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坊·状元府百年望族:积善之家🈶余庆

赵应书多彩贵州

<p class="ql-block">百岁坊·状元府百年望族:积善之家有余庆</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为善不但是人,也是这世间所有生命的天性。中国人相信万物有灵,所以向来提倡人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良好相处。</p><p class="ql-block">在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封建农耕社会,人常常挣扎着生存的过往年代里,人们也以“为善最乐”,力所能及地行善助人。也许有人会带着些功利的想法,比如行善积德、福荫子孙、避灾延年,但更基本的当然还是出自生之为人的良善本能。数千年之前,《周礼》就说过:“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也是千百年来,社会上行善的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同一区域里的人,总有人家相对富些,有人家要穷些,总有日子难以为继的鳏寡孤独,总有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分钱逼死英雄汉的时候。大家或者出于血缘,或者出于乡情,或者出于教义,但最根本的是出于良善之心,多以乡土之情为纽带提供尽可能的帮助。</p><p class="ql-block">为此乡土的村落中就会出现义田、义庄、义仓、平价堂、普济堂……等等设施,建立义会、义社等等机构,当然有很多宗族主要是依托祠堂,对族中或村中贫苦人户、失养老幼等发放救济粮、出资读书、救急救难、扶弱解困、助婚济丧、施医舍药……不知帮助了多少人渡过难关,让多少孩子得以长大成人,让多少老人可得善终……整体上对民族在天灾人祸面前得以延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清咸同年间,赵国澍散尽家财,广招饥民,以工代赈,修筑青岩古城墙,既活人无数,又照顾了被救济者的自尊心,堪称慈善的最高境界了。乐善好施的传统,通常体现在门两侧的对联、堂屋中的匾额、祠堂里的功德碑、村庄的牌坊……更体现在长辈的谆谆教导、家规的清晰条文、乡约的具体措施中……助困济贫的行善传统,在今天依然以新的形式得以体现,并愈加发扬光大,更注入了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只是具体承载着这种传统的义仓、公房、药铺、粥厂,在漫长的岁月中保留下来的很少。就算房子留了下来,很多也挪作他用,原来的慈善功能,已无人知晓。积善庆余的匾额,很多也被拆卖,成为雅士们提升茶室品位的妆点、富贵们镇压豪宅风水的古玩,许多记载善举的碑刻,湮没在荒草之间或垒成了猪圈……</p><p class="ql-block">无数劝人行“善”的匾额以及门楣等,离开了它们的房子和村落,在城市的仓库里待价而沽好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优秀传统,仍然在我们的基因中、血液里。</p><p class="ql-block">我曾看到过赵以炯所题的两块匾,一为自己所题的“状元及第”匾,另一块为赵以炯状元所题的祠堂匾“继成堂”。</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文化繁荣在城市,文化的根却在农村,百岁坊主理伦公后裔,最迟在光绪时就已经进入贵阳的云岩区居住,科举齿录上有明确的记载,如赵湘洲、赵家蕙兄弟的齿录上就记载有先居青岩,因城垣被毁,遂居贵阳永乐巷。赵以炯、赵以煃兄弟居贵阳团井巷今团结巷,赵以焕居连升台即今贵阳的省府路等。贵阳的云岩老城区里,赵家居住、活动的历史早已经掩于尘埃,经魁赵以炳的孙子赵致康民国时期的学籍档案记载其籍贯已经成了江苏苏州吴江县即今吴江区了。而赵致康的儿子、孙子些,却成了中国台湾人了。沧海桑田一切都在变。也许正应了积善之家有余庆之语,百岁坊·状元府却在青岩古镇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其实是百年望族之家的历史标记,也是青岩古镇的文化地标,青岩古镇是景区,百岁坊、状元府、赵公专祠等却成了景点。</p><p class="ql-block">登科公后裔从乾隆赵玉奇中举开始崛起,在清光绪一朝一门六进士,已经成了贵阳的百年望族,历代仕农工商中都有出类拔萃者,理伦公百岁坊主还有不少后人居于贵阳,有的还居于花溪,成都、台湾,海外等地。</p><p class="ql-block">百岁坊·状元府历经近两百年,能完整的保存下来,也是万幸之中的事,这或许就是积善之家有余庆!</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参考:</p><p class="ql-block">①李华东《村落里的中国》</p><p class="ql-block">②赵全新《青岩赵氏家谱》</p><p class="ql-block">乙巳年九月十四</p><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