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的锦衣人

kexikehe

<p class="ql-block">纵目一醒惊天下,谜团万千引话题。本篇以一管之见,聊聊涉及三星堆兴亡的猜想,吃瓜置喙,以襄盛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一、叠罗汉</b></p> <p class="ql-block">《华阳国志·蜀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三星堆是纵目王创立纵目人接掌的天地,也是个多族群/社群共存的多元社会。</p> <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人物有坚挺的耳廓、齐整的下颌,这表示他们戴着面具,拥有巫师身份。</p> <p class="ql-block">出土面具中,凸目的很多,纵目面具只占少数。纵目应该是代表先王和酋长,凸目代表后裔子民巫师。</p> <p class="ql-block">鸟足神像是叠罗汉式的组合件。下部是纵目者,它顶尊撑罍擎鹰蛇,神气活现。</p><p class="ql-block">上部尊盖上的人物,高冠锦衣,服饰胜过短打扮的鸟足者;他高高站立,有龙在身前脚下游走,仪态似有胜过纵目鸟足者的法力。从整件器物看,锦衣者处于引领操控纵目鸟足者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是三星堆最多层最复杂的叠罗汉。大体的看,由上下两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上下层结合处的人,非骑非坐很别扭,给人整体感觉不稳当。</p><p class="ql-block">先看看最下层。</p> <p class="ql-block">下部分四人扛神兽即夔牛/犀牛(详见美篇《三星堆神兽是什么》),其下共13人,八人围合护伺着背罍妇和罍,其中四个是坐着的纵目巫师。坐着比跪着身份高。</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抬架以下,众人各司其职,青铜罍、背带、“滑竿”等也都是平凡之物。神兽之上可不简单!两个千钧力士,一个反臂头顶,一个附身背驮,其上是包括恢宏立柱和寰形庭檐在内的,方圆契合的建筑构件。这样的建筑形制,在当时的东亚绝无仅有!寰檐之上有四组人物头顶神鸟,立柱之上有四组游龙压牛角,庭前锦衣立人手挚神鸟,他处于这一切的“C位”,他是主事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叠罗汉有下有上,纵目人在下,锦衣人在上。这说明了什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二、锦衣人</b></p> <p class="ql-block">锦衣人的衣着、姿势和仪态,与三星堆其他人都不同。</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大立人是锦衣人的代表。他们抬臂握持器物,锦衣正襟肃立,斋庄中正俨然大祭师的派头。</p> <p class="ql-block">一袭漂亮的“锦襕袈裟”,是锦衣人的身份标志。花纹样式可圈可点,最重要的,这是丝绸产品。丝织业先此已有2000多年历史,这时的丝绸生产想必有了技术突破,产量大增。</p> <p class="ql-block">古蜀居于南方通道的北端,地处要冲,可连接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可南下云南后连接南亚、东南亚,是丝绸、象牙、(印度洋)海贝、青铜原料的贸易中枢。</p> <p class="ql-block">朱大可先生认为南方的这条丝绸之路应称为丝牙之路。“三星堆王国囤积大量象牙,主要不是自身需要,而是作为‘转口贸易’重要物料”。应该是生产大增需求旺盛,三星堆王国的财富爆发式增长,珠玉贮方罍,象牙、海贝盈府库,青铜器叠起了罗汉。</p> <p class="ql-block">锦衣人想必是控制了丝绸的生产和贸易,分享了巨额红利,借经济爆发的东风上位,至少<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青铜器的设计铸造中,</span>势头盖过仍在传统领域的纵目人后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锦衣人只是在经济上处于显赫地位吗?</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三、御龙术</b></p> <p class="ql-block">建筑构件上,锦衣人身后的“飞龙擒牛”,应是以鳄鱼吃牛为真实底本。</p> <p class="ql-block">《左传》曾记述:董父甚好龙,按龙的喜好给以饮食,龙多归之。帝赐氏曰豢龙氏,他传授养龙技术给御龙氏。天下掌握御龙术——会养鳄鱼、变色龙、巨蜥的巫师,所在多有,绝非一家。图为研究性复原的锦衣人,他手持的筒状物,其下有龙出没。锦衣人手持非常具象的合乎情理的豢龙筒,说明他们是熟悉御龙术的巫师,最终把御龙巫术故事铸成了青铜造像。