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1(2025年10月24日拍摄)

天浪星99

<p class="ql-block">宁夏这片沃土,自古以来便是农耕与游牧文明交汇地带。11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西夏王朝,来自雪域草原的游牧部族,融汇黄河流域的农耕智慧在这里繁衍生息,汉、吐蕃、回鹘、契丹等多族血脉交融,促进了西夏社会的发展进步</p> <p class="ql-block">|山河形胜丨</p><p class="ql-block">西夏东部、南部是黄土高原,六盘山为其南部屏障;北部是蒙古高原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高原,这里以沙漠为主、有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间有草原:西部是青藏高原的北缘,祁连山屏护着河西走廊。黄河、祁连山雪水及其形成的河西走廊内流河等一系列水系,是西夏几大农牧业产区的重要资源命脉。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夏处于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界地带,决定了西夏农牧混合的经济形态,以及相应而生的多元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党项崛起丨</span></p><p class="ql-block">党项族属古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他们以部落为社会组织,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唐朝时,党项族进行了两次内迁,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唐王朝在其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唐末黄巢起义时,党项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勤王,屡立战功。公元881年,唐僖宗赐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黄巢起义平定后,又封为"夏国公"、赐姓李,管领银、夏、绥、宥、静五州,从此党项拓跋氏雄踞一方,为后来西夏的建立创造了条件。</p> <p class="ql-block">从“桃花石”到中华一体:多元一体的生动篇章</p><p class="ql-block">宁夏自古就是各民族频繁交往交流交融之地。</p><p class="ql-block">早在7世纪,居住于今甘肃、青海、四川一带草原上的党项族逐渐内迁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和陕西北部繁衍生息,他们是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公元11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西夏,又称“大夏国”“大白高国”等。前期与辽、北宋,后期与南宋、金朝并立。辖境最大时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西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今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宁夏回族自治区也拥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西夏历史文化价值的极高认可,更为世界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西夏历史、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共铸“中国”统序通过相关文献展示,体现西夏在政治方面对“中国”的认同,及其“华夷共祖”的观念。展出文物同样印证了西夏在官制、军制、礼制、律法等方面对隋唐以来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共享“中国”繁华从经济角度切入,阐释了西夏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在制瓷、印刷、金属铸造、纺织等行业及商贸方面同周边地区联系密切,特别是与中原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互补更为突出。通过大量实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西夏器物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9月30日,作为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首场西夏文明专题展览,“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携103件/套西夏文化遗产亮相首都博物馆,带你穿越千年时光,走近西夏历史,感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在参展的103件/套西夏文物精品中,其中共有33件(套)一级文物,包括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西夏荔枝纹金牌饰、彩绘泥塑佛头像、石雕力士支座等,涵盖瓷器、金银器、碑刻、雕塑、建筑残件等多种类型。展品全面呈现了西夏时期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信仰形态与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西夏建立后积极学习中原制瓷技术,发展制瓷业,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西夏瓷器从装饰题材和制作技法上都体现出文化交融的特征,见证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主办得到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海原县文物管理所武威市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再见西夏陵:见证贺兰山下多元交融的王朝印记</p><p class="ql-block">西夏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地处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气势恢宏、文化厚重。它不仅真实记录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更以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多元文化底蕴,在世界墓葬类遗产中占据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西夏陵为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而本次展览中展出的大部分展品正来自西夏陵。</p> <p class="ql-block">西夏积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凭借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统一及群族融合。境内党项、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民族在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学互鉴,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西夏的金属器工艺精湛,纹饰优美,直接继承了中原熔铸、锻造技术,按质地可分为金银器、铜器、铁器等,用途涉及贸易、生活、宗教等领域,在纹饰风格和文化特征方面都体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本展览通过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夏文物精品</p><p class="ql-block">彰显出辽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p><p class="ql-block">实证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四单元:共遵“中国”陵制展览的最后一单元邀请参观者走近重要文化遗产——西夏陵,通过出土文物及图文展示出陵园的建筑形制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介绍了西夏陵的保护传承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情况,展现了西夏陵的整体概况和重要文化遗产价值。</p> <p class="ql-block">序章本次展览的最开头,带你穿越时空,走进千年前的西夏:了解西夏的历史变迁,西夏的建立与兴衰历程,以及西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特性。</p> <p class="ql-block">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p><p class="ql-block"> 该造像通体鎏金,通高58.5厘米,正面宽46.5厘米、侧面宽25.5厘米。上部为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身着宽袖紧身天衣。胸佩璎珞、飘带绕体、手持如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垫一火云纹蟠龙戏珠图案的披邑于下部坐骑青狮背上。狮子双目圆睁,尾巴卷曲,菩萨神态安详,狮子伏卧,呈现出既驯服温顺从又不失威猛雄健的姿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彩绘泥塑佛头像</p><p class="ql-block">这尊佛头像泥型中空,头顶为螺发,中间有一白色肉髻。面部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佛鼻梁高直,双唇闭合,厚唇上墨线绘出八字胡频,下颌用墨线绘出日、月、云状纹饰。面部曾经两次用白粉涂饰。宏佛塔出土这种泥塑佛头像共6件。从佛头的造型风格来看,基本继承了犍陀罗时期佛造像的特点,面部圆润饱满,线条大气,富有唐代造像遗风,是西夏吸收继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证。佛头眼珠内的黑色釉料因高温而溢出,好像佛祖悲悯世间疾苦流下的眼泪,使得佛像更具慈悲之感。</p><p class="ql-block"> 西夏</p><p class="ql-block">1990年宁夏银川市贺兰县宏佛塔出土</p><p class="ql-block">宁夏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 地下一层 M展厅 展览时间:2025年9月30日—2025年12月14日</p><p class="ql-block">展览免费参观,进馆需提前预约</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