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科学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有这样一位特殊的“科学战士”,他以颤抖的双手在轮椅上书写科学传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打破科学壁垒,让深奥的科学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点燃了无数人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热爱。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科普第一人”的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p><p class="ql-block">2025年,是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回望这位科学巨匠的一生,追忆他为中国科普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感受他那如星火般照亮百年科学之路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高士其先生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23岁时因实验感染病毒导致全身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然而,身体的残疾并未阻挡他追求科学的脚步。他以惊人的毅力完成医学博士学业,归国后毅然投身科普创作,在轮椅上写下数百万字作品,开创了科学小品新文体,让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通俗易懂。</p><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抗战时期,他以笔为剑,揭露“人形的毒菌”比实验室细菌更可怕,呼吁科学救国,成为唤醒民族意识的科学宣言。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如今,高士其先生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以表彰他对人类科学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更是将他的毕生成就上升为国家法律地位。他的科普基地遍布各地,成为传承科学精神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值此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这篇纪念文章,向这位科普之星、民族脊梁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铭记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坎坷求学路,铸就科学梦</p><p class="ql-block">1905年11月1日,高士其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好学的他,展现出了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天赋。191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这里,他不仅努力学习,还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深刻认识到宣传和教育广大群众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1925年,20岁的高士其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最初,他选择了化学专业,希望能用所学为祖国制造更多的粮食和衣服。然而,当得知祖国瘟疫蔓延、姐姐不幸染病身亡的噩耗时,他毅然转向了当时颇为冷门的细菌学。</p><p class="ql-block">命运却在此时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细菌系实验室担任助理时,他不幸感染脑炎病毒,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即便在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中,他依然以惊人的毅力读完了医学博士全部课程。</p> <p class="ql-block">科普拓荒者,笔耕为人民</p><p class="ql-block">1930年,高士其学成归国。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倍感失望。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医院,但很快就意识到,实验室中的细菌远不如现实中的“人形毒菌”可怕——它们正是侵蚀社会的“腐败”与“黑暗”。他愤而辞职,开始以笔为枪,投身科普事业。</p><p class="ql-block">1934年,近乎瘫痪的他发表了首篇科普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从此,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科普道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鲜有的以科普为终身职业的学者。他将显微镜下的细菌世界讲给民众,用通俗的文字打破科学壁垒,点燃大众对科学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高士其以科普实践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他的创作遵循科普的自然属性,传播科学知识、服务人民生活。他帮助大众认识细菌的本质特征,掌握防御病毒的方法。同时,他还将社会现实嵌入科普作品,以细菌为切入点,巧妙地将科学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以笔为刃引导青年寻找民族希望。</p><p class="ql-block">从1935年到1937年,是他的创作高峰。其间,他完成的百余篇科普文章中,抗战题材占比高达60%。他以“白血球”为喻,歌颂不屈的抗争精神;在《谈细胞》一文中,他发出震耳欲聋的疾呼:“细胞团结起来,是生命最伟大的力量!”“我们要全体民众总动员,全民族的细胞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些融科学于抗战的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轰动,在知识界和学生中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红色科学家,精神永不朽</p><p class="ql-block">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高士其在艾思奇的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道路。他说:“就是爬也要爬到延安。”历经3个多月的颠簸,辗转搭车、坐船、步行,他最终抵达延安,成为最早投奔革命的留美归国科学家。</p><p class="ql-block">在延安,他发起创立边区首个科技社团“国防科学社”,力推科学大众化运动,普及防空防毒防疫及救护等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卫生知识。他以笔为剑,传播科学,为边区的科学普及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依然笔耕不辍。他重视大众科普,特别重视儿童科学文艺的提倡。他用500多万字的科普和文学作品陶冶了几代人,在繁荣科普创作、壮大科普队伍,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方面作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88年12月19日,高士其先生与世长辞。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1999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国际编号3704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这是对他的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缅怀先生情,奋进新时代</p><p class="ql-block">在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缅怀先生的功绩,更要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他是科普之星,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让科学知识走进了大众生活;他是民族脊梁,以笔为矛,将科普化作抗战的武器,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的飞速发展,让科普工作变得更加重要。我们要学习高士其先生的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我们要像先生一样,将科普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p><p class="ql-block">让我们铭记高士其先生的名字,传承他的精神,在科普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