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大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472689</p><p class="ql-block">探秘景点:上海豫园</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0号,骑行环国公路G228东南沿海景观大道之旅行第80天,进入江苏省苏州市第6天。进入上海市黄浦区以及静安区第4天,探秘上海豫园。</p><p class="ql-block">豫园,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福佑路168号,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已有450余年历史,占地30余亩,与露香园、日涉园合称为“明朝上海三大名园”,名列现存的上海五大古典名园之首,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豫园的“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愉悦老亲”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整座园林规模宏伟、景色佳丽。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东南名冠”。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树木苍翠,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出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豫园按主体建筑可分为大假山、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华堂、内园六个景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园主人潘允端曾任四川布政使,其父潘恩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潘恩年迈辞官告老还乡,潘允端为了让父亲安享晚年,经过20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在明代中后期被公认为“东南名园冠”。</p><p class="ql-block">豫园有着典型的江南园林风貌,体现了明清两代南方园林“清幽秀丽、精致玲珑”的艺术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用借景、漏景等手法,以水景为核心,体现“天人合一”哲学。</span>园内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古树名木及明清家具、名人字画、泥塑砖雕、额匾楹联等文物珍品,凝聚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核心建筑——三穗堂(豫园主体)、万花楼(明代花神阁遗址)、点春堂(小刀会起义指挥部)、会景楼(园中观景中心)。</p><p class="ql-block">标志景观——玉玲珑(江南三大奇石之一)、九曲桥与湖心亭(夜景灯光秀)、积玉水廊(江南最长水廊)。</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园内保存古树名木、明清家具及名人字画,凝聚传统文化精华;每年举办非遗灯会,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p><p class="ql-block">游园路线——南门→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华堂→内花园→西门→九曲桥→湖心亭。</p> 建筑格局 <p class="ql-block">豫园东西长约为100米,南北长约为230米,呈现南北狭长状。园中每一处院落大多有相对独立的领域和边界,可以进一步解构为院落空间,而每处院落空间之间的组合是一种有弹性和可编辑、修复、改编的空间结构。整个豫园空间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诗意栖居的格局,表达出了大自然的朝气与活力,保证游园者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法自然”“师造化”的气息,渗透在空间理景中。豫园的结构形态呈刀型布局,并将漏窗、假山石等园林小品作为空间理景的转换符号,收放自如地控制整体空间结构,一定程度地遮挡游览的视线和角度,加深空间的景深效果。</p> <p class="ql-block">从荷花池边九曲桥进入豫园大门是三穗堂。紧贴在三穗堂后面的是一座两层楼厅,隔荷花池与大假山对望。底层的厅堂叫仰山堂,楼称卷雨楼。仰山堂东有一座半跨于水上的游廊,廊前是两只元代铁狮,左雌右雄。由大假山向东过石桥有一座湖石假山。萃秀堂位于山的东麓,系面山而筑,是这一景区的结景建筑。向东南可见横跨于溪上的“鱼乐榭”,东有一条复廊,复廊西面连以方亭,亭中有“会心不远”匾,东端小轩名“两宜轩”。</p> <p class="ql-block">穿过复廊,左侧是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万花楼,为明代花神阁遗址,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原义出自“万花深处”。万花楼东有一道龙墙,穿过龙墙,主建筑是点春堂。与点春堂大厅相对的是一个三面临水的小戏台,俗称“打唱台”,戏台名为“凤舞鸾吟”。戏台后面有水池,水池之南为“和煦堂”。</p> <p class="ql-block">和煦堂与戏台东面是座太湖石假山,山下贯穿山洞,山上立一座双层高阁,下层名延爽阁,上层名快楼。快楼北面用石叠成抱云岩。快楼南为小院,墙内筑有静宜轩、听鹂亭。在打唱台之西有双龙戏珠门洞,入门洞西面是南北狭长的大池。池东是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的会景楼,为两层楼阁。会景楼东是一条临池的长廊,名为积玉廊。积玉水廊东是听涛阁。与听涛阁隔池相望的是上下二层的涵碧楼,又称楠木雕花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万花楼——</span></p><p class="ql-block">万花楼景区位于豫园北部,其特色为藻饰精致,布局巧妙,给人以感悟想象的空间。