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文/于正</b></p> <p class="ql-block"> 在回忆性旅游文学的创作谱系中,《梅伴苏杭行》以“诗、情、影、怪”四维交织的独特笔触,将花梅与政的苏杭之旅从普通的风景纪行升华为承载岁月温度的生命叙事。文章跳出“游山玩水”的传统框架,以诗意解码景观,以真情串联历史,以影像唤醒记忆,以奇趣颠覆认知,在看似寻常的晚年旅行中,构建出兼具文学质感与情感深度的创作新范式。</p> <p class="ql-block"><b> 诗:以诗为钥,解锁景观的文化基因 </b></p><p class="ql-block"><b> 立意新颖:从“观景”到“读诗”的认知转换</b></p><p class="ql-block"> 传统旅游散文多聚焦于景物的视觉描摹,而《梅伴苏杭行》将诗歌作为解读苏杭的核心密码,实现了从“看风景”到“读风景”的认知升级。作者并未把张继《枫桥夜泊》、苏轼筑苏堤等文学元素当作点缀,而是将其视为景观的“文化基因”——苏州寒山寺不再是单纯的古刹建筑,而是千年诗句的具象载体;拙政园的亭台楼阁不仅是园林景致,更是“景因诗雅,诗因景活”的生动注脚。这种立意打破了“景是景,诗是诗”的割裂状态,让自然景观与文学经典相互浸润,使旅程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歌对话”。</p> <p class="ql-block"><b> 方法创新:双向互动的诗意重构</b></p><p class="ql-block"> 文章采用“诗句溯源+当下解读”的双向互动写法,赋予诗歌新的生命维度。在寒山寺,政跳出“乌啼、江枫”的传统愁绪解读,提出“江南夜景长卷”的全新视角,让千年诗句在现代语境中获得新的阐释可能;拙政园里,花梅驻足回廊观蔷薇凝露,政凝视楹联品墨笔词句,两人的观照视角与古人诗意形成呼应,构成“古人写诗意,今人悟诗境”的时空对话。这种写法既尊重了诗歌的经典性,又通过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为诗歌注入新的内涵,使诗意从文本走向生活,从历史走向当下。</p> <p class="ql-block"><b> 情:以情为线,编织历史与人生的双重共鸣</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立意新颖:从“传说共情”到“自我映照”的情感深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湖作为承载千年爱情传说的文化地标,传统写法多停留在对白蛇传等故事的复述与感慨。而《梅伴苏杭行》的独到之处,在于将传说中的“深情”与二老的“晚年情”进行双向映照,使西湖成为见证个人情感与历史传说交融的“情感场域”。断桥上,政老将桥的“历经风雨”与两人的相濡以沫相类比,把白娘子与许仙的轰轰烈烈转化为“细水长流”的现实爱情;雷峰塔下,一句“你在病床前守了三天三夜,跟许仙守塔似的”,让传说中的“守护”主题与现实中的陪伴经历形成强烈共鸣。这种立意让自然景观成为情感的“容器”,使千年传说因个人经历而变得具体可感,也让个人情感因历史厚重而更显深沉。</p> <p class="ql-block">方法创新:细节化的情感叙事与场景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摒弃了直白的情感抒情,转而通过具体场景与细节动作传递深情。在苏堤柳岸,政老“悄悄用手机拍下她的侧影”;雷峰塔下,花梅“握住他的手”,钟声在暮色里悠远响起——这些细微的动作描写,将“陪伴”这一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画面。同时,文章巧妙地将情感叙事融入场景之中,雨丝朦胧的断桥、夕阳映照的雷峰塔、泛着金光的西湖湖面,这些景致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催化剂”,使人物的情感表达与自然环境的氛围融为一体,达到“景语皆情语”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b> 影:以影为镜,照见记忆与现实的时空叠印</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立意新颖:从“影视取景地”到“人生镜像”的认知升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乌镇作为众多影视剧的取景地,传统写法常聚焦于“寻找影视场景”的猎奇式体验。而《梅伴苏杭行》将影视记忆与个人人生进行深度勾连,使乌镇成为照见岁月深情的“人生镜像”。花梅在蓝印花布坊想起《似水年华》里的等待故事,政老在古窗下联想到《乾隆王朝》的江南民居,两人并非单纯“对号入座”,而是从影视故事中照见自己的人生——“年轻时羡慕剧里的轰轰烈烈,现在才懂,咱的日子就像这布,素净却经得住磋磨”。这种立意让影视元素从“娱乐符号”转变为“人生参照”,使旅程成为一场对岁月与陪伴的回望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b> 方法创新:“影视场景+个人影像”的双重叙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章采用“影视场景唤起记忆,个人影像定格当下”的双重叙事结构。在乌镇,影视场景成为唤醒记忆的“开关”,蓝印花布、古窗棂、乌篷船等景致触发了两人对影视剧情节的回忆;而相机拍下的“布坊驻足、古窗微笑、水畔剪影”等照片,则将当下的陪伴时光定格为永恒。这种写法让影视记忆与个人经历相互交织,过去与现在形成对话,使文章既有影视故事的浪漫底色,又有个人生活的烟火温度,构成了“影中拾忆,忆中见情”的独特叙事效果。</p> <p class="ql-block"><b> 怪:以怪为趣,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认知边界</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立意新颖:从“文化复刻”到“奇趣体验”的审美转换</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城作为仿宋主题景区,传统写法多强调其对宋代文化的“复刻性”与“厚重感”。而《梅伴苏杭行》却以“怪”为切入点,将宋城解读为一场充满奇趣的“穿越冒险”,打破了对历史景区的刻板认知。作者笔下的宋城,既有“5500平方米景区装下千年人文”的宏大叙事,也有“政戴夸张面具演‘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滑稽场景;既有《宋城千古情》的震撼演出,也有怪街“颠倒世界”的新奇体验。这种立意让历史景区从“严肃的文化课堂”转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场”,展现了晚年生活“童心未泯”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b> 方法创新:“宏大叙事+微观趣味”的反差写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章通过“宏大场景与微观细节”的反差对比,营造出“怪而有趣”的艺术效果。在宋城,作者先描绘“仿宋建筑鳞次栉比、‘商贩’穿梭其间”的宏大场景,展现大宋的繁华气象;接着笔锋一转,聚焦政戴面具摆滑稽姿势、花梅看艺人捏泥人等微观细节,以幽默的笔触展现两人的“少年狂”。这种写法既体现了宋城“以大见小”的文化呈现方式,又通过二老的趣味互动,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生动,使“千年穿越”不仅有文化的深度,更有生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结语:四维交织中的生命诗意与岁月深情</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梅伴苏杭行》以“诗、情、影、怪”四维交织的创作理念,对回忆性旅游文章进行了成功的创新探索。在立意上,作者跳出“景物描摹”的传统框架,将景观与文学、历史、记忆、趣味相结合,使旅程成为一场“文化寻根”与“情感溯源”的双重体验;在方法上,通过“双向互动”“细节叙事”“双重结构”“反差对比”等手法,将抽象的文化与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让文章兼具文学的雅致与生活的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花梅与政的苏杭之旅,最终超越了风景本身,成为一场对岁月与陪伴的深情回望。苏州的诗、西湖的情、乌镇的影、宋城的怪,都只是承载这份深情的“容器”,而两人掌心相扣的温度、回望时的默契、笑语中的牵挂,才是旅程最珍贵的内核。这种“以景为媒,以情为魂”的创作方式,不仅为回忆性旅游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我们看到:最好的风景,永远是与爱人相伴的岁月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1月2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