了诊所,虽然还有点虚弱,但腰不弓了,说“腹痛轻了八成,晚上能睡四五个小时了”;之后我根据他的恢复情况,把乳香、没药减到10g,再服一周,他说“肚子不疼了,腹肌也软了”;继续调治一周巩固,腹痛彻底消失,随访一个月也没再犯。</p><p class="ql-block"> 体会:这个医案的关键是“痉挛重、病程久、有瘀滞”。首先用大剂量白芍,是因为患者腹痛两月,痉挛程度重,白芍柔肝缓急的力度得跟上;甘草15g,保持3:1左右的比例,避免白芍偏寒伤脾。合活络效灵丹,是因为患者舌暗、腹痛久不愈,有瘀滞内阻,乳香、没药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当归、丹参补血活血,让“通”的同时不伤正气。加桔络、桔核,是因为疼痛在脐下(少腹),这两味药能引药直达少腹,还能针对肠系膜淋巴结和前列腺的问题,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很多西医查不出明确病灶的痉挛性腹痛,用中医辨证,从“柔肝缓急、活血通络”入手,往往能解决问题——关键是别只盯着“止痛”,要找到痉挛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3、临床心得</p><p class="ql-block">辨证加减,引经药是关键。这么多年用芍药甘草汤,我总结出三个核心要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剂量要准。方中芍药首选白芍,白芍与甘草的常用剂量比例是3:1(如白芍30g配甘草10g),痉挛重时可适当加量白芍(如案二中的40g),但甘草量不宜过多,避免助湿碍脾。</p><p class="ql-block"> 第二,辨证要清。芍药甘草汤的核心是“柔肝缓急”,针对的是“筋脉痉挛”,不管是腿抽痛、腹痛,还是上肢、颈部、头部的抽痛,只要核心是“阵发性痉挛性疼痛”,就能用;但要分清有无兼证——有瘀滞就加丹参、当归,有寒就加桂枝、生姜,有热就加生地、丹皮,不能一概而论。</p><p class="ql-block"> 第三,引经药是“点睛之笔”。这也是我多年临床最看重的:</p><p class="ql-block"> 下肢痛(如腿、脚),加木瓜、川牛膝,引药下行;上肢痛(如胳膊、手),加威灵仙、桂枝,通络达上肢;</p><p class="ql-block">颈部痛,加葛根、姜黄,葛根解肌通络,姜黄入颈肩;</p><p class="ql-block">头部痛,加白芷、川芎,白芷通窍,川芎行头血;腹部痛(尤其是少腹),合活络效灵丹,再加桔核、荔枝核,增强少腹通络之力。</p><p class="ql-block"> 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方剂,就像一把“好刀”,能不能用好,全看会不会“磨”——辨证准了,加减对了,再普通的方子也能治大病。我从医这么多年,最欣慰的就是看到患者被疼痛折磨着来,笑着痊愈离开,这也是我一直坚守在诊所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