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1)《老家的红枣树》</p><p class="ql-block">(2)《大哥家院子的变迁》</p><p class="ql-block">(3)《话抗疫》</p> <p class="ql-block">《老家的红枣树》</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回老家的次数明显的少了,而每一次对老家的印象,在大同间总是夹杂着些许区别。这一次回老家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二哥家院子里的三颗老枣树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长方形的院子被水泥全部硬化,一进大廊门四五步处修建了一块照壁。东西两边靠墙的地方倒是没变,东边还是堆放着玉米棒的简易搭棚和一个老地窖,西边依然是一块菜地和一个鸡窝。</p><p class="ql-block"> 院子里很晒人,和以前凉爽的感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三颗老枣树很是有点年代,记得1980年我父母新修五孔砖窑的时候就有了,听说以前那三颗枣树是属于侯家沟村第五生产队的,修新窑的时候正好圈在院子里。按照农村审批地界的习惯,就变成了我家的枣树,黄土平整院子的时候把老枣树的根部至少掩埋了一两米。枣树添了新土,等于添加了养分,越长越茂盛。后来兄弟们分家,枣树就由我二哥接手。</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天的时候,满院绿树成荫,蜜蜂嗡嗡,蝴蝶嬉戏;麻雀喜鹊,叽叽喳喳;大人小孩,吃饭下棋,打闲唠嗑,是避暑安居的天然福地。</p><p class="ql-block"> 秋里的时候,枣儿挂满了枝头,小时候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爬树摘枣吃。树高枝大,也探不上几颗,可攀爬半天,多少还是有点收获,心里喜滋滋的。特别是东边的那颗伢枣树,比母枣个小,可是红的比母枣要早半个月,口感脆而酸甜,被兄弟姊妹们招惹的也就最多。</p><p class="ql-block"> 为了挑红枣,我们几个孩子专门物色到一根打枣杆,加工一番,枣杆尖部破开一道小缝,瞅准红枣,用枣杆小缝夹住,顺手一拧,枣儿连枝带叶的就到手了。红枣逐渐多了的时候,兄弟姊妹们便分工明确,有的在树上挑拣打枣,两三个在院子里捡枣,然后再分枣。分枣的程序非常有意思,每人先挑拣两颗,接着再挑拣第二轮,轮番往复,直至剩下一两颗,谁上树便奖赏给谁。公平合理,乐此不疲。</p><p class="ql-block"> 岁月更替,枣树也慢慢地结不动枣了,近几年感觉非常的明显,稀稀落落的,三颗枣树也收获不了多少。兄弟姊妹们便多次打劝二哥,家家都在改造院落,不如砍了枣树来的敞亮。可二哥总是有些不舍,前前后后的犹豫了四五年,现在总算是想通了,树也砍了,院子也用水泥硬化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没有枣树的院子,多了几分敞亮,少了几分热闹。孩子们从大到小,随着辈分而一茬接着一茬,侄儿侄女们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和孩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新楼房。有的居住县城,有的远居省城,我们一大家子四十几口人,坚守老家的只剩下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年年都在辞旧迎新,可人和枣树的状况是何其的相似。哥哥嫂嫂们的容颜越来越老,他们的身边也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的清静。</p><p class="ql-block"> 老枣树不在了,新的枣树在院子周边生根发芽,生命更换了环境,顽强地生活着。</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元月21日于太原</p> <p class="ql-block">《大哥家院子的变迁》</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大哥家的院子,宛如一部承载着岁月变迁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往昔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大哥家的院子,给我记忆最深的便是源自农业社时期的老井。它静静伫立在院子的中间,仿若一位沉默的时光见证者,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第六生产队热火朝天灌溉农田的景象。井壁上那一道道岁月摩挲出的深痕,宛如古老的象形文字,记录着风霜雨雪,也铭刻着邻里乡亲齐心协力、共盼丰收的画面。大哥大嫂新批地界盖房子的时候,老井有幸被圈入院中,自此,它的使命从润泽一方土地,悄然转变为滋养一家人的生活日常。</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井水更便捷地服务家人,大哥大嫂着实费了一番心思。先是在井下安置了一个小水泵,那蜿蜒而出的水管,如同一条灵动的水龙,将清凉甘冽的井水径直输送至家中的水箱。解决了储水的问题后,又亲手调制水泥,精心制作出七八个空心圆柱桶,沿着井壁,从幽深得见不到底的井底,一节节稳稳套至院面。井口之上,还安装了一个需用手操作的压水泵,这精巧的装置,解决了院里菜地的用水问题。 最后,井口用水泥与院面完美抹平,整个硬化出来,院子一下子宽敞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环顾院子四周,东边那间夏日常用的小厨房,承载着无数烟火记忆。每至盛夏,酷热难耐,小厨房却独守一方清凉,袅袅炊烟升腾而起,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那是家的味道,是辛劳一天后最温暖的慰藉。紧邻着的简易农具房,虽不华丽,却整齐摆放着各类农具,锄头、镰刀、簸箕……它们静静等待着农忙时节,随时准备着农家主人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西边那垛厚实的墙下,深挖的地窖宛如一个神秘宝库。一入秋,地窖便被土豆、萝卜和蔓菁填得满满当当,这朴实无华的根茎作物,是冬日餐桌的常客,也是应对荒年的底气。靠着地窖,墙边还种着几株南瓜,藤蔓肆意攀爬,硕大的南瓜或高悬枝头,或隐匿叶间,给平实的院子添了几分野趣。</p><p class="ql-block"> 院子南边的简易小平房,是玉米的“避风港”。金秋时节,黄澄澄的玉米棒子堆满屋子,避免了雨淋。