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天津老城厢纵横交错的街巷中,形成于清中后期的石狮子胡同位于老城北门南隅,东接户部街,西连旧衙署区,北起北马路,南至只家胡同,中段有向西的曲折分支,该分支向北不通。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改为金狮胡同,这条民居密集的巷陌虽不甚起眼,却承载着津门近代浓郁的市井烟火与民俗记忆。</p><p class="ql-block"> 据《城厢街巷溯源》记载,胡同得名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对面胡同内置有石狮,遂成地标;另一个是源于胡同口曾立有石狮渐作巷名。</p> <p class="ql-block"> 石狮子胡同居民多以小手工业、短途贩运为业,清晨入市,日暮而归,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络绎不绝,叫卖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热闹的胡同日常图景,《天津卫志》载:“城厢之地,民舍栉比,炊烟相接”,正是这些胡同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这条长不足百米的胡同除石狮子外,据说此地还因一则笑话衍生出天津歇后语,清末民初,胡同大杂院有位在家排行老二的刘姓鳏夫,他热心且手艺好,邻里关系融洽,邻居常给他送吃食,一日中午,他见王家包饺子、张家贴锅贴,便蹲在门口剥蒜,邻里都以为对方会给刘二爷送饭,结果没人送,弄得老头饿了肚子,此事传开后,便有了“刘二爷剥蒜——两耽误”这句歇后语。</p><p class="ql-block"> 石狮子胡同虽非官署遗迹,也没有惊天史事,然而其恰是清代天津平民生活的缩影,尤其是该胡同衍生出的天津歇后语,更为《津门札记》中“巷陌之间,皆存古风”的记载提供了翔实的佐证。</p> <p class="ql-block"> 君在故乡居,应知故乡事。美友们,您知道还有哪些描写天津老地名的文章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