主要建筑万花楼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取名“神尺堂” ,建国后改称“万花楼” 。万花楼有“万花深处” 的含义,与潘允端的修建初衷基本一致。</p><p class="ql-block">万花楼景区出现最多的是与八仙相关的塑雕,寄托了园主人得道求仙,寄情山水之志。八仙的纹样与万花楼在清末更名“神尺堂” 后传达的思想一致,意在勉励后人多做善事,修道成神。另一主要人物形象塑雕为两宜轩东的“渔樵耕读”,代表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为官者历经宦海浮沉后向往淡泊名利、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万花楼景区整体寄托了园主人归隐田居、纵情山水的向往,主要出现的八仙、暗八仙及各种卷草纹饰均可体现</p> <p class="ql-block">豫园西北角大假山为主山,徒步登顶“望江亭”可以看见浦江舟帆之景。假山背倚一池,山脚下有耙秀亭。大假山是全园山水的高潮,玉玲珑是全园造山的另一个看点,其是透漏型假山,由漏空的奇形怪石堆叠而成,并以无数通透的小孔洞玲珑剔透而著名。东南角内院处为次山,围绕耸翠庭形成一主三次的山体布局。此处山体应用“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的手法,构成了自然山林景象,使人如置身千山万壑之中。</p> <p class="ql-block">会景楼西北是半跨池上的九狮轩,轩西有一片杉林,轩东有甬道通往月洞门。大池南端,与会景楼相对处为两面临水的流觞亭。过三曲板桥,迎面是奇石玉玲珑。玉玲珑的对面是玉华堂。玉华堂面对玉玲珑,东傍积玉廊,背临曲池。玉玲珑西有“衬玉玲珑”圆洞门,进入洞门就是一个长方形庭院。天井内立二层得月楼,下层大厅名绮藻堂,外有回廊称为百寿廊。得月楼西临荷花池,玉玲珑背后是一座大照壁,照壁南有小溪,溪上跨式样的青石单孔拱形石桥名环龙桥。四百年来,豫园渐渐缩小,西南面被周围环境同化。为了适应不同时间周围环境变化和豫园园林性质的变化,园林的园界围合经历了由封闭到半开放再到封闭的过程,主园门也从东面安仁街移至荷花池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点春堂——</span></p><p class="ql-block">点春堂景区中主要建筑点春堂,出自苏东坡词“翠点春妍” , 是逢佳节之时家人团聚宴饮之地,其前方有一小戏台名曰“打唱台” ,其上雕花纹饰繁复,体现了明清时期俗文化在园林中的渗透。点春堂出现最多的是有着辟邪含义的塑雕, 多达15处, 主要集中在和煦堂和打唱台,其他建筑屋顶上也有散落分布。这些瓦将军又分为“文臣”和“武将”。可分辨的武将很多为三国人物,如关羽、吕布等有辟邪驱鬼的作用,在人们心中有房屋守护神的地位。瓦将军中的文臣还寓意金榜题名、仕途顺利。</p> <p class="ql-block">点春堂景区出现频率次之的塑雕象征富贵与生生不息之意,共有9处。如点春门楼上左右两边是双鹿双鹤;上坊的长卷是迎接有功之士热闹情景。砖雕的图案和纹样都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氛围,与该景区内富贵万代的寓意与春天的万物生息基本一致。其他部分塑雕形象也与景区主题呼应得当。如和煦堂正脊分别雕有“福禄寿三星”与 “和合二仙”,前者是在古代民间的影响力很大的三位神仙,体现人们的普遍愿望,后者是两个蓬头笑面的小孩,象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 的世俗的生活理想。</p><p class="ql-block">堂名出自苏轼的词句“翠点春妍”。整座建筑高敞轩昂。堂后有临池水阁,日“飞飞跃跃”。曾为“上海小刀会”(公元1853-1855)城北指挥部,现堂内陈列有相关文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煦堂——</span></p><p class="ql-block">和煦,形容温暖的阳光。此堂强对湖石假山,四周窗户环绕,光线充足,冬暖夏凉。堂内陈列的家具系榕树根制作,工艺精巧,造型别致。</p> <p class="ql-block">凤舞鸾吟</p><p class="ql-block">整座戏台依山临水,俗称“打唱台”。戏台四面石柱上的四幅对联,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豫园的水动静相补、虚实相映,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水因山而设,水系由东南向西北形成了聚散有致的空间,水体形态有池、河、溪、涧。仰山堂前一池碧水是全园最大的池,也衬托了北面的大假山。点春堂、打戏台前的池既衬托了建筑的山水情趣,又起到了空间划分的作用。藏书楼南面的池水配上造型各异的假山,使景物之间生动活泼</p> <p class="ql-block">豫园在仅有约30亩的场地中,容纳了30余所亭台楼阁、堂馆轩榭,充分使用每一寸土地。同时,每一处院落空间大多拥有较为明确的边界,如园内的穿云龙、卧龙、双龙戏珠墙等,界定了独特的领域感,既分割了空间,又丰富了层次。内园空间狭长,园内空间理景层次丰富。豫园的空间理景演变中凸显其变化与统一的园林特点。吸收“西式园林”景观空间的开敞性,配简单的布局结构,设计风格杂而不乱,突破了中国古典私园半闭合的空间特色,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自然式布局——</p><p class="ql-block">豫园的总平面图强调自然式的布局,即幽深曲折。漏窗、小院、假山等常常作为豫园园内景观空间即将转换位置的屏障,将游览人员的视线一定程度的遮挡,刚进入园门的游客仅仅可以模糊地欣赏到园区内景致的一个角落,要想看到园内的山、池、亭、阁的完整面貌便需要经过多次的绕路方可以见识。豫园的特点之一是移步换景,特点之二是布局紧凑,特点之三是变化多端。当人们行走在走廊两侧的墙上开有若干个形状各异的窗孔和洞门的豫园内时,宛如畅游在画中—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涵碧楼(楠木雕花楼)——</p><p class="ql-block">取意于宋朱喜诗“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整栋建筑由缅甸上品楠木构建而成,典雅华丽,装饰精美、梁枋上雕刻有百余种花卉图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厢记》画本,故又你“楠木雕花楼”。