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窟一塑一画,都是文明的呼唤 <p class="ql-block"> 敦煌,坐落于河西走廊西端,月牙泉碧波映照着大漠孤烟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汉武帝遣张骞凿空西域,自此东西文明在此交汇。这片被戈壁与沙山环抱的绿洲,因地理之枢而成为文明熔炉。</p> <p class="ql-block"> 地理之极,反成文化之极——荒远之地,竟孕育出跨越种族与信仰的瑰美艺术,见证着世界的交汇与人类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这尊禅定佛像是莫高窟彩塑代表作之一。这尊禅定像结踟跌坐在方形佛座上,施禅定印,土红袈裟通肩覆体,身体端直雄健,造型厚重,颈稍前屈,俯首下视,嘴角微翘,庄重宁静的神情中露出含蓄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272窟供养菩萨的姿态有持花、徒手或坐或跪于莲台之上,并都作舞蹈状,以表示听佛说法时产生的欢欣鼓舞的热烈场面。其特点是佛龛南北两侧的40个小菩萨的舞姿竟无一雷同,从而保留下来了古代的40个舞蹈动作。由于日久年深,人物身上的晕染、线条都发生了变色反应,使其更显得粗犷豪放。这些婀娜多姿的供养菩萨引起了普遍的猜测:多数人认为她们是在表演印度的舞蹈;一些人认为她们是在炼气功,被称为敦煌脐密功;还有人认为她们的招式更像武术,所描绘的是一本印度武功密笈。他们到底代表什么,仍需进一步探讨。</p> <p class="ql-block"> 275窟佛传故事“出游四门”,描绘释迦牟尼成佛前出游四门遇生老病死,顿悟人生苦痛,最终出家修行的因缘。</p> <p class="ql-block"> 257窟沙弥守戒自杀故事(上图)和鹿王本生故事(下图)。</p> <p class="ql-block"> 有一虞诚信佛的长者、送子至比丘处,令出家为沙弥。一施主,每天为比丘供食。一日,施主外出赴宴留其女在家。比丘令沙弥前往乞食,少女见而倾心,求与沙弥婚配。沙弥心志坚定,宁會身命,不舍佛法,哄走少女,自杀身亡。少女见其身死、悲伤袁泣。施主回家,女儿以实情相告。施主将此事星报国王、并愿依国法纳款辣过。国王为表彰沙弥守戒自杀,火化其户、起塔供养。此图属直线型横卷式构图,情节从左至右顺序排列,但对于各情节的长短依故事内容作了处理,情绪变化多端,疏密有致。</p> <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深处,二十四节气悄然流转。飞天裙袂飘过惊蛰春雷,菩萨低眉处落下谷雨清露。莲台畔芒种麦浪轻涌,藻井间白露凝霜生凉。千年色彩里,藏着天地呼吸的节律。每一笔丹青都在时光中应时而动,让古老智慧在壁上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219窟画面下部山林中:,两名猎者骑骏马奔驰,后者追猎三只黄羊,前者拉满弓回身射一猛虎画工用简练概括的笔触绘出虎的凶猛、羊的惊慌和猎人的勇敢机敏。这是一幅古代西北地区游牧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画面左下方,画山林中一头因受惊而回头张望、仓惶奔逃的野牛。可以看出、当时的画工使用民族传统的工具,以线条写形传神的技术已达到惊人地步。</p> <p class="ql-block"> 这是莫高窟西魏第 249 窟的《说法图》,画面中佛立于中央,佛两侧下方各绘两身菩萨,上方各绘两组风格的飞天。身着宽衣大袖,身姿轻盈曼妙,这是受中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风格影响的中原式飞天;而另一组飞天,线条粗犷,上身半裸,身形似U型,动感急剧减弱,具有粗犷豪放的美,这是受传自印度凹凸晕染绘画技法,加之色彩氧化变色后,形成的西域式飞天。</p> <p class="ql-block"> 303窟观音经变图(上图)和302福田经变图(下图)。</p> <p class="ql-block"> 西面采用每披上下两段员幅长卷的形式。画面基本上按经文顺序,将该品内客表现得详尽而完整。自东被上段南遇(右端)开始,首先画无恩意普萨偏祖右肩合拿向佛,听佛宣讲“观世音普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接着以上段的绝大部分幅面画观世音普萨以神力解脱众生诸般苦难;众生受诸苦难但能一心称名观世音普萨即得解脱: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若为大水所漂即得浅处:入海求宝遇风浪、罗制鬼不受伤害;临当被害凶器刀杖立即断坏:遇诸恶鬼個人则可解除;商队过险路能得无畏;若多淫欲、多镇、多愚面皆得解脱:欲求生男、生女便可如愿。</p> <p class="ql-block"> 自东披下段至西披——表现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以三十三现身度化众生。