</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神树上也有一条龙(见图中素描稿),屈曲而下。很特别的是,它的构型与古代所有的龙都不一样,失去了对称,离奇诡异。躯体上伸出一只手,两把刀,和不明物。不得不想这是巫师法术故事的再现。</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上的锦衣人是在操弄神鸟法术吗?看来锦衣人是巫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锦衣人只是靠变魔术和吹牛就能主宰意识形态吗?当然不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四、戴胜鸟</b></p> <p class="ql-block">锦衣人大都衣着光鲜,站姿挺拔,双臂前举于胸,双手握着神鸟、神龙等显灵器物。如此斋庄中正,身份应是主持祭祀的祭师。锦衣人有着跨文化的视野,见识过夏商文明、帕哈拉文明也许还有埃及文明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圆地方的构型、</span>寰檐、<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立柱</span>),见过这些还能画出来、造出来,他们具有绘制和雕塑青铜器底样的高超艺术水平,能够统合设计和铸造层累式青铜组件的工艺人才,他们用神树宣示和演示大邑商的“干枝”纪日历法,等等。他们是“高级知识分子”。</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世界,语言和思想已经相当发达,东亚商王朝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已有了文字;南亚雅利安-达罗毗荼的吠陀经典公元前1500年开始出现,其核心部分在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形成;三星堆埋藏时间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处于枢纽地区的三星堆,祭师们也不会滞留在形而下的领域,锦衣人不正是一副口吐莲花的风范气质吗?</p><p class="ql-block">看看下图中,神鸟、神龙、巫师的头上,向上生出的、升起的是什么?是焰火?利器?还是胜羽(如同戴胜鸟头上羽毛)?这些造型显然是刻意为之的,表现着特别的意思。这应该是表现被祭师的贊诗/咒语点化后的“开悟”——归向了真理,激发了活力,升华了心智。</p> <p class="ql-block">相信人们都注意到了,这一件纵目面具的鼻额正面,高标特立,造型讲究,不类装饰,略显突兀。跟前图那些鸟、龙、人的例子一样,祭师不仅是为纵目王加冠立标,也是表现自己的功业。它象征皈依、开悟、荣耀。</p> <p class="ql-block">锦衣人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都占上风,后来居上。这个现象也体现在青铜组合器。如图两件组合器,“青铜神坛”和“鸟足神像”的下半部分,本来就是表现一个完整的主题,内容完整,构型合理。上半部分,加上了展示锦衣人的神通,展现锦衣人软、硬实力的内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维持原信仰体系,人物戴面具,神鸟占高位,然而还是让人感觉叠加较</span>生硬,主题欠明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在“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巫术向宗教转型,“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那么,锦衣人是何方神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以下部分涉及吠陀文化,文字较多,不感兴趣可以略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五、吠陀经</b></p> <p class="ql-block">雅利安吠佗经的核心部分形成年代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关于吠陀,我们应了解几个要点。</p><p class="ql-block"><b>心诵口传:</b>吠陀的核心信仰——即神圣的语言(梵语)其发音本身就是真理和力量。经文上千年无文字,吠陀经典的发音、声调和节奏必须精准无误!祭司发展出了极其复杂和精密的记忆方法,将经文以不同的顺序背诵,如逐词颠倒、隔词背诵等,形成多个“路径”,以便比对纠正。以此记忆法,保证吠陀经典千百年来毫厘不差。</p><p class="ql-block"><b>苦行积功:</b>咏诵者、行祭者等毕生学习和传授这些经文。修炼者认为苦行可以积聚热能,积累功德,更好地接受天启神谕。</p><p class="ql-block"><b>颂诗咒语:</b>吠陀早期经典主要内容是颂诗和咒语。</p><p class="ql-block"><b>文脉互动:</b>吠陀经中一些内容与我国古文化之间,有着幽微的牵连迹象。