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p>  <p class="ql-block">在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上塘街70号,一座三层的青砖小楼静立于闹市之中。这栋外观质朴的欧式建筑,曾是1942年粤港秘密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百余名文化名人与爱国民主人士在此落脚,辗转脱险。如今,它以“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的身份向公众敞开大门,日复一日地讲述那段惊心动魄却又温暖如光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香港危局:文化精英的生死一线</b></p><p class="ql-block">1940年冬,日本侵略者在华北集结重兵,猛攻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在华南则收缩对国民党的军事压力,转而诱降。蒋介石借机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遭袭,叶挺被俘,项英牺牲,震惊中外。邹韬奋的生活书店被查封,夏衍、范长江、茅盾等大批文化界人士被列入国民党的抓捕名单。</p><p class="ql-block">为保护这批爱国力量,1941年1月至5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陆续将他们从桂林、重庆、昆明、上海等地转移至香港。香港一时成为战时中国文化界的“避难岛”。茅盾、邹韬奋、柳亚子、何香凝、夏衍等数百位文化名人汇聚于此,继续以笔为枪,坚持抗日救亡。</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日军三路进攻香港,“东方之珠”陷入战火。英军仓促应战,仅18天后,港督投降,香港沦陷于“黑色圣诞”之中。</p><p class="ql-block">日军占领后,立即封锁交通、实行宵禁,展开地毯式搜查,全力搜捕抗日文化人士。一份列有数百人的黑名单悄然出现。然而,被困香港的爱国人士却在不久后“神秘”消失,数月后安然现身抗日大后方,成为历史中的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中共中央的紧急营救令</b></p><p class="ql-block">港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忧心如焚。12月7日,他即致电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指示其迅速做好应变准备。香港沦陷后,周恩来再次电令:“要不惜任何代价,不惜牺牲,将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营救出来!”</p><p class="ql-block">一场规模宏大的秘密营救行动由此启动。这场行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广东地方党组织及东江游击队协同执行,最终成功营救出抗日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及家属800余人。</p><p class="ql-block">为确保转移安全,中共南方局成立“港九疏散委员会”,成员包括廖承志、尹林平、张文彬、连贯、梁广等。委员会迅速在香港、宝安、惠州、老隆等地建立交通站,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敌人斗智的秘密行动,在严密封锁的香港孤岛上悄然展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私人洋楼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东湖旅店最初并非旅店,而是惠州绅士翟雨亭于1935年修建的私人别墅。这栋典型的欧式建筑,楼高三层,前庭后院,占地近千平方米,是惠州最早的欧式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1938年,日军侵占惠州,炸毁桥东、桥西大量房屋,翟雨亭的洋楼却幸运地躲过战火。之后,主人将其改为“东湖旅店”,成为当时惠州最豪华的西式旅店之一。2017年,惠城区政府出资回购并修缮布展;2019年1月30日,“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正式开放。展馆内容翔实、史料丰富,成为重温历史、缅怀英烈的重要红色基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虎口下的秘密中转站</b></p><p class="ql-block">惠州是千年古城,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日军曾四次攻陷惠州。当时,石龙与广九铁路的运输线被切断,东江成为运送抗战物资北上的唯一通道。从白石龙游击区出发,无论水路陆路,都必须经过惠州。因此,惠州的秘密交通站成为转移文化名人的关键枢纽。</p><p class="ql-block">中共惠阳县委派出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潜入惠州,建立秘密交通站。经过慎重考察,他选中了位置僻静、条件较好的东湖旅店。卢伟如伪装成“香港昌业公司老板”,包下旅店二楼作为秘密据点。旅店主人翟雨亭积极配合,嘱咐店员不接待其他旅客,专门服务“香港商人”,且不得声张。</p><p class="ql-block">从香港转移出的文化名人,在白石龙短暂休整后,分两条线路秘密转至惠州。中共惠阳县委在惠州城内设立多个秘密落脚点,东湖旅店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处。1942年1月至6月,超过百位文化名人经此中转,分批乘船沿东江北上,前往老隆、韶关等安全区。邹韬奋、茅盾、张友渔、胡风、戈宝权、范长江、乔冠华等百余人辗转惠阳,大多曾入住东湖旅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终身难忘的年夜饭</b></p><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第一批获救文化人士茅盾、孔德沚夫妇等人抵达惠州,秘密入住东湖旅店。</p><p class="ql-block">为让风尘仆仆的文化名人度过一个温馨的除夕,卢伟如特意前往水东街采购食材。茅盾夫妇一时兴起,亲手烹制家乡名菜“风味鸡”。