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渠道》进一言

朱文伟

<h3>(图片自拍)</h3> <h3>小序<br>  我退休前,身为云南中烟物资集团旗下云南烟机公司的员工,常向集团主办的内刊《渠道》投稿。这些稿件,有时是领导布置的任务,有时是刊物编辑的约稿,更多则是源于创作热忱——偶有灵感涌现,便提笔草成散文、诗歌或短小说之类。承蒙编辑老师认可,稿件刊出率颇高,几近十之八九,落选者寥寥。这也让我顺理成章成为该刊的“热门作者”与“忠实读者”。作为集团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渠道》的宗旨不言而喻:以刊物为“文化渠”,传播物资文化、弘扬管理理念、引导员工成长,为企业发展凝心聚力。因此,刊物在以宣传生产经营状况为主旋律的同时,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员工开辟了“展示廊”这一业余文艺创作园地,专门刊发员工的文学作品,且设有稿酬奖励。光阴如梭,这些往事已过去十年。日前整理存稿时,我翻出了这封旧信,读罢心绪难平,特予发布,权作一份纪念。</h3> <h3>《渠道》封三——刊物冠名时的“四层含义”即办刊宗旨。</h3> <h3>《渠道》封面。</h3> <h3>编辑部诸位老师:<br> 《渠道》作为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文化的载体,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冠名时的“四层含义”即办刊宗旨,陪伴大家走过了一段充实的历程。<br>  毋庸置疑,在“激发物资集团活力”“致力于战略、品牌、管理、服务、机制、技术和团队创新”的道路上——换言之,在构筑“物资文化之渠”的持续实践与不懈努力中,《渠道》所发挥的凝心聚力、传递正能量的宣传鼓动作用,不仅有21期刊物为证,更被广大物资员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始终与诸位编辑一道,“同心、同向、同步、同力”,期盼内刊越办越好。</h3> <h3>《江岸即景说下棋》——我之拙文在《渠道》上刊出。</h3> <h3>我的楷书作品在云南中烟系统书画摄影展上获奖后,《渠道》转载。</h3> <h3>我的行书作品在云南中烟系统书画摄影展上获奖后,《渠道》转载。</h3> <h3> 作为《渠道》的忠实粉丝与积极投稿者,我怀着对刊物尽善尽美的期许,愿就拓展员工文化园地、搭建更广阔的才艺展示平台,谈几点浅见。若能对刊物有所裨益,我将不胜荣幸;若有不妥之处,还望诸位老师不吝赐教。<br>  现有“展示廊”栏目的内容稍显单一,仅刊发文学作品,未涵盖员工的美术、书法、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诚然,每篇文章均配有精美切题的压题图片或绘画,但这些并非员工原创,与真正意义上的员工才艺展示仍有区别。就物资集团所属单位而言,具备美术、书法创作能力的员工虽有,但尚未形成规模作者群体,恐因稿源不足难以常规展示;而摄影则不同,群众基础广泛——仅以烟机公司为例,已形成稳定的创作群体,作品的艺术水平与数量均足以支撑专栏展示,每期只需1-2页、3-5幅优质习作即可。至于美术、书法类展示,不妨按征稿启事所言,扩大征稿范围至整个云南中烟系统,可采取“攒稿即发”的方式,无需每期必设。建议将现有“展示廊”栏目扩容,细分为四个分支:一为“展示廊·笔耕”(文学作品);二为“展示廊·丹青”(美术作品);三为“展示廊·翰墨”(书法作品);四为“展示廊·视觉”(摄影作品)。以上栏目名称仅为抛砖引玉,具体可由诸位老师斟酌定夺。我相信,此举既能让读者感受到刊物“品位”的提升,又能拓宽员工才艺展示的“渠道”,对培育集团员工的整体文化素养亦不无裨益。</h3> <h3>云南中烟系统书画摄影展上获奖的书法作品。</h3> <h3>云南中烟系统书画摄影展上获奖的国画作品。</h3> <h3>云南中烟系统书画摄影展上获奖的摄影作品,《渠道》转载。</h3> <h3> 此外,我每期都会仔细品读《渠道》,尤其“展示廊”的文章更是逐篇拜读。发现审稿校对中偶有个别错别字未被修正(此处不一一列举),恳请诸位老师日后多加留意。<br> 最后,冒昧附上近期的4幅摄影习作,权当为“展示廊·视觉”栏目凑份热闹。<br> 专此布达,即请<br>夏安!<br>  <br> 烟机公司 朱文伟<br> 2015年5月1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