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破局而出,中国科技挺起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戈壁滩上,银色光伏板如巨兽鳞片般向着天空伸展,将炽热的阳光转化为清洁电力;实验室里,蓝紫色等离子体如敦煌飞天般旋舞,人造太阳正刷新世界纪录。</p><p class="ql-block">一晨光熹微,东海畔的白色建筑群像蛰伏的巨兽。我站在±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平台上,绝缘鞋底传来大地深处的嗡鸣。这座钢铁丛林正将西部的光与风,化作电流的洪流,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奔向江南的万家灯火。</p><p class="ql-block">“看见那些瓷瓶了吗?”总工程师老陈的手指向云雾间的绝缘子,“每个能扛住4.5吨拉力,德国人说我们十年造不出,现在他们的电网在用中国标准。”他眼角沟壑里藏着一整代人的青春——二十年前在慕尼黑实验室被拒之门外的夜晚,如今凝固成控制室里跳动的红色数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 七年磨剑,“卡脖子”清单的蜕变</p><p class="ql-block">一2018年,当《科技日报》总结出35项制约我国工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时,中国科技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p><p class="ql-block">从芯片到光刻胶,从航空发动机到高端轴承钢,这些技术瓶颈如同悬在中国制造业头顶的利剑。</p><p class="ql-block">七年弹指一挥间。2025年的今天,情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p><p class="ql-block">这35项技术中,约20项单项技术大部分已取得突破,有的甚至成为中国的优势领域。</p><p class="ql-block">触觉传感器、重型燃气轮机、激光雷达……这些昔日制约我们发展的障碍,正在一个个被移除。</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美国主导的核心软件技术,中国也已推出不少性能不错的自主产品。</p><p class="ql-block">大飞机相关的四项技术——航空发动机舱室、适航标准、航空设计软件、航空钢材,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商业运营,也逐渐迈过了门槛。</p><p class="ql-block">02 攻坚之路,五个世界领先的突破</p><p class="ql-block">一在众多科技突破中,五个领域中国已实现世界领先,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闪亮名片。</p><p class="ql-block">在航空制造领域,世界最大蒙皮拉伸机近日正式通过验收,填补了航空制造关键环节的空白。这套以数字化技术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创新转化的装备,标志着中国在航空制造、高铁等领域的国产化进程取得重大突破。</p><p class="ql-block">在北斗导航领域,其性能已比同类产品甚至更强。北斗系统的建成与完善,意味着中国在卫星导航领域彻底摆脱了对GPS的依赖。</p><p class="ql-block">在特高压输电领域,中国技术同样世界领先。老陈所工作的±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站,就是这一技术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武汉将于明年一季度量产的“AI打工人”展现了中国的创新活力。这些全栈自研的人形机器人显性性能指标已达到业界领先水平,可在核辐射等危险场景替代人类工作。</p><p class="ql-block">在量子通信与计算领域,中国也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为人造太阳等尖端科技项目的突破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3 批量突破,六项技术从小规模生产到量产前沿</p><p class="ql-block">除了已经世界领先的领域,还有六项技术也已从实验室走向小规模生产,量产指日可待。</p><p class="ql-block">在智能驾驶领域,赛恩领动厦门智能制造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发布最新研发的“卫星架构4D成像雷达5R系统”,并实现“发布即量产”。其4D成像雷达累计出货已突破20万颗。</p><p class="ql-block">在光刻胶领域,中国公司已取得较大进步。虽然高端面板的光刻胶至今仍主要由日本企业垄断,但国内企业正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p><p class="ql-block">在高端轴承钢领域,虽然高端轴承用钢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但国产化进程已在加速。</p><p class="ql-block">在高压柱塞泵领域,中国液压工业的规模在2017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产业大而不强,尤其是额定压力35MPa以上高压柱塞泵,90%以上依赖进口。</p><p class="ql-block">在透射式电镜领域,国内目前没有一家企业生产透射式电镜。</p><p class="ql-block">在微球领域,中国每年需要进口价值几百亿元人民币的微球。</p><p class="ql-block">04 终极堡垒,光刻机的攻坚战</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科技突破的画卷上,光刻机成为最后一块,也是最为艰巨的攻坚领域。</p><p class="ql-block">芯片无疑是美国对中国“卡脖子”的最大武器。光刻机、光刻胶、射频芯片、超精密抛光工艺、核心工业软件——这5项都与芯片制造相关的技术,再加上芯片本身共6项,构成了最突出的“卡脖子”难题。</p><p class="ql-block">美国的制裁意外“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中国芯片业从业人员收入大幅上升,国产替代已经形成风潮。一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国内光刻机制造已实现多维度突破。上海微电子自主研发的600系列光刻机完成90nm制程量产,并同步推进28nm浸没式光刻机的研发测试。</p><p class="ql-block">在市场需求激增与全球封锁背景下,国产光刻机产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p><p class="ql-block">2025年全球光刻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00亿美元,但中国高端设备市场88%的份额仍由荷兰ASML、日本尼康等企业占据。</p><p class="ql-block">同时,产业链协同效应正在显现。半导体光刻工艺的突破直接带动光学元件、精密机械等配套产业升级。</p><p class="ql-block">在资本市场,截至2025年9月,A股市场光刻机概念股已扩容至40余只。</p><p class="ql-block">尽管面临技术瓶颈与国际竞争持续博弈的挑战,但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叠加本土供应链协同效应释放,预计到2030年国产光刻机市场占有率有望突破40%。</p><p class="ql-block">′合肥科学岛上,人造太阳正在刷新世界纪录。1.2亿摄氏度燃烧101秒的那天,俄罗斯院士摘下眼镜擦拭:“该换你们领跑了。”</p><p class="ql-block">玻璃窗后,蓝紫色等离子体如敦煌飞天般旋舞,仿佛夸父终于饮尽了渭河。</p><p class="ql-block">这些画面在珠海航展的黄昏汇聚成河。当歼-20撕裂云层,垂髫小儿骑在父亲肩头喊出“银河战舰”,我忽然明白——</p><p class="ql-block">所谓重器,不仅是实验室里的参数,更是种进民族血脉的底气。</p><p class="ql-block">就像老陈珍藏的那张皱皱图纸,边缘批注仍可辨认:“2005年预研,2035年全覆盖”。</p><p class="ql-block">夜幕垂落时,我站在外滩看电流在城市血管奔涌。东方明珠的霓虹与玉兔号拍摄的月壤,在黄浦江里交融成新的银河。</p><p class="ql-block">这条腾飞的巨龙不再满足于追赶太阳,它正在成为光本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