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姚东旭</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788176</p><p class="ql-block">      鄂南的桂花终年飘香,清江的流水世代呜咽,都在诉说着一位青年烈士的英名——何功伟。26载人生春秋,他以青春为炬,以信仰为刃,在风雨如晦的年代,走出了一条光耀千秋的革命之路。</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的何功伟,胸中已燃起救国救民的火种。“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书桌”,一二九运动的浪潮中,他奔走呼号,组织游行,用热血青春呼应着民族危亡的呐喊。1936年,21岁的他在上海入党,从此将个人理想融入党的事业,从鄂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到湘鄂西区的宣传工作,再到鄂西特委的领导岗位,他的足迹遍布荆楚大地,播撒着革命的星火。</p><p class="ql-block">      1941年的恩施,成为考验信仰的战场。被捕后的十个月里,严刑拷打未能折其志,高官厚禄未能动其心,敌人的“感化”阴谋更是化为泡影。铁窗之内,他以笔为剑,谱写《狱中歌声》,“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心志似铁石的坚贞”,歌声穿透牢房,成为战友们抗争的号角。《清江大合唱》《汨罗怨》等诗篇,既有对山河的眷恋,更有对革命的执着,字里行间皆是铮铮铁骨。</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者,莫过于那份忠孝抉择的赤诚。面对父亲十余次的狱中劝降,他在信中写道:“苟义之所在,纵刀锯斧钺加诸颈项,此心亦万不可动”。一边是“鸟能反哺,獭知报本”的骨肉深情,一边是“为天地存正气,为个人全人格”的信仰坚守,他最终选择了以身殉道。给妻子的诀别书中,“把革命红旗举得更高”的嘱托,更是将家国大义置于儿女情长之上,尽显共产党人的初心。</p><p class="ql-block">     刑场的百级石板路,是他留给世界最后的宣言。拖着沉重脚镣,忍着遍体鳞伤,敌人的“回头免死”终成徒劳。高唱《国际歌》的身影,在夕阳中定格成永恒,26岁的生命,在慷慨就义中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如今,咸宁的“何功伟中学”书声琅琅,恩施的烈士陵园松柏常青。毛泽东的致电悼念、周恩来的深切挂念、延安各界的追悼大会,都彰显着对烈士的敬仰。他的诗篇铭刻于石碑,他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何功伟用生命诠释了“青年楷模”的真谛,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足以跨越时空,青春的价值在于坚守初心。这铁血诗魂,将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