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凝望,蓬莱神话

钟小刚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蓬莱水城景区内,地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历代屡加修葺,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因“八仙过海”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而闻名四海,自古有“人间仙境”之美誉,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p> <p class="ql-block">  东门外海滨可以清晰遥看丹崖山上的蓬莱阁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景区东门,这里是明代水城城墙遗址,景区入口也建成城楼形状。</p> <p class="ql-block">  人间蓬莱坊,牌额“人间蓬莱”由苏东坡书;一幅对联:“神奇壮观蓬莱阁,气势雄峻丹崖山”由刘海栗书。</p> <p class="ql-block">  丹崖仙境坊,牌额“丹崖仙境”由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题。</p> <p class="ql-block">显灵门,进入蓬莱阁主阁区的最后一道门,也是最核心的一道门。跨过显灵门就意味着进入仙境蓬莱的核心景区。“显灵”二字,直接与蓬莱阁最著名的主题——海市蜃楼和八仙过海的神仙文化——紧密相连。显灵门就是连接人间与仙境的一道门。</p> <p class="ql-block">戏楼,蓬莱阁古建筑群中一个极具特色和人文气息的景点。戏楼最特别之处在于它巧妙地与天后宫的山门结合一体,戏楼的底层就是进出天后宫的山门通道。</p><p class="ql-block"> 戏台匾额“观止矣”,出自春秋《左转.襄公二十九》的“季札观周乐”故事,季札看到《韶箭》时赞叹“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一座依山傍海的古建筑群,背靠丹崖山,面朝渤海,千百年来静默地守护着一方水土。供奉着被世代渔民与航海者敬仰的神祇——海神娘娘。始建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现存建筑经清道光年间重建,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为北方规模最大的天后宫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进仪门匾额“慈荫海宇”。</p> <p class="ql-block">  唐槐,唐代古槐,现存于蓬莱阁天后宫院内。相传为铁拐李与吕洞宾下棋时插枝成树,清道光十六年天后宫火灾中幸存。树干中空经水泥修补仍枝叶茂盛,树冠如伞需两人合抱,在贫瘠山石中保持独特生长韧性,与八仙传说形成人文景观互证。</p> <p class="ql-block">  出天后宫月洞门,正前方是三清殿和吕祖殿,往左是蓬莱阁主阁。</p> <p class="ql-block">  先去三清殿,三清殿位于蓬莱阁主阁东侧,由前殿、正殿组成,歇山屋面,面积约250平方米。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修,正殿内有三位道教天尊塑像,造型生动,仪态威严,是清代道教造像艺术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内院。</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的东侧是吕祖殿,吕祖殿是蓬莱阁古建筑群中一座香火鼎盛、地位重要的殿宇,供奉着道教神仙体系中极具影响力的神仙——吕洞宾。</p> <p class="ql-block">  三清殿旁边有小台阶通往蓬莱阁的后长廊,这里是蓬莱阁的核心观景区,游客在此观赏黄海和渤海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丹崖山的高处观景点,从几个方向观赏景区的景色。登上城墙往南望可以看到古炮台。</p> <p class="ql-block">  再往南是蓬莱水城的五孔拱桥和南北小海。</p> <p class="ql-block">  近处就是蓬莱阁古建筑群最集中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普照楼,又名灯楼,原为夜间行船用的标灯,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1958年重修。它与宾日楼、吕祖殿共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p> <p class="ql-block">  宾日楼,又名望日接,始建于宋代,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观赏“日出扶桑”的绝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  苏公祠,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据《登州府志》记载,苏轼知登州不旬日,而条议盐榷,言利于民,因而建祠祀之,以永为念。</p> <p class="ql-block">  卧碑亭,以亭内有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海市诗》,横幅碑刻(卧碑)得名,亭内另有清代龚葆琛联语碑刻。</p> <p class="ql-block">  亭内苏轼的《书吴道子画后》卧碑。</p> <p class="ql-block">  避风亭,原名海市亭,系轩亭建筑,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严泰修建,因有神奇的避风效果,遂被命名替代。亭内有嵌壁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董其昌、清代施闰章等诗文刻石,堪称稀世墨宝。</p> <p class="ql-block">  避风亭内的嵌壁刻石。</p> <p class="ql-block">  后长廊最西端的澄碧轩,“澄碧”二字形象描述从此眺望大海——海面澄澈,碧波万顷。澄碧轩内珍藏着一方非常珍贵的石刻——苏轼的《海市诗》,也是蓬莱阁的镇阁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田横山远景。</p> <p class="ql-block">  乘坐蓬莱阁索道缆车往田横山。</p> <p class="ql-block">  缆车上视野开阔,可以清晰看见远处的八仙过海景区。</p> <p class="ql-block">  登上合海亭。</p> <p class="ql-block">  合海亭,2000年建成的,是为纪念秦末齐王田横及其五百壮士而建,属于田横山历史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末时期,田横作为齐国贵族,曾率部抵抗刘邦,后因局势所迫退守海岛(今田横山一带)。刘邦称帝后招降,田横在赴洛阳途中自刎,五百部属闻讯亦集体殉节,留下"田横五百士"的悲壮典故。亭名"合海"也有黄海、渤海两海合汇之意。</p> <p class="ql-block">  老北山灯塔,老北山灯塔前身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始建的蓬莱阁普照楼灯塔,原为六角形砖木结构导航设施。1941年普照楼停用后,在老北山西侧山巅新建灯塔,1952年改建为铁架结构,1978年改建为高10米石砌圆柱形塔体,2000年最终建成高20.3米的白色圆柱形塔,作为登州水道重要助航设施,现为蓬莱阁5A级景区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乘坐索道返回古建筑群景区,重点看蓬莱阁主阁。蓬莱阁主阁,这座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的双层木结构楼阁,高踞丹崖极顶,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俯瞰着人间沧海。这座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的双层木结构建筑,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历经唐代及宋、元、明、清各代的持续扩建,已然形成以蓬莱阁主阁为核心的庞大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面向大海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主阁首层内部全是绘画各路神仙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沿原路往回走,经过戏楼东侧,一幅“碧海丹心”。由冯玉祥于民国二十三年题。</p> <p class="ql-block">  临近景区出口,走进景区又一个核心景点:戚继光纪念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原为明代山东总督备倭都司府旧址,2019年改建后对外开放。从北门进去,照壁,“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作的诗句,出自其军事著作《韬钤深处》。</p> <p class="ql-block">  勋垂东南牌坊。</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序厅。</p> <p class="ql-block">  戚继光塑像。</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正殿,“核心内容区”。“威震海疆”这块匾额气势磅礴,是对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保卫海疆毕生功绩的最高度概括和颂扬。</p> <p class="ql-block">  戍边厅,平面图介绍“汤泉大阅”,是戚继光军事生涯一个标志性事件,代表了他从“抗倭名将”到“北疆统帅”的成功转型。</p> <p class="ql-block">  第五进后殿,匾额“万世英名”,表达了后世对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的永恒纪念和崇高评价。与正殿的“威震海疆”的功绩概括前后呼应,形成了从“功绩”到“名望”的完整叙事。</p> <p class="ql-block">  从纪念馆的南门出来。</p> <p class="ql-block">  游蓬莱阁景区,见识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