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传承】 ‍一樽国宝的百年匠心

文欢宇

<p class="ql-block">昵称:文欢宇</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13419068</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和网络</p> <p class="ql-block">11月2日,我驱车来到醴陵瓷谷,直奔醴陵陶瓷博物馆第一展厅的釉下五彩展台,拜访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我多次来馆,每次关注的是“毛瓷”,竟不知醴陵还藏着这国宝。直到昨晚上为写匠心传承征文时,翻阅醴陵陶瓷史,才知道这现存的三件宝物,其中一件在醴陵。</p><p class="ql-block">这樽国宝安放在圆柱形的柜子里,可360观看,通过反光镜,还可看到瓶底文字。瓷瓶出品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湖南瓷业公司制作,瓶高46.8厘米,敞口直径20厘米。器型如凤凰之尾,造型优美。瓶身果实累累、枝繁叶茂,花丛下一对竹鸡游憩,悠然自得。在灯光照射下,将其“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神韵展现的淋漓尽致。我时而驻足端详,时而转圈观看,想与这国宝对话,倾听它的诉说。</p><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醴陵高举实业救国大旗,以千年窑火煅烧出这一历史传奇。1915年,它远涉重洋,亮相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高峰”。</p> <p class="ql-block">成就这国宝的,是醴陵独步天下的“双勾分水”技法。我闭上眼睛,试图想象当年工艺美术大师创作的情形:用墨线或色线在干燥的泥坯上进行“双勾”,精确划分出所有需要填色的区域。再在勾好的轮廓内,进行“分水”操作。吸水性极强的泥坯上作画,下笔即定,无法修改,对大师技艺和经验要求极高。大师在分水时,看到的颜色是灰暗的(因为金属氧化物在烧成前颜色不显),必须凭借经验想象出烧成后的最终效果,这是一种“胸有成竹”的极致境界。完成绘制后,器物施上一层透明的釉,入窑经1380℃左右的高温一次烧成。墨线则在一定温度下消失,呈现空白线条的效果,使得纹饰与釉面浑然一体,成为醴陵釉下五彩独有的“无骨画”。</p><p class="ql-block">战争对醴陵瓷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工人流失,制瓷设备损坏,窑场被摧毁,差点掐断了这项工艺的传承。1949 年全国解放,瓷业苏复。可是人们却心疼地发现,那个让醴陵人引以为傲的“釉下五彩”技艺失传了!</p> <p class="ql-block">转机出现在1953年冬。时任陶画工人生产合作社生产部主任的林家湖,是一位对釉下五彩情有独钟人。在一次偶然访谈中,得知了一位叫吴寿祺的老人,是湖南瓷业学堂速成班第一期的学生,是“釉下五彩扁豆双禽瓶”主创之一,更是这技艺的唯一传人。林家湖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七旬老人吴寿祺:“为谋釉下五彩之技艺,你竟三顾茅庐,承蒙不弃,愿以老朽之身,尽薪火相传之责。”</p><p class="ql-block">1955年,吴寿棋成为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的一名技师,他可谓“枯木逢春”,年轻时不能发展和实现的釉下五彩瓷事业,没想到晚年时却迎来了春天。他亲手创造的釉下黑五彩花瓶等新品,画面独具特色,成为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代表佳作。他把濒临失传的技艺,通过培训班,毫无留地传授给邓景渊、李人中、邓文科、陈扬龙等年轻一代。</p> <p class="ql-block">釉下五彩瓷,由此涅槃重生,重放光芒。醴陵瓷业由此走向国瓷之路,不仅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制了生活用瓷,而且成了国家宴会瓷、国家礼品瓷和国家陈设瓷的重要生产基地。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扁豆双禽瓶”被文化部列为 “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2019年 10月,生产釉下五彩瓷的原醴陵群力瓷厂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佳话在110年后的2025年得到了延续,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品牌“红官窑”,再次与贵州茅台一同入选国家级榜单,共同荣获首批“中国消费名品”的称号。</p><p class="ql-block">我久久伫立,虽有玻璃隔断,但似乎触摸到了国宝的温度。我感受到了古稀之年吴寿祺重执画笔的手,感受到了林家湖三顾茅庐眼中的光,感受到了千千万万陶瓷工人的辛勤劳作。正是他们的执着与坚守,让醴陵千年窑火不息,让国宝的匠心精神在传承中永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