至西披下段止,计有观世音菩萨现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土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婴身、阿修罗身、摩睺罗伽身、执金刚神身。西披下段南端紧接三十三现身之后,画佛说观世音因缘毕,无尽意菩萨等施珍宝、璎珞供养观世音,观世音受取璎珞分作二份,分奉释迦、多宝二佛,二佛并坐于多宝塔内。</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福田经变主要依据西晋法立、法炬所译《佛说诸德福田经》所绘。该经讲到若能广行七法,便能生福德之田,获得福报。此七法是: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 三者常施医药,疗教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赢弱;六者近道作,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圆厕,施便利处。可见所谓“七法”,实则为与社会公益事业有关的慈善事业。敦煌莫高窟建造于北周的第 296 寓,建造于所开皇四年(公元 584 年)的第 302 窟中所绘《福田经变),是仅存的两幅经变画。第302 窟的人字西披下端,从北到南,绘有伐木、建塔、筑堂阁建造佛图的情景,以及设园池、施医药、置船桥、作井、建小精舍等场景,“圆厕”未入画。该经变沿袭了早期故事画的槇卷连续构图形式,造型简练,线描豪放,赋彩单纯,晕饰而淡,人字披底色为白色,与四壁的土红色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人字披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第428窟“敦煌最大的中心塔柱窟”,原窟主室面积达178.38平方米,气象恢宏。</p> <p class="ql-block"> 428窟椽间莲花分三组,莲花中绘有一只猴,攀枝眺望,下面有两只绶带鸟,一只仰望猴子,一只回头啄翅。莲花下还有一对绿色鹦鹉在安静地歇息。另一椽间莲花中有一对绿孔雀,昂首翘尾,贴颈相依,回头张望,颇有情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四飞天位于莫高窟第 428 窟南壁说法图上部为持乐器的使乐飞天。造型丰富,气氛热烈,四飞天或弹琵琶,或弹箜篌,或吹横笛,或击腰鼓,形象生动,姿态优美。凹凸晕染法显示其为带有西域特点的乐伎飞天。</p> <p class="ql-block"> 北朝彩塑</p> <p class="ql-block"> 419窟这幅《须达拏太子本生故事》壁画作品出自莫高窟隋代第 419 窟,故事讲述:乐善好施的太子须达拏被敌国收买的婆罗门哄骗,将自己国家战无不胜的宝象施予敌国,太子因此被放逐,携王妃和两个孩子赴檀特山修行,一路无尽施舍。最后又将一双儿女也舍予一婆罗门。其子女被辗转带到叶波国出卖,被国王知悉,国王感动将孙儿赎回,并迎太子回国。此图绘于窟前部人字披上,画面分上下三层,以“之”字形构图方式组成长卷连环画,隋代共 3幅,以此窟此幅最为精彩。</p> <p class="ql-block"> 128窟萨埵太子本生故事据《贤愚经 ·摩河萨埵以身施虎品》所绘。故事情节大致为:宝典国国王大车的三个太子,一日人山狩猎,见一母虎带领数幼虎,饥饿逼迫,欲食其子。三太子摩诃萨埵欲以身命救此饿虎,行至山间,卧于虎前,饿虎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以利木刺身出血,跳下山崖,饿虎舐血后啖食其肉。二兄久不见萨埵,沿路寻找,终于找见萨埵尸体,惊慌失措,回宫禀告国王。国王和夫人赶到山林,抱尸痛哭。随后收拾遗骨,起塔供养。</p> <p class="ql-block"> 天穹华章。装饰图案,作为敦煌石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其形态千变万化,或灵动飘逸,或庄重规整;纹样丰富至极,几何纹、花卉纹、动物纹等相互交织,色彩绚丽夺目,历经千年岁月洗礼,依旧明艳动人。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石窟建筑、壁画、彩塑装点出层次丰富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 407 窟的藻井颇具特色,在艺术美的构成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方井中心绘八瓣重层大莲花,图案中心构成呈圆形,中心三只免子,以等边三角形的形式均匀分布在圆形当中,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两两共用一耳,呈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奔跑,互相追逐。首尾相接,奔腾不息,动感十足。莲花周围绘飞天、童子、比丘环绕飞行,天雨香花,彩云呈祥。画面造型优美生动,色调明快爽朗,构思奇妙。