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昵称: 大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美篇号: 65779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图片来源: 大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字数: 114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回首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40后、50后、60后这一代人宛如璀璨星辰,以奋斗之姿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他们曾是下乡知青,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更是用汗水铸就今日繁荣的奠基者。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但那份永不磨灭的奋斗精神,早已成为民族记忆中最珍贵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之时,这代人秉持“国家需要即我志”的担当,毅然告别城市,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黑龙江的北大荒、新疆的戈壁滩、云南的边陲村寨、内蒙古的大草原,处处都有他们奋斗的身影。这种与土地紧密相连的实践,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更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出坚韧不拔的品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争朝夕”是这代人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白天,他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夜晚,他们在煤油灯下刻苦学习。恢复高考后,无数知青捧着边角磨破的课本,在牛棚里、灶台旁复习备考,用知识改变命运。这种对时间的珍视、对机遇的把握,铸就了他们独特的奋斗哲学——既脚踏实地活在当下,又心怀远方憧憬未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具韧性的连接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代人的奋斗史,堪称一部微观的中国变革史。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他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又是创新的实践者。深圳特区的建设工地上,有他们彻夜施工的忙碌身影;乡镇企业的车间里,有他们钻研技术的专注神情;个体经济的浪潮中,有他们敢为人先的无畏勇气。正是这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历史性跨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的精神遗产远超过物质成就。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这代人留下的“三苦精神”——吃苦、刻苦、忍苦,依然具有现实启示意义。当年轻一代享受着高铁速度、移动支付带来的便利时,不应忘记正是前辈们在简陋条件下铺设的铁路、搭建的通信网络。这种精神传承,在抗疫斗争中体现为医护人员的逆行出征,在脱贫攻坚中展现为基层干部的驻村坚守,在科技攻关中凝聚为科研人员的日夜奋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这代人的奋斗精神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教会我们:真正的奋斗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终身的志向;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文化传承的深水区,都需要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正如敦煌研究院的樊锦诗们,用一生守护文明火种;如华为公司的任正非们,以创新突破技术封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不会忘记,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青春丈量土地,用智慧点亮星空,用奉献铸就丰碑。他们是最勤奋的一代,更是最懂中国的一代。他们的故事,是写在大地上的史诗,是刻在民族记忆中的坐标。当我们向他们致敬时,不仅是在缅怀过去,更是在寻找面向未来的精神密码——那便是永不停歇的奋斗脚步,和永远向上的中国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