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提及中国喜剧界的常青树,范伟的名字总会带着独特的烟火气跃入脑海。他从不是靠夸张肢体或网络热梗博笑的喜剧人,而是以“于细微处见真章”的表演智慧,在笑星榜上稳稳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他的才艺,是藏在皱纹里、融在语气中的“生活派喜剧哲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范伟的喜剧风格,最鲜明的特点便是“接地气的真实感”。他从不像戏剧里的“纸片人”,而是把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小人物揉进角色里:《卖拐》里憨厚中带着点执拗的受害者,《即日启程》里谨小慎微却藏着善意的老崔,《漫长的季节》里被岁月磨平棱角却仍存温情的王响。他从不用刻意的“扮丑”或“装傻”制造笑点,而是抓住小人物的“小习惯”——说话时偶尔的卡顿、紧张时不自觉搓手的动作、被误解时眼里一闪而过的委屈,这些细碎的细节像一把钩子,勾着观众想起身边的某个熟人,笑着笑着,便生出了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的才艺更在于“用悲剧内核酿喜剧酒”的功力。在范伟的表演里,笑点从不孤立存在,往往裹着一层生活的酸涩。《一九四二》里的老马,从保长到难民,他用略带自嘲的语气说“我是个好人,就是有点自私”,那句台词里的无奈与妥协,让观众笑出声的同时,眼角又会发潮;《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丁务源,八面玲珑地周旋于各方,看似游刃有余的“喜剧感”,实则藏着旧时代小人物的生存困境。他总能精准拿捏“笑”与“痛”的平衡,让观众在笑声中看见生活的本来模样,这种“笑着流泪”的感染力,是许多喜剧人难以企及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范伟的才艺从不受限于“喜剧”的标签。他能在喜剧里逗得人捧腹,也能在正剧里沉得下心。《漫长的季节》中,他饰演的王响从意气风发的火车司机,到晚年被生活压弯脊梁的老人,没有激烈的爆发戏,却靠眼神的变化——年轻时的锐利、中年的焦虑、晚年的浑浊与释然,将角色的一生演得入木三分。这种“演什么像什么”的塑造力,打破了“笑星只能演喜剧”的偏见,证明他不仅是笑星,更是一位真正的演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流量喜剧泛滥的当下,范伟的才艺像一坛陈酒,没有华丽的包装,却越品越有味道。他用真实的细节、深刻的共情、多元的塑造力,在笑星榜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也让观众明白:真正的喜剧,从不是廉价的笑声,而是能照见生活、触动人心的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