这顿简单的年夜饭,在历经生死逃亡后,显得格外珍贵,被文化名人们回忆为“终身难忘的一餐”。</p><p class="ql-block">如今,在旅店二楼展区,一组雕塑生动再现了当年那顿温暖的年夜饭:文化名人们围坐一桌,桌上摆放着惠州过年时常见的糕点,成为那段紧张岁月中一抹难得的温情印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六、同楼异梦的惊险对峙</b></p><p class="ql-block">极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卢伟如等共产党人在二楼紧张策划营救的同时,东湖旅店的三楼竟住着国民党187师师长兼惠州警备司令张光琼。这种“同楼异梦”的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当时微妙政治局势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一方面,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名义上保持合作;另一方面,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与打压从未停止。张光琼驻守惠州,其职责之一即是严防共产党活动。他设立“港九难民登记处”,在码头客栈增卡设哨,目的正是拦截从香港脱险的抗日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而楼下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虎口之下秘密运作,巧妙利用“最危险的地方即最安全”的心理盲区,躲避楼上敌人的封锁。在这座三层小楼中,一场无声的智力较量日夜上演:楼下的“香港商人”举止如常、谈笑风生,以商业活动为掩护隐藏文化名人行踪;楼上的警备司令忙于布控盘查,却始终未察觉目标近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穿越封锁线的奇迹</b></p><p class="ql-block">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200余天,行程两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800余人被成功营救,无一人被捕或牺牲。其中超过100人经东湖旅店中转。茅盾后来评价此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p><p class="ql-block">在营救过程中,中共惠阳地方党组织及东江游击队履险蹈危、斗智斗勇,留下许多动人故事:廖承志的“惠州诗草”、邹韬奋的“早出晚归”、廖安祥的“源吉行”,以及茅盾夫妇在东湖旅店亲手烹制“年夜饭”的温馨往事,皆成为后人弥足珍贵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八、红色记忆的延续</b></p><p class="ql-block">开馆以来,东湖旅店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0万人次,线上访客超过百万人次,成为惠州最热门的红色旅游打卡点之一。</p><p class="ql-block">旅店内部,“年夜饭”场景雕塑、大营救路线示意图、VR技术还原的历史画面,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青砖墙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屋内陈列的老照片与实物,仍在向每一位到访者默默讲述80年前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不少参观者留言:“向勇敢而智慧的先辈们致敬。”也有小朋友写道:“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人们。”这座曾经见证历史的小楼,如今依然在履行它的使命——让历史不被遗忘,让精神永远传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结语:永不磨灭的历史功勋</b></p><p class="ql-block">回望这段穿越烽火的秘密大营救,其价值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它是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胆略、周密的组织和对文化事业的深切尊崇,所谱写的一曲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首先,它保护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与菁华。被营救的每一位文化名人,都是思想的火种、文化的脊梁。他们的安然脱险,为战后中国的文化重建与复兴保存了至关重要的有生力量,守护了民族的精神根脉。</p><p class="ql-block">其次,它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与统战智慧。在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交织的复杂局势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以民族大义为重,成功团结了最广泛的爱国民主力量。这场行动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是政治智慧和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最后,它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这场大营救中展现出的勇敢、智慧、牺牲与协作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财富。东湖旅店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提醒着我们: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保护文化、尊重知识、团结一致、不畏牺牲的精神,永远是推动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昔日的惊心动魄已归于平静,但这座青砖小楼所承载的记忆与精神,依旧光芒闪耀,照亮前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