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论语 述而第七》</p><p class="ql-block">第1章</p><p class="ql-block">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只阐述(旧有的文化)而不创作(新的),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p><p class="ql-block"> 【注释】</p><p class="ql-block">述而不作:述,传述、阐述。作,创造、创作。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表明他对自己角色的定位不是革新者,而是古代文化(主要指周代礼乐文明)的传承者和阐释者。他认为先王的制度和文化已经尽善尽美,自己的任务是学习和传播。</p><p class="ql-block">信而好古:信,相信、信奉。好,喜爱。孔子深信并由衷热爱古代的文化、典章制度。这里的“古”主要指以周礼为核心的夏、商、周三代文化。</p><p class="ql-block">窃比于我老彭:窃,私下,用作谦辞。比于,比拟于。</p><p class="ql-block">老彭:一说指彭祖:商代的贤大夫,以好述古事而闻名,据说非常长寿。一说指老子和彭祖两人:“老”指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彭”指彭祖。</p><p class="ql-block">无论指谁,“老彭”在此处的形象都是一个谦逊的、善于传承述古的先贤。孔子以此自比,表达了自己谦逊的态度和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志向。</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是孔子文化观的集中体现。“述而不作”并非缺乏创造力,而是体现了孔子对古代文化遗产的极大尊重和敬畏。他视自己为连接古代智慧与当代社会的桥梁。这种态度带有文化保守主义的色彩,其积极意义在于完整保存和整理了上古文化典籍(如删述《诗》《书》等),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奠定了基础;其局限性在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颠覆性的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作者”与“述者”:在孔子的观念里,“作”是圣王(如周公制礼作乐)的功业,而“述”是学者的本分。他谦逊地将自己定位为后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