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秋行】屋宇与山河:写在朱德故居前的沉思

小安溪人(邹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小安溪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4999050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拍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入川北仪陇,人便不由地沉静下来。这里的山不算险峻,水也不显磅礴,却自有一股浑厚的气韵。行至琳琅山麓,那座黑漆木门、青瓦白墙的三合院静静卧在苍翠之间,这便是朱德同志的故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寻常游人来看的,是故居的实物:堂屋里的农具、卧室中的桐油灯、煮酒房内仿佛尚未散尽的蒸气。这些物事,沉默地诉说着一个农家子弟的童年。然而,中国人的心思,总是不甘于只看眼前之景的。我们的目光,总要穿透物象,去探寻其与天地玄黄之间的某种神秘勾连。于是,关于这故居的“风水传说”,便比历史档案更先一步,叩击着来访者的心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看那屋后的琳琅山,厚实沉稳,在风水里这便是“玄武靠山”,是根基与依靠。前方那形如官轿的“轿顶山”,则成了“朱雀案山”,预示着前程与功名。更不必说那左右环抱的山峦,被附会为护卫左右的“青龙”、“白虎”。这一套环环相扣的格局,俨然是风水教科书上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有趣的,还是那些充满民间想象力的“发现”:有人说琳琅山形似一顶巨大的“官帽”,故居恰在帽檐之下;有人考证出周边山脉呈“五星”放射,整个场镇的地形竟是一幅天然的“太极图”。就连元帅手植的两株柏树,也被视作“龙脉之眼”,以其百年常青,印证着主人生命的壮阔与精神的永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此处,听这些活色生香的传说,你很难不去深思:为何我们如此执着于为伟人的诞生,寻找一个风水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或许源于我们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化心理。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一直相信“地灵人杰”,相信非凡人物的出现,绝非偶然,他必然是凝聚了天地之精华、山川之灵秀的。当一个如朱德元帅这般,从深山中走出,最终成为共和国擎天巨柱的人物出现时,后世的人们,尤其是乡邻故老,在无尽的怀念与敬仰中,便会不自觉地回头,在他出发的地方,用他们最熟悉、最敬畏的语言——风水的语言,来为他的一生寻找一个“天命所归”的证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并非简单的迷信,而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寄托与文化建构。它将个人史诗般的奋斗,与亘古不变的山河大地联系起来,使得一段本可纯粹用政治与军事书写的历史,蒙上了一层诗意的、宿命的光辉。我们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自己:看啊,他的伟大,早已被这山河默默预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当我从这玄妙的思绪中抽身,再次凝视那简朴至有些逼仄的旧居时,一个更强烈的念头涌上心头。与那丁氏庄园的雕梁画栋相比,这朱家老屋是何等的素朴!真正的力量,或许恰恰不在于风水格局的吉瑞,而在于这“素朴”本身。风水的叙事,讲述的是“天命”与“注定”;而历史的本真,却是由“人”在苦难与挣扎中的选择所铸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盏桐油灯下照亮的不只是风水宝地的“灵光”,更是一个少年不甘沉沦、向往世界的雄心;那双踏破长征草鞋的脚,所承接的也并非什么“龙脉地气”,而是亿万人民求解放、求温饱的厚重托付。风水,可以为传说增添韵味,但真正推动历史巨轮前行的,永远是那源自人间烟火的理想与实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去时,夕阳正为琳琅山镀上金边。那顶传说中的“官帽”隐没于暮色之中,而那座朴素的农舍,却在心中愈发清晰。我终于明白,我们聆听风水的传说,是为了读懂民心的向背与文化的密码;而我们最终要穿越这些传说,去触摸那个更滚烫的真相——伟人之伟,不在于山河的庇佑,而在于他最终选择为哪一片山河与人民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屋宇依旧,山河无言,但真正的“气”与“运”,始终在人心之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琳琅山在马鞍场西一公里处,海拔600余米,中间一峰隆起,从山顶呈五条梁均匀分布于五个方向向下延伸,形成五条棱角。从空中鸟瞰此山,恰似一枚硕大的“五角星”。因此,人们又称其为五星琳琅山。朱德少年读书处药铺垭私塾与朱德诞生地分别位于琳琅山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琳琅山山顶有一寨,寨门前有数石,每个园石形似铃铛,故山原名铃铛山,后人取其谐音叫琳琅山。山顶南端原有清代当地首富丁廷政修建的丁家花园。花园内花木繁多,并修有亭台、水榭、石桥、假山……显得十分别致,堪称寨之胜景。朱德少年时曾联络穷家学友,大闹丁家花园,尽赏园中奇花异草。而今,花园墙垣、水池、石桥、园门尚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轿顶山,位于马鞍镇西两公里处朱德父母故居后,山高560余米,顶宽60平米。四周悬崖峭壁,不长一树一草,山峦似圆柱,山顶呈椭圆形,高10米,直径40米,山顶却终年翠柏常青,四时郁郁葱葱。顶周松柏错落有致,恰似一乘青纱大轿,因此称为“轿顶山”。远观此山,形似清朝官员的官帽,人们又称它为“官帽山”。上轿顶山比较艰难,仅山南面有一条小径,可以供人攀爬而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锤镰石,位于朱德故里琳琅山景区南门入口牌坊左侧,整块石头5立方左右,由两块自然形成的石头融合为一体。底石的石盘外沿有四分之一呈直线、四分之三呈弧线,形似一把镰刀。上面的石头呈“T”字形,酷似一把铁锤。整个石头的自然造型,与中国共产党党徽标志非常相像,故称之为“锤镰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鞍山位于朱德故居东南1公里的马鞍场后,海拔高约500米。山呈南北走向,东西侧整齐规则。南北两端各凸起一个小矮包,缓缓而下。中间三个凹,下面岩壑上灌木丛生,好似给马鞍子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垫布。因形似一马鞍,故名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德故居西北三公里处,有一座雄伟挺拔、前高后低、长约一公里、海拔近700米的大山,形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叫做“插旗山”。山的右前方有三座锥形山峰,山后有起伏相连的五个小山峰,整个山形犹如簇拥大旗的八员战将,统领千军万马,向前进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朱德父母故居东北面一公里处有一座独立小山,山顶平台中央突起一个上圆下方、高约一丈、直径8丈多的圆台,犹如玲珑剔透的一颗玉印,端端地放在印台上,人们将此山称为“印台山”。印台山不与周围众山相连,山上也没有多少林木。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像一枚玲珑剔透的玉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刀山,也称“三星寨”,位于马鞍场北面,海拔600余米,山梁绵延5000余米,山脊似刀刃。山顶上排列着三个峰峦,谓之“三星”。中峰顶上有一株独柏拔地而起,高达6丈,枝叶繁茂,酷似关羽关公的青龙偃月刀直插顶峰,故从明清以来就将此树称为“关刀树”,整个山寨由此得名“关刀山”。 巧合的是,1976年朱德逝世,这棵关刀树便干枯而死。后来人们几经在此栽植柏树,都没能成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