南房东边是一块长方形菜地,春日里,嫩绿的豆角苗破土而出,蜿蜒攀爬;夏日西红柿红透脸颊,娇艳欲滴;秋末白菜抱团生长,郁郁葱葱。这一方小小的菜地,不仅喂饱了家人的肚子,更滋养了全家对土地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西南角的厕所,虽不起眼,却也是院子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笔。东南角的大门,每日迎着晨曦,送家人外出劳作,又在暮色中,迎游子归巢。</p><p class="ql-block"> 大哥家的三个姑娘,在岁月的流转中,陆续披上嫁衣,告别熟悉的院子,开启了全新的人生。大儿子李文兰成家后住进西边那套平房,虽然如今在离石又置办了新家,可老家屋内依然布置温馨,墙上挂着的全家福,定格着幸福时刻。二儿子李佩峰凭借自身拼搏,在太原的繁华都市扎根,购置了属于自己的楼房,成为家族的骄傲,虽远在异乡,却心系故乡,常通过电话分享都市见闻与奋斗的甘苦。</p><p class="ql-block"> 如今,孩子们像展翅高飞的鸟儿,散落各地追逐梦想,唯有大哥大嫂,坚守着这一方装满回忆的大院。平日里,院子略显安静,阳光洒在地面,映出斑驳光影。每逢年节,孩子们拖家带口,带着大包小包的礼物与思念,如倦鸟归巢般回到老家。一家人围坐院子,摆上丰盛菜肴,其中少不了大哥大嫂亲手栽种的农家菜,那新鲜滋味,超市蔬菜难以企及。孩子们嬉笑玩耍,大人们唠着家常,烟火气驱散平日冷清,院子恢复了往昔热闹和温馨。</p><p class="ql-block"> 这片院子,不只是建筑,更是情感纽带,串联起四散的家人;是心灵归处,无论在外遭遇什么风雨,回到此处,便能寻得慰藉安宁。</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大哥家院子的魅力所在,于变迁中坚守,于平凡中孕育伟大,它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无论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家,从未远去。</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6日.正月十九🏘太原</p> <p class="ql-block">《 话 抗 疫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疫情彻底解封了,街道上所有的核酸采样点也全都不见了。仔细回想起来,抗疫三年是多么难忘而有意思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一个小区出现一个黄码,人人退避三舍。</p><p class="ql-block"> 后来,小区出现了一个红码密接者,整栋楼封闭管理,如临大敌。</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小区统一做核酸后出现了阳性混管现象,导致几栋楼防控而核酸排查。</p><p class="ql-block"> 经过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辛苦付出,小区终于出现了一个阳性病例。社区书记亲自带队,半夜三更封闭了一栋楼,小区里面搭起了应急帐篷,居民们人心惶惶,谈阳色变。小区进出由万柏林区委和街道办接管,看这阵势,就是起码十来天的管控和工作铺排。</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社区组织小区住户全民做核酸,第三天出来了核酸结果,一下又排查出若干阳性病例。</p><p class="ql-block"> 第四天,是最揪心的一天,直至现在依然惊心动魄。早上六七点社区的人员来了一伙,行动神神秘秘,互相窃窃私语,说是怎么一下阳了那么多?天天防控做核酸,怎么越防控病例越多了?有的人唉声叹气,有的人开始捂着口罩骂娘。</p><p class="ql-block"> 社区和物业人员真的非常辛苦,可糟糕的结果等于否定了付出的一切。大家的眼神中都忽闪着无奈,一阵吵闹,一阵寂静,来回交替着。</p><p class="ql-block"> 大概上午十来点左右,区里的领导下来了指示:撤!把帐篷撤掉,把小区解封,阳了的让自己居家隔离。</p><p class="ql-block"> 得到上级的指令,大家虽然有些放心不下和依依不舍,可总归放松了心情,如释重负。</p><p class="ql-block"> 小区内外的人越聚越多,议论纷纷。有的说终于活出来了,有的说三年抗疫抗的个屁。也有的说:不管结果怎么样?躺平了,也就放心了,睡的一觉也安然。</p><p class="ql-block"> 防疫人员们都悄然无声的脱掉了白色外套,手足无措的整理着需要撤走的物资。阳性病例那么多,就这样撂下不管了吗?是胜利?还是失败放弃?说不来,也无权过问,这是有关领导们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送行的目光各色各样,有的飞来不屑一顾的鄙视,更多的是诧异的眼神,当然,也有不少居民的表情中表达着理解和同情。</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的几天中,传来了各种模棱两可的消息。各种核酸造假新闻铺天盖地,说是再也不用做核酸了,说全国各地都不再出示行程码了,阳了的人都自行居家隔离。总而言之,国家再也不会管控你了,各人自求多福吧!</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间,国家解封已经二十来天了,大街小巷反而比管控期间还要清静。偶然间遇上一两个熟人,两米以外隔着口罩打个招呼:“你阳了没有?”“我不阳,但是家里有人阳了”。“哦!稍微离的我远一点,我已经阳的差不多了,我老伴昨天才阳的”。现在人们对阳性者虽然尽量躲避,但是,人们对阳性感染者并不异样了,阳性反而成了非常时髦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热闹的地方,都集中到网络平台上了。微信群里和快手抖音直播间里都可以交流阳性感染后的心得,不阳的和阳过的认真咨询各种关于阳性症状的用药小偏方。</p><p class="ql-block"> 阳性感染者无处不在,人们干脆把(阳)当做(羊)来调侃。无须遮掩,我们家里也有两只羊了,我现在就潜伏在羊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原来阳性没有想象的怪异和可怕,阳性者也许是爱人,阳性者也许是自己的孩子和老人,阳性者是邻居,阳性者是同事,阳性者是亲戚朋友,阳性者是每个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感冒疼痛和发烧的人。</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21号于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