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上的地窝子

向日葵

<p class="ql-block">盐碱滩上的地窝子,是第一代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深深印记,也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家”。1949年,兰州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挥师西进,挺进新疆哈密红星二场——这片远近闻名的重盐碱滩。风沙肆虐,寸草难生,大地如被烈火炙烤过一般龟裂,然而就在这荒凉之地,兵团人扎下了根。</p> <p class="ql-block">兵团事业初创之际,遵照毛泽东主席“不与民争利”的指示,团场多建于“水到头、路到头、地到头”的戈壁荒漠边缘、边境一线。军垦战士们一手握枪守边防,一手挥镐战荒原,以血肉之躯向亘古沉寂的沙海发起挑战。在这片盐碱遍布的不毛之地,他们用信念凿出希望,用汗水浇灌未来。</p> <p class="ql-block">为解决吃住难题,不给当地百姓添负担,四十七团的战士们迎难而上。没有砖瓦,便就地取材:挖土坑为屋基,以红柳为梁,芦苇作檩,黄泥封顶,硬是在盐碱地上凿出一个个栖身之所。没有粮食,便开渠引水、拓荒治碱,将天山雪水引入干裂的土地,一寸寸唤醒沉睡千年的荒原,让绿意在沙漠深处悄然蔓延。</p> <p class="ql-block">地窝子,是兵团人居住史的起点,更是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丰碑,被誉为“中国最有骨气的房子”。在这片风沙与盐碱交织的天地间,它不仅遮风挡雨,更承载着理想与信念。创业初期,几乎每一位军垦战士都曾栖身于这样的地窝子中,它见证了从无到有的奇迹,也铭刻下一段段不屈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如今留存的军垦地窝子遗址占地五十余亩,现存一百五十多个,是全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地窝子群落。当年战士们先铲去厚厚的碱土层,再向下挖掘斜坡入口,继而凿出深约两米、面积八至二十平方米不等的长方形土坑。砍来红柳搭架,铺上芦苇,覆以碱土,一座简陋却坚固的地窝子便在荒原上悄然成形。</p> <p class="ql-block">在这低矮潮湿的地窝子里,战士们一住便是十年。他们以苦为乐,笑对风沙,在碱滩上唱响生命的赞歌。一首流传至今的歌谣道尽其中豪情:“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夏又凉,看上去一片荒凉地,到房顶还不知脚下是营房。”这不仅是生活的写照,更是精神的宣言——在最贫瘠的土地上,挺立着最坚韧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感悟近星军垦文化魅力,汲取者进力量。军垦地窝子遗址是兵国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文化的鲜活载体、它呈现的兵团精神是强励一代代兵团人在新时代新征档上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