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晚清政坛上的洋人们一一袁世凯“老朋友” 大清国颠覆者(9)</p><p class="ql-block"> “外国驻华使团首席公使”朱尔典:</p><p class="ql-block"> 1894年7月18日夜晚,因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乔装易服的袁世凯,行色慌张,在唐绍仪护送下来到江边,登上由英国驻朝鲜公使朱尔典准备的兵舰,后改乘北洋水师的军舰,告别了朝鲜他停留12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约翰.纽厄尔.朱尔典,1852年9月5日出生于爱尔兰唐郡巴洛村一个农民家庭,清光绪二年(1876年)来到中国,在英国驻北京公使馆当见习翻译。</p> <p class="ql-block"> 朝鲜是袁世凯发迹之地,朱尔典凭借与袁世凯在朝鲜建立的深厚“友谊”,成为清末民初影响中国内外政策、左右中国局势发展的关键人物。</p> <p class="ql-block"> 1906年,朱尔典在《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帮助下,接替萨道义出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此时袁世凯正好出任清政府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由于朱、袁二人在朝鲜结下的“情谊”,精通外交的朱尔典逐渐成为袁世凯的幕后智囊。在朱尔典眼里,袁世凯是清政府中的“强有力人物”,他认为袁世凯“作为政治家,他的名字几乎可以等同于秩序、进步和政府的稳定”。</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爆发后,朱尔典为保障各国在华利益,联合欧美列强和日本一致要求清政府推袁世凯收拾残局。在促成南北和谈中,联合各国驻华公使,不断向南方革命党人施压,,全力拥护袁世凯。</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就职临时大总统后,朱尔典继续为他出谋划策,因此得到“外国驻华使团首席公使”称号。但他毕竟是英国驻华公使,他处事的角度和立场也始终是站在维护英国利益的基础上的。当1912年,英印总督煽动西藏上层农奴主发动反对中央的武装叛乱时,朱尔典完全是另一幅面孔,他以大英帝国威力逼迫袁世凯同意签订丧权辱国的《西姆拉条约》,最终遭袁世凯拒绝。</p> <p class="ql-block"> 1915年10月2日,袁世凯正式开锣准备恢复帝制,朱尔典向袁表示英国政府极为欢迎。当袁恢复帝制举国上下反袁护国之声一片时,朱以走向帝制导致动乱不能保护英国在华利益而断然转变立场。</p> <p class="ql-block"> 1916年6月5日,也就是撤销洪宪年号后73天,袁世凯病死。西藏问题,这个从他担任临时大总统那一天起,四年来英国时时紧逼他就范的问题,终未能如英人的愿意解决。</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幕僚曹汝霖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英使(朱尔典)劝进,误尽了项城(袁世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