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雨花台

俞伊阳

<p class="ql-block">  雨花台历史悠久,后山景点众多,有古雨花台、江南二泉;甘露佳亭高座寺,乾隆南巡留御碑;怡园东望:李杰墓、二忠祠。</p><p class="ql-block"> 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两侧的树木在深秋的阳光里投下斑驳的影子。秋风吹过时,地上的落叶翩翩起舞,似乎在向我诉说雨花阁的故事。相传南朝两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设坛讲经,估时没有音响设备,想要众人能听到,只能位居高处演讲,因此设立高台,其说法精妙,感天动地,以致“天花乱坠”,落花如雨,坠地化作五彩石子,即“雨花石”,雨花台也因此得名。我们伴随着老师的讲解,沿着窄而陡的木梯上到顶层,视野豁然开朗。目光穿透层层叠翠的绿色,望向远处,雨花台纪念碑镌刻着“历史的悲壮”,而大报恩寺则闪耀着“文明的光辉”。二者之间似乎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悲欢交集,古今交融。</p><p class="ql-block"> 随后来到江南第二泉。据说陆游前往四川任职,途径此地,见有此泉,清冽甘美,倍加赞赏,名曰“二泉”。不远处即是甘露井,为了使其完整,盖亭子保护名为“甘露亭”,侧旁寺庙则为“甘露寺”。迈过门槛,步入高座寺,跟随老师学习敬香礼拜,虔诚的我祈祷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成为祖国栋梁之材。一路途经乾隆三次游历雨花台所题诗句的御碑,摆满各式各样盆景的怡园,来到了李杰墓前。李杰,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为徐达麾下战将。朱元璋在马皇后身故后,提名其女李淑妃掌管六宫,母仪天下。此后,朱元璋追封李杰为镇国将军。墓道两侧的石人石像之高大,也充分证明了李杰当时的地位之高。</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驻足于二忠祠。原名褒忠祠,本为祭祀南宋抗金英勇杨邦义所建。相传金兵兵临城下,南宋大批官员贪生怕死,纷纷屈膝投降,唯有官职不高的杨邦义拒不降金,最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被俘。被俘后,金兀术劝降,杨邦义毫无惧色,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宁做赵家鬼,不为他邦臣”。十字虽短,却字字表明宁死不屈的精神。金兀术见劝降不成,恼羞成怒,下令对杨邦义施以酷刑,杨邦义被残忍剖心。为了给杨邦义保留全尸,用铁块打造成心脏,可惜在运输过程中,铁心脏掉落桥下,此桥也因此被命名为“铁心桥”。后人为纪念杨邦义壮举,在刻碑时故意去掉其名字中的“义”上的一点,以示后人。一百多年后,元军大举南下,文天祥为支援临安来到建康。后来在广东兵败被俘,因其文武双全,虽被俘却倍受尊敬,押送途中游历建康,在此写下著名的《正气歌》。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原祠改建为“二忠祠”,向后人昭示着一种穿越时空,永不磨灭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 阳光渐渐消失在云层中,眼前的景色也渐渐在我眼中变得模糊,然而历史的印记却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雨花台教会我的,不是如何铭记仇恨,而是如何在铭记中,更懂得珍惜,更懂得勇敢前行!</p><p class="ql-block">(口述 :1079)</p> <p class="ql-block">家长手记:</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洒在雨花阁屋顶,映照出历史的光辉。那些五彩的雨花石,曾是传说中云光法师设坛讲经时,天上坠落的天花。雨花台也因此得名。陆游前往四川任职时曾到此游历,路遇泉水,因其甘美而取名“江南第二泉”。“二忠祠”则静静立在松柏间,仿佛在诉说着杨邦义“宁做赵家鬼,不做他邦臣”的誓言;黑色石壁上篆刻的“过零丁洋”则是在向世人展示着他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这一刻,似乎雨花台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浸透着忠贞的气节。</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已是傍晚,纪念碑在夕阳下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雄壮。回想着雨花台的这些沉重的历史,不经对现在的生活倍感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