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在鲁迅纪念馆

豆豆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豆豆</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52393631</b></p> <p class="ql-block"><b>  九月廿一,天朗气清,恰应了“江南孟秋天,稻花白如毡”的景致,风携桂香漫过江南的黛瓦粉墙,我循着课本里的记忆,开启了绍兴游学之旅,此行的核心,便是探访坐落于越城区鲁迅中路235号的绍兴鲁迅纪念馆。这座纪念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的专题博物馆,像一颗镶嵌在水乡里的文化琥珀,将先生的风骨与精神,妥帖地封存于越地的烟水晨昏中。</b></p> <p class="ql-block"><b>  初见纪念馆,便被“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的建筑气质打动。它没有博物馆常见的恢宏张扬,灰白墙面映着黛色瓦檐,线条简洁如先生的杂文,朴素里藏着力量——这正是绍兴传统民居的韵味,却又以现代化的通透设计,让光与风自在穿行,恰如先生的思想,既扎根于故土,又始终向着时代的前沿生长。站在馆前,望着“鲁迅纪念馆”五个苍劲的题字,忽然想起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先生虽以笔为刃,却也凭着这份洞察世事的清醒,在文学的山峰上,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坐标。</b></p> <p class="ql-block"><b>  步入陈列厅,时光仿佛在此折叠,恰如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的怅惘,时光仿佛在此折叠。先生的半身铜像静立厅中,目光深邃,眉头微蹙,似仍在思索“国民性”的症结,又似在凝视着眼前这群追寻他足迹的后辈。展厅以时间为轴,将先生的一生铺展开来:少年时在三味书屋的苦读,青年时东渡日本的求索,中年时在上海的笔耕不辍……每一件展品都藏着故事:泛黄的《呐喊》初版本,扉页上还留着当年的油墨香;先生用过的钢笔,笔尖虽已锈蚀,却仿佛仍能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锋芒;还有那本被翻得卷边的《山海经》复刻本,让人瞬间忆起《朝花夕拾》里,长妈妈踩着青苔为他寻书的温情,也懂了先生为何说“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b></p> <p class="ql-block"><b>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区,《新青年》杂志的原件在展柜里泛着旧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标语依旧振聋发聩。正是在这里,先生发表了《狂人日记》,用“吃人”的隐喻撕开封建礼教的假面,让无数人在文字里惊醒。展区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先生的名言,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字句亮起时,我忽然与南宋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产生了共鸣——越地文人的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一脉相承,从放翁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到先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不变的是那份为民族觉醒而燃烧的赤诚。</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来到了,“鲁迅与绍兴”专区,眼前的场景瞬间鲜活起来:乌篷船的模型泊在角落,船桨上还沾着“三味书屋”旁河道的水汽;咸亨酒店的酒坛复刻品立在展台,仿佛能闻到茴香豆的清香;墙上挂着的绍兴老照片里,青石板路蜿蜒,与如今纪念馆外的街巷重叠。这让我想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先生虽一生漂泊,却始终将绍兴的烟火气揉进文字里,百草园的皂荚树、沈园的断壁、东湖的乌篷船,都是他笔下最生动的注脚,也让绍兴,成了读懂先生的最好注脚。</b></p> <p class="ql-block"><b>  天色渐渐晚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纪念馆。鲁迅中路上的灯笼次第亮起,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上,与河道里乌篷船的灯影交织,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回望纪念馆的轮廓,忽然想起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期盼:“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先生虽未亲眼见新中国的曙光,但他以笔为炬点燃的希望,早已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b></p> <p class="ql-block"><b>  这场游学之旅,与其说是参观一座纪念馆,不如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越地的烟水间,我读懂了先生文字里的温度与力量,也懂得了何为“民族魂”——它不是遥不可及的丰碑,而是藏在每一个为理想而向上走的人心里,藏在每一段为民族而奋斗的岁月里。忽然想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先生的精神,早已与这份家国情怀相融,成为照亮世代中国人前行的光。而绍兴鲁迅纪念馆,便是将这份精神妥帖安放的地方,让每一个前来的人,都能在这里,与先生重逢,与理想对话。</b></p> 谢谢您的欣赏 <p class="ql-block"><b>作者/豆豆</b></p><p class="ql-block"><b>2025年11月3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