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尚易论道》全名《尚易论道 东方哲学》,是融合中华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的学说,背景包括响应政策号召、构建理论体系,用途涵盖揭示文化基因密码、解释宇宙法则、提供治世思路及帮助思考人生问题。它有着多方面的人文价值,为个人和社会在精神文化层面带来积极影响:</p>  <p class="ql-block">一、背景</p><p class="ql-block">1、响应政策号召:创作目的是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想,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个自信”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实际行动为党和国家献计献策。</p><p class="ql-block">2、构建理论体系:整合千年智慧,结合河图洛书、周敦颐宇宙论、伏羲八卦与现代科学,首次构建东方哲学的科学化表达,旨在开启人类重新认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二、用途</p><p class="ql-block">1、揭示文化基因密码:《尚易大道太极阴阳论》以严密的逻辑法、系统法,将《易经》的“象数理占”与《道德经》的“无为玄德”熔铸为“大道太极阴阳公式”,揭示出文明的基因密码,认为中华万年文明史实是一部“道统演化史”。</p><p class="ql-block">2、揭示宇宙运算法则:提出“五行生克”即能量场的动态平衡,“天干地支”是时空维度的编码程序,以此解释宇宙的运算法则。</p><p class="ql-block">3、提供治世思路:秦汉以降“儒表道里”的统治术,本质是对圣贤真谛的异化利用,其理论体系可为治世提供思路。</p><p class="ql-block">4、帮助思考人生问题:通过融合传统哲学与现代科学构建的理论体系,读者可以借助其独创的“三观”体系,思考人生种种问题,获得现实解释力和哲学疗愈力,并探索生命本质。</p>  <p class="ql-block">三、对个人层面的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1、塑造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易论道》从《易经》、《道德经》等传统哲学中汲取智慧,以独特的视角和跨学科创新研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并以严密的逻辑法、系统法推导出“大道太极阴阳公式”,其中所体现的阴阳平衡、和谐共生观念,能帮助个人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p><p class="ql-block">2、指导人生决策:通过《尚易论道》的哲学思想,帮助人们更容易对《易经》、《道德经》自然、社会和人生规律深刻洞察的理解,亦更能从《易经》卦象、爻辞中获取启示,在面对人生重大抉择时,如职业选择、婚姻决策等,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视角,使人们权衡利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3、应对人生挑战:《易经》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激励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要像天一样刚健自强,不断进取,同时要像大地一样宽厚包容,承载万物。《道德经》“道生论”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告诫人们在拼搏进取的同时要修养道德深根固本,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平和心态。《尚易论道》的“阴阳论”总结提升了《易经》和《道德经》的思想,以“阴阳对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为哲学内涵,这种理念引导个人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宽容善良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它还揭示人们顺应变化,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起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让人们明白,当处于困境时要勇于变革,积极寻求突破,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3、培养豁达人生观: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中,人们容易陷入功利主义和极端思维。《尚易论道》对“道”的阐释和对宇宙万物规律的探讨,能让人以更宏观、豁达的视角看待人生。提醒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平衡,不被过度的物质欲望和外在压力所左右,追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让人们明白人生的起伏、得失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从而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遭遇失业等困境时,能将其视为人生的一种历练和重新选择的机会,而不是陷入绝望和自我否定,教会人们在面对工作与生活的矛盾时,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协调,避免因为过度追求事业成功而忽视生活的其它方面。《易经》强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倡导人们积德行善。《尚易论道》促使个人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培养诚信、友善、宽容等美德,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p><p class="ql-block">4、提升思维能力: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困境,《易经》中“否极泰来”的思想,让人们明白事物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道德经》中“祸福相依”,告诉人们坏事中隐藏着好事、好事中又潜藏着危险。《尚易论道》“大道太极阴阳论”,从《易经》和《道德经》哲学思想中提取精髓,它严密的逻辑法和辩证思维过程,能锻炼个人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比如,阴阳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让人们认识到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看待问题时要全面、客观,避免片面性,使人们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避免片面和僵化的思维方式;同时,让人们明白事物发展是不断变化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要辩证思维,这能帮助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又如,“大道太极阴阳论宇宙公式”的系统法,提醒人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既始终能够探本溯源、又能够深刻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更能够把握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和防范措施。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时,能看到问题的起始点和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它还培养人们的前瞻性思维,通过对阴阳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解读,人们学会从细微的迹象中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提前做好准备提高应对未来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四、对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1、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易经》中强调的“太和”思想,追求的是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相互包容、相互协作。这种观念能够减少人际冲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团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它还鼓励人们遵循社会秩序,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在家庭中,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中,强调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从而构建起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网络。《尚易论道》将《易经》的“太和”思想,以严密的逻辑法、系统法推导出“大道太极阴阳公式”,其中强调的和谐、平衡观念,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通过《尚易论道》能让社会成员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有助于缓解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例如,在处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时,《尚易论道》倡导以和谐共生的理念来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p><p class="ql-block">2、促进文化传承、弘扬与交流:《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河水源头,被称为“群经之首”;《道德经》是中国上古历史的涵盖囊括和总结,被称为“万经之王”。它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探讨和传播它们的思想,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而且能让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将《易经》、《道德经》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管理、教育等领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成果,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尚易论道》深入挖掘《易经》、《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的内涵,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及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书中尝试将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泉。</p><p class="ql-block">3、激发创新精神,提升社会凝聚力:《尚易论道》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创新解读和运用,为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鼓励人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去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遇到的问题。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领域,这种创新精神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当人们共同参与《尚易论道》探讨活动时,会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使整个社会更加团结。</p>  <p class="ql-block">五、对文化层面的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1、《尚易论道》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易经》、《道德经》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哲学、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等等。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它们意象和哲理的运用;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也体现了它们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尚易论道》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了《易经》、《道德经》的深刻内涵,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知识的基础,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2、推动文化创新:《尚易论道》鼓励人们将《易经》与《道德经》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文化创新。例如,在设计、建筑、管理等领域,运用《易经》的思想理念,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产品和服务。</p><p class="ql-block">3、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易经》和《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尚易论道》将《易经》和《道德经》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成为一部跨学科哲学著作,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文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爱好者交流的范围和深度,为中外文化交流创建了基础,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与其它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同时也让中国文化吸收其它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