比如,5000年前良渚玉琮已经有图画表现盘古开天地“目为日月”的寓意(详见美篇《双鸟变饕餮图说》)。与吠陀经说的“原人”气化为风,目化为日的说法相似。又比如: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与吠陀经“彼时无有,亦复无无”,有相通之处。</p><p class="ql-block">下图:良渚玉琮。注意其中人面上的眼睛、鸟翅膀的眼睛、天空的太阳“同款”,都是带有眼缝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2世纪,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融合的地区已抵达恒河中下游,通达南方丝路,随着丝牙贸易之流,吠陀文化影响下的苦行僧与新兴胜地三星堆的巫师,交往切磋,互相推重,出现玄奘一类人物,想来应是很正常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吠陀文化特别是其圣音咒语,对于巫祝当家的蚩尤余脉三苗九黎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或许是锦衣人上位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六、武器符</b></p> <p class="ql-block">在吠陀经中,声音是神圣的,而声音中有一个宇宙圣音“Oṃ”,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后世演化为:</p><p class="ql-block">基督教的祷告以“阿门”结束。</p><p class="ql-block">伊斯兰教穆斯林在诵读《古兰经》时,常以“阿米乃”作为结尾,表示对内容的确认。</p><p class="ql-block">印度教中“嗡Om”被视为宇宙的象征,常用于冥想或咒语开头,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佛教密宗,唵ong组合后成为“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具有祈求智慧与清净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雅利安-达罗毗荼文化的宇宙圣音,被达罗毗荼人的核心族群泰米尔人表示为ௐ或ஓ,这个语言符号因其图形有刀被称为“武器符”。</p><p class="ql-block">如图:这个卷叶状立标的中段像是一把刀。柔中有刚很不寻常。卷曲中藏着锋利,这个有意味的插件,应是象征皈依、智慧、坚毅吧?</p> <p class="ql-block">最新考古证明,至少公元前5世纪就存在泰米尔婆罗米文字。而此前数个世纪,其语言文化就受到雅利安吠陀的影响,而吠陀最强大的最富标志性的东西就是圣音。因此泰米尔圣音符-武器符应该早已存在。信徒会将特定的种子字(圣音符)或短咒语书写在贝叶、金属上,镌刻在石碑宝器之上,铭记念诵。这也是圣音广布在各大宗教留下胎记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可以大胆猜想:吠陀绵延演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音成为世界几大宗教的文化符号之前,泰米尔神圣符/武器符——ஓ,已被锦衣人封在纵目人鼻额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老话说,猜想还是要有的,万一猜中了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七、那加人</b></p> <p class="ql-block">锦衣人外来和尚好念经,然而可能根基不稳,当遇到天灾瘟疫等变故时,很容易被积怨已久的纵目人族群反噬。比如出现大地震,发生大瘟疫,民众会认为精神核心出了问题,锦衣人以及他们推崇的一切都是灾难的根源, 必须连根铲除全部埋葬不留孑遗!在金、铜、玉、帛一股脑被厌弃性掩埋的三星堆坑中,锦衣人被涂满朱砂,这应该是被诅咒被厌弃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在古人那里朱砂的作用分为庇护和压制,在爆发式大掩埋时,人们对锦衣人的态度当然是压制的厌弃的。</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大掩埋之后,锦衣人也许没有被灭绝,他们逃向何方?那加兰有北方迁去的耳牙人,莫不是锦衣人的一支?</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注意到这个现象。</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傣王宫和花园里,有向上飘摇的龙髯,类似“开悟”标示。</p> <p class="ql-block">那里还有与三星堆相似的“反臂举”造型。这些可能是三星堆艺术形式的余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星堆文明从横绝一世到轰然埋没,从余音袅袅到销声匿迹,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