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石河子市十六小区有棵老榆树,年年春天依旧吐露新芽。在兵团成立70周年的专题片《印迹》中,九十多岁的原八一木工厂厂长张德灿老人深情地说:“这棵老榆树1951年建厂时就在了,不知见证了多少寒来暑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的整个童年都在八一木工厂度过。那座木制的大门和围墙别具特色,让人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个与木材打交道的世界。走进厂门,道路两旁相对而立的两栋苏式平房,分别是厂办公室和会议室。最让我难忘的是,会议室里时常回荡着厂文艺队和军乐团的排练声。文艺队的拉斯丁表演的烤羊肉串滑稽戏,总能逗得全场捧腹。</p><p class="ql-block"> 1964年的那个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军乐团在厂门口奏响迎宾曲,热烈欢迎大批转业战士加入。那雄壮的乐章,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展现着木工厂的自信与豪迈。</p><p class="ql-block"> 建设军垦新城时,22兵团司令陶峙岳想到了家乡湖南的能工巧匠。1950年至1953年间,先后从长沙招聘了60多名技工来疆。这些技术骨干先是开办建筑人才短训班,为兵团培养了近千名官兵战士。正是凭借湖南技工在各关键岗位上的技术把关,木工厂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全疆的信赖。</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石河子第一家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八一木工厂的五个车间构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一车间负责锯木,通过铁轨车运送圆木,经带锯加工成板材后,运至泡木坑浸泡,再送入烘房干燥。二、三车间将这些材料制作成门窗和各类用具——二车间左墙那幅《千里马》巨幅油画,作为大跃进年代的印记,无声诉说着那个大干快上的火热年代。四车间专攻铁木加工,五车间负责预制构件,整条流水线源源不断地为军垦第一城的建设供应着建材。</p> <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八一木工厂声名远播,产品供不应求。厂的苏式住宅在当时的石河子堪称优越。我的父亲就是当年从湖南聘请来的木工技师之一,与厂长比邻而居——这在今天看来,正是对那段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传统的最好印证。</p> <p class="ql-block"> 配套设施齐全的木工厂,承载着我快乐的童年记忆。锯木车间外堆积如山的圆木,是我们捉迷藏的乐园;午间偷偷爬上运木的铁轨车嬉戏,玩累了就在榆树下小憩。夏天的泡木坑更是我们的水上乐园,我的游泳就是在这里学会的。</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随着建材更新换代,现代建筑普遍采用钢筋水泥和金属门窗,木工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渐渐退出舞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 如今,木工厂已消失在时光长河中,但十六小区的老榆树依然年年焕发新生。这棵直径达1.2米的老树,树干下方虽有一处破损的树洞——曾经还有人在这里让老母鸡孵化出一窝小鸡,它却始终倔强地生长着。2024年,第八师石河子市人民政府为它挂上了标识牌,树龄已达176岁。如今,整个木工厂旧址上,仅存这棵老榆树和当年的油漆工房,四周早已建起幢幢楼房、片片绿地。老榆树静静伫立,年复一年地用新绿诉说着往昔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