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巡回画派的组织者和领袖人物,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曾说:“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博闻广识,要是他认识清楚了自己的职责:做一个不愧自己的使命的人,我不是说,他应该做社会的领导者,这未免过分,可是至少应该做社会生活重要方面的表达者。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对自己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在研究上付出巨大的劳动,不然是毫无结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列宾,在接下来的时期,充分地契合了这一点。</p> <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时代史诗:民族灵魂的光辉】</font></b></h1> 19世纪80年代,列宾聚焦新兴的激进知识青年群体,《<b><font color="#167efb">宣传者被捕</font></b>》《<b><font color="#167efb">忏悔之前</font></b>》均表现憧憬"村社社会主义"的革命者。<br><br> 最著名的《<b><font color="#167efb">意外归来</font></b>》(1884-1888年)也属此主题,从初稿可见画家最初设定主人公为女性,后改为男性,体现他对理想主义者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br><br> 1880年夏,列宾赴乌克兰收集素材,历时10年,创作了《<b><font color="#167efb">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font></b>》。<br><br> 列宾与托尔斯泰长达30年的友谊催生出多幅画像,1887年所作《<b><font color="#167efb">列夫·托尔斯泰肖像</font></b>》被认为是其中最杰出者,表现出这位"农民伯爵"和文坛巨匠的独特气质和精神魅力。<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宣传者被捕(1880~1889,1892)</font></b></h3> 1874年,俄国爆发声势浩大的“到民间去”运动,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深入乡村开展民众教育并传播革命思想。列宾关注着这个群体以及当局的反应,这幅作品就是基于此进行构思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忏悔之前(1879~1885)</font></b></h3> 19 世纪下半叶,大批俄国知识分子开始疏远传统宗教信仰。随着科学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进步与理性的崇拜逐渐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知识分子与东正教会之间的裂痕持续扩大。列宾以画家的敏锐洞察力捕捉到了这场深刻的思想变革,这幅作品直面无神论思潮对俄国人精神生活的冲击。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意外归来(1884-1888年)</font></b></h3> 这幅作品定格在服苦役者推开家门的一刹那。<div><br></div><div> 这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男子很可能是民粹派甚至民意党背景的流放者。列宾通过家庭成员面对"浪子"突然归家的不同情感反应构建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戏剧场景。</div><div><br></div><div> 列宾以具体社会事件为蓝本,用戏剧性的构图、深刻的心理刻画和娴熟的技巧引发了观者对那些孤注一掷的理想主义者艰难命运的深沉思考。</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物构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物构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构思草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框架草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程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终稿:扎波罗热哥萨克给土耳其苏丹回信</font></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880-1890年)</font></b></div> 这是列宾创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之一。<div><br></div><div> 题材源于一个传说:17世纪的查波罗什哥萨克(一群居住在乌克兰的自由民)在回复劝降的土耳其苏丹时,用一封极尽嘲弄和辱骂的信件作为回答。画面描绘了这群性格各异的哥萨克围在一起,为构思信中的妙语而哄堂大笑的场面。整个画面充满了豪放、欢乐的气氛,是列宾对人民精神和集体力量的歌颂。<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列夫·托尔斯泰肖像(1887年)</font></b></h3> 列宾在托尔斯泰( 1828-1910 )的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庄园为这位伟大的作家画了这幅肖像,托尔斯泰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一生。在这幅画中,托尔斯泰被塑造成融合了伟大思想力量与极致简朴气质的天才形象。托尔斯泰常被称为"农民伯爵",他的面部特征得到了出色的表现,专注而审视的目光仿佛在考验他的对话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列夫·托尔斯泰在耕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捷列夫肖像(1885年)</h3> 列宾描绘了门捷列夫身着爱丁堡大学法学教授袍的场景,门捷列夫1884年在爱丁堡大学300周年校庆时获得此荣誉头衔。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意大利演员杜丝肖像(1891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庆典时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欢笑的骑马人(1900年草图)</h3>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暮色沉思:晚年的自由之境】</font></b></h1> 1900年起,列宾定居圣彼得堡附近库奥卡拉的<font color="#167efb"><b>佩纳特庄园</b></font>,此处成为他后半生的居所与画室。<div><br><div> 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div> </div></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font></h3> 20世纪初,列宾受托创作巨幅群像《<b><font color="#167efb">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font></b>》及系列草图,呈现81名国务成员,堪称俄国艺术史上的独特之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列宾的御用模特肖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阳光下(1900年)</font></b></h3> 画中所绘年轻女子是列宾的次女娜杰日达。她身处户外,明亮的阳光洒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她一手持伞,一手似乎在不经意间做着动作,流露出少女的活泼与灵动。她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眼神明亮而温柔,仿佛沉浸在美好的思绪中,整幅画通过她的表情传递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情绪。<div><br></div><div> 列宾这幅画作反映了列宾作品中肖像画理念的转变: 画家逐渐摒弃正式的甚至带有沙龙风格的处理方式,转为户外写生,以捕捉自然及人物情态的瞬息变化。</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弹钢琴(1905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果戈里焚烧《死魂灵》第二部手稿(1909年)</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3> 画作讲述的故事与果戈理生命的最后岁月相关,彼时作家正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绝望中,内心的疑虑让果戈理痛苦不堪,他在去世前不久,焚烧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及大量创作手稿。为突出作家病弱的身心状态与这一瞬间的悲剧性,列宾称这幅画作为"果戈理的自焚"。<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列宾第二任伴侣诺尔德曼肖像(1910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1812年被围困的莫斯科(1912年)</font></b></h3> 这幅油画是为纪念俄国 1812 年卫国战争胜利100周年而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列宾后期艺术探索的典范之一。画面色彩丰富,充满动感,无论在色彩运用还是构图设计上都极具表现力。这幅画以其豪放的绘画风格、富有质感的笔触以及画面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当时弥漫在这座城市中动荡与不安的整体氛围。<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受伤的人(1913年)</font></b></h3> 这幅画作呈现了一名在决斗中受伤的男子的特写。列宾将人物置于红白相间的织物条纹的明亮背景下,从而强化了伤者脸上的痛苦神情。覆盖其躯体的黑色织物则令人联想到丧葬裹尸布。充满活力的速写式画法,昭示着列宾晚期在绘画表现力与造型方面展开的新探索。<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多么自由(1903年)</font></b></h3> <div> 20 世纪初俄国绘画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列宾创作的这幅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引发广泛反响。尽管画家本人坚称该作品的创作灵感仅源于他在芬兰湾岸边库奥卡拉的直接生活体验,以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但评论家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画中那对沉醉于汹涌海浪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蕴含着某种寓言意义。</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节</h3> 晚年列宾的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种战斗姿态。他开始寻求新的创作道路,听从托尔斯泰的教导,对纯粹艺术发生了兴趣。列宾晚年对社会政治问题感到厌倦和迷惘,从而使他走进了脱离现实的纯艺术之中。<div><div><br></div><div> 但,列宾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正如自己所言:"<b><font color="#167efb">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font></b>"</div></div><div><br></div><div> 1917年俄国革命后,他所在的地区独立为芬兰,因此他也未返回苏联。</div><div><br><font color="#167efb"> <b>1930年,这位</b></font><b><font color="#167efb">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font></b><font color="#167efb"><b>在“佩纳特</b></font><b><font color="#167efb">庄园</font></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去世,享年86岁。</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画像(1909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完结!2025年11月2日,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