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燕矶石》评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花水墨画《燕矶石》,是徐墨然先生《金陵新四十八景》长卷中的第七景,于传统水墨语言中注入时代气息,在古意与新象的交融间,铺展金陵山水的当代叙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面以水墨为骨,青花为韵,构建出层次丰富的视觉体系。近景的矶石山林,以浓淡相间的墨色皴染出草木的葱郁,一座古意盎然的亭阁坐落其间,飞檐翘角的细节勾勒,承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亭台意象,是人文意趣的具象落点。那撑红伞的红衣少女,又似点睛之笔,在水墨灰调中漾起灵动,让静态的山水有了生命的温度与互动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景的江面,船只形态各异,既有传统航运的驳船,也有现代感的轮船,在水墨晕染的江波里,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它们是金陵作为滨江城市的经济脉搏,也是时代变迁的微观缩影。江面之上,群鸟翔集,为画面增添了动态生机,使水的空濛与生命的跃动形成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远景的城市建筑群,以简笔勾勒的方式融入山水长卷。没有过分的工笔雕琢,却在水墨的氤氲中与远山云雾相融,既保留了传统山水“远观取其势”的意境,又清晰传递出金陵城的现代面貌。山的苍远、城的规整、水的浩渺,在墨色的渐变中达成和谐,展现出画家对“新金陵”景观的独特理解——传统山水精神与现代城市风貌并非割裂,而是可以在水墨的语境里共生共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燕矶石》的妙处,在于徐墨然以青花水墨为媒介,打破了人们对传统金陵景致与当代城市景观的认知边界。他不是简单地复刻“蒸矶石”的地理风貌,而是以艺术家的敏锐,捕捉到山水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在金陵这片土地上的对话。在他的笔下,“燕矶石”既是一处具体的景致,更是一种文化意象的当代转译——金陵的山水之美,从未因城市的发展而褪色,反而在时代的浪潮中,被赋予了新的水墨叙事,让观者在品味传统笔墨韵味的同时,亦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蓬勃的当代气息,于尺幅之间,见金陵古今之大观。</p><p class="ql-block">徐墨然艺术馆宣传处——吉青</p><p class="ql-block"> 2025.11.0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