</p> <p class="ql-block">船舫——</p><p class="ql-block">亦称“不系舟”,为旱船造型、虽筑于假山之上,但“船头”用瓦片小砖铺地,成波浪状,仿佛舟行士水中,构思新奇,颇其巧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静观——</span></p><p class="ql-block">静观,亦称晴雪堂,曾是清代钱业总公所,深广高敞,是内园的主要建筑。面对假山,取古语“静观万物皆自得”之意,宜端坐于堂中,静观对面林立的奇峰昇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观涛楼——</span></p><p class="ql-block">三层金木结构,昔有“小灵合”之称。昔时,登此楼东向远眺,可观“沪城八景”之“黄浦秋涛”</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p class="ql-block">豫园古戏台宏伟轩敞,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堪称“东南第一台”。近可仰观戏自顶的“藻井”,藻井呈穹窿状,由二十二层圆圈和二十道弧线相交而成,井顶置一面明镜,四周有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视觉效果华丽精美。戏台还巧妙地运用了声学原理,能产生“余音绕梁,三天不绝”的响声效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豫园内源——</span></p><p class="ql-block">豫园的内园,也是区别于其他主体的独立园林。内园布局紧凑,空间狭长,园中园的概念在豫园的内院上呈现的不为明显,相对独立。五个序列空间在不同中有些联系,在相同中又存在着差别,和而不同,同而不和,隐隐约约的感受,就是豫园带给人们的最直观的体验。空间上人工分割的感受强烈,有着刻意的景区划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环云楼——</span></p><p class="ql-block">楼名源于清末上海名绅姚文得题识。此楼正对豫园占戏合,为观山赏艺玻佳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华堂——</span></p><p class="ql-block">园主人潘<span style="font-size:18px;">允端</span>的书房。潘允端十分钟爱玉玲珑,为便子朝夕观赏,故建此堂,并以玉玲珑上镌刻的“玉华”两字命名。家内陈列着文房四宝、明代紫檀木画案等书案用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玲珑——</span></p><p class="ql-block">豫园中的山以玉玲珑与大假山为经,水则当以莲花池等为典。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一丈余,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透、瘦之美,为石中甲品。豫园处于长江下游冲击平原,原本是无山的,但依造园者心中所想,在建园之初就毫不忌讳地造了一座“大假山”,由浙江武康的黄石堆砌而成,明代叠石名家张南阳设计建造。虽名为“大假山”,却是作者胸中之真物,故大假亦真也。可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林中叠石堆山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会景楼——</span></p><p class="ql-block">此楼位于豫园中心位置,三面环水,四周林木葱龙,景色宜人,美景汇集于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穗堂——</span></p><p class="ql-block">三穗堂景区位于豫园东北部。主要建筑三穗堂原名乐寿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取“智者乐、仁者寿” 之意。清初,三穗堂曾被征为上海县衙办公之地,取“一禾三穗”之意,寄托平步青云的愿望。晚清,这里成了豆米业定标、隹斛之所,称“校斛亭” 。</p><p class="ql-block">三穗堂景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有着积极入世含义的塑雕, 分别在豫园正门、三穗堂顶以及游廊入口。例如游廊入口的“武举夺三元”砖雕,意在鼓励人们博取功名,为国效力。出现频率次之的是有吉祥如意之意的塑雕,分别位于三穗堂的山花和卷雨楼的屋顶,与园主人“豫悦老亲”之意相符。三穗堂山花的如意头纹,有着吉祥如意、长寿多福之意.卷雨楼的屋顶上雕刻着象驮万年青的纹样, “象” 与“祥” 字谐音, 寓意万象更新、吉祥太平。</p> <p class="ql-block">豫园总平面呈现出了宅与园的融合,其总平面呈刀型布置,以自然式为主,由西南门出向南北分为内园和外园两部分。总平面由老君殿向南至内园逐渐形成较为狭长的布局,与老君殿北面的逐渐开阔的布局,共同形成了总平面刀型平面。这种不规则的刀型布局从空间上也是运用了先放后收、先扬后抑的手法。特别的是,它将北山南水的结构融入整个园子中,使整个空间呈现出高低错落和虚实变化,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湖心亭——湖心亭茶楼被誉为“海上第一茶楼”,是上海历史最为悠久、最具盛名的茶楼,也是上海现存古建筑景观之一和上海最早的商会所在地。湖心亭茶楼立水中央,有九曲桥可以通达。由于茶楼设在保护性明清结构的亭园建筑中,已成为上海人文历史的标志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文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湖心亭是上海城市传统意象和人文节场交汇之处。作为上海老城厢典型园林建筑而存在的湖心亭,同时也是整合当代城市生活、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场所。“湖心亭”三个字,既是对这一园林建筑营造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场域特质的集中注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