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观景台的白色圆桌上,我坐在那儿,手机随意地搁在桌角。海风从远处吹来,带着一丝咸味,却并不凛冽。眼前是辽阔的海面,波光粼粼,远处城市的轮廓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我穿着红色外套,戴着墨镜,像是从某个旅行杂志封面走出来的路人,但这一刻,我只是我自己——一个终于按下暂停键的旅人。这座城市,丹东,就这样在我眼前缓缓苏醒。</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后,我走进了安东老街。灯笼高挂,红彤彤的光晕洒在青石板路上,映出斑驳的影子。街口那座传统建筑上,“福”字居中,金边红底,两侧对联写着吉祥话,字迹遒劲有力。人们围在门前拍照,笑声此起彼伏,像是被这节日般的氛围感染了。我站在人群外静静看着,忽然觉得,所谓乡愁,或许就是这一盏盏暖光里的热闹,是记忆深处不肯褪色的一抹红。</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我来到鸭绿江断桥。石碑静静立在岸边,上面刻着“鸭绿江 辽宁·丹东 中朝边境”,字迹庄重。桥身被红光点亮,虽已是残桥,却依然挺立,像一位沉默的老兵。我沿着步道慢慢走,耳边仿佛响起历史的回声——炮火、汽笛、脚步声,还有那些未曾远去的岁月。桥下水流不息,像是时间本身,无声地冲刷着记忆的河床。</p> <p class="ql-block">夜晚再访断桥,又是另一番景象。绿色的灯光沿着钢架蜿蜒而上,整座桥宛如一条静卧江面的龙。桥下有人缓步走过,身影被灯光拉长,又融入夜色。我站在栏杆旁,望着水面倒映的光影,波纹轻轻晃动,仿佛把整座桥都摇进了梦里。这座桥,见过战火,也见过和平;承载过离别,也迎来过重逢。如今它不再通行列车,却依然通向人心深处。</p> <p class="ql-block">“去旅行”,这三个字忽然浮现在我脑海。就在此刻,我穿着黄色外套,站在桥边,望着江对岸模糊的轮廓。旅行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不是抵达某个地标,而是当风吹过耳畔、灯光落在肩头时,心里涌起的那一阵悸动。我不再急于拍照打卡,只是站着,任思绪随江水流淌。</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夜晚,我再次来到桥边。这次是蓝白色的灯光,清冷而温柔,像极了少年时写在日记本里的梦。水面如镜,倒影完整得让人不忍打破。我靠在栏杆上,想起出发前朋友问我:“为什么选丹东?”我那时答不上来,现在却明白了——有些地方,不是你选择了它,而是它在某个时刻,悄然走进了你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桥上有行人来往,桥下也有散步的情侣。石碑在高处静静矗立,城市灯火在远处闪烁。我忽然觉得,这座小城有一种奇特的平衡:它既有边境的肃穆,又有市井的烟火;既有历史的沉重,也有生活的轻盈。而我,不过是这幅画卷中一个微小的过客,却因这一程行走,被温柔地记下一笔。</p> <p class="ql-block">离开丹东前,我去了大连金石园。红色的“金石园”三个大字刻在巨岩之上,像一道宣言,宣告着自然的鬼斧神工。我站在岩石前,穿着红衣,仿佛与这片土地有了某种默契。这里的岩石层层叠叠,像是大地的年轮,记录着亿万年的风霜。我轻轻触碰岩壁,粗糙的质感从指尖传来,那是时间本身的手感。</p> <p class="ql-block">走进峡谷深处,石板路蜿蜒向前,两侧是高耸的岩壁。天空阴沉,光线柔和,脚步声在岩石间回响。我扶了扶帽子,继续前行。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穿过缝隙的低语。背包里装着水和相机,但我知道,有些风景,拍不进镜头,只能留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金石园的景观是多面的。有的岩石天然成拱门,像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有的堆叠如阶梯,仿佛可以一步步走向天际。小径在石间穿行,引导着视线深入。远处有指示牌,写着景点的名字,但我更愿意随性而走。旅行最美的部分,往往不在计划之中,而在转角处忽然撞见的那一眼震撼。</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是抗美援朝纪念馆。纪念碑在蓝天下巍然矗立,金色的文字在阳光下闪耀。我走进馆内,中央是两位人物握手的雕像,背后是“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八个大字。浮雕上的士兵神情坚毅,枪口指向远方。展厅昏暗,灯光只聚焦在展品上——一辆军用吉普、一门老式火炮、一张泛黄的地图。我站在玻璃护栏外,看着那些旧物,忽然觉得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这凝固的空气中,轻轻呼吸。</p> <p class="ql-block">墙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以红色字体铺展,深色背景衬得字字如血。我轻声念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声音在空旷的展厅里回荡。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无数身影从照片中走出,踏着江水,走向烽火连天的彼岸。他们中的许多人,再也没有回来。</p> <p class="ql-block">我驻足在那辆军用吉普前。车顶敞开,座椅泛旧,却依然挺括。背景的历史照片里,士兵们在雪地中行军,眼神坚定。参观的人不多,大家都走得缓慢,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记忆。我忽然明白,这座纪念馆不只是纪念一场战争,更是纪念一种精神——那种明知前路艰险,仍选择前行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时,天已微暗。雕像依旧挺立,手中的步枪指向天空,像一座沉默的誓言。我回望一眼,没有拍照,只是默默记下这份庄重。这一路走来,从断桥到老街,从山岩到展馆,丹东用它独有的方式告诉我:一座城的厚度,不在于高楼有多高,而在于它能否让一个过客,在离开时带走一段沉甸甸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轻轻说了一句:“谢谢。”</p>
<p class="ql-block">然后,转身走向归途的晚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