“三兔共耳”图案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各地,但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这一图案,存于敦煌石窟中,最晚的则见于西欧等国。而且现存世界各地的这一图案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规律性。即这一图案是按照中国最早,印度、中亚、西亚较晚,欧洲各国最晚这样一条时间轴分布的。这样有规律性的分布特点,图案可能是从中国自东向西传播至世界各地的。</p> <p class="ql-block"> 390窟藻井正中画重瓣九瓣大莲花,周围盘茎上缀十二朵小莲花。花心或四角着力描绘了莲花的形象;造型写实,且充满变化。整幅画面排列规整,极富装饰性。帷幔镶边的形式在此时又有发展,镶边大大加宽,上面装饰描画精致的莲花联珠纹,帷幔褶纹富有质感。</p> <p class="ql-block"> 329窟此窟覆斗形顶,莲花飞天井心。中心画莲花,花心呈五色转轮。四身持花飞天,在蓝天中,乘流动彩云,环绕莲花飞旋。边饰卷草、方格、联珠纹样及垂角幔帷以深、浅红色为主,配以白、赭石、黄丹、色彩热烈。变化丰富。是初唐藻井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103窟这幅壁画一直以来被艺术史家列为唐代青绿山水画代表,具体的经典依据出自唐代定觉寺主僧志静笔下,其核心内容是讲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翻译者關宾国僧人佛陀波利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从“西国”来到五台山顶礼时,见到了文殊菩萨化现的老人。老人以“婆罗门语”询问佛陀波利是否带来中土特别需要的“能灭众生一切恶业”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佛陀波利回答没有,老人告诉他“可向西国取此经将来流传汉土”,届时“当示文殊师利菩萨所在”。随后老人不见,佛陀波利知其是菩萨点化,于是返回西国取来真经,于永淳二年(683 年)回到长安,“具以上事闻奏大帝,大帝遂将其本入内,请日照三藏法师,及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頻等,共译此经。”“其经本禁在内不出”,后经佛陀波利苦苦请求,遂得梵本到西明寺请“善解梵语汉僧顺贞”等共译,译成后佛陀波利“将梵本遂向五台山,入山于今不出。”《宋高僧传》记载佛陀波利事迹基本同此。</p> <p class="ql-block"> 205窟胁侍菩萨。这身菩萨体格健硕,上身裸露,挺胸收腹,右腿盘曲,左腿下垂,坐在莲台上。下裙紧贴腰间和两腿,并垂挂于莲座四周。整身造型身体比例合理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衣纹舒展流畅,姿态优雅端庄,尽显雍容华贵。</p> <p class="ql-block"> 第220窟:被称为“坠美传奇窟”! 里面壁画绝美~(据说1944年剥离宋代壁画后,才露出底层的初唐杰作!)</p> <p class="ql-block"> 103窟维摩诘坐在胡床上,手握羽扇,探身向前,扬眉启齿,显得胸有成竹。他正向着对面的文殊,发出咄咄逼人的诘难。作者主要用一手流畅、刚健有力的线描造型,显示出高超的技艺。这是描绘维摩诘形象的一幅杰作。</p> <p class="ql-block"> 25窟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又有大医王佛之称,成佛前曾发救度众生的十二大愿,因能帮助信徒解脱贫乏,困厄,病痛,灾邪而备受信仰。唐代中后期,除绘药师净土变之外,单身药师佛像日渐增多,所画药师佛多做立像,一手托药钵,一手持锡杖。《药师经》云,人命终时若闻药师佛名号,会有八菩萨神通而来,示其往生净土道路。此铺药师佛身着袈裟,右手持锡杖左手托药钵立于莲台之上。作者以道劲有力的铁线描刻形象,造型严谨,描绘细腻,色调柔和,是一幅优秀的药师佛画作。</p> <p class="ql-block"> 45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之说法会。</p> <p class="ql-block"> 328窟供养菩萨。这身供养菩萨体态修长,面烦丰润,嘴唇上有小胡子,上身袒露、璎珞长垂,腰围锦裙,庄典雅,神情严肃恭敬。胡跪在莲台之上,整体气质端</p> <p class="ql-block"> 194窟胁侍菩萨头挽双鬟髻,曲眉丰颊,双目凝神下视,朱唇绿须嘴角深陷,略含笑意,身体轻盈左倾,右脚略前伸左臂半举,右臂轻垂,手指纤巧、姿态优美。亭亭玉立娴雅含蓄,耐人寻味。身穿圆领团花无袖上衣,腰带轻束,披巾回绕,长裙覆足。衣裙色彩清淡,纹样繁华,富有织锦、刺绣的质感,因动势而垂曳的衣纹,簇集成优美的弧线。长裙上卷曲婉转的蔓草和浓艳饱满的团花,使人联想到“蔓草见罗裙”这句唐代诗人的佳句。</p> <p class="ql-block"> 322窟弥勒佛手续说法印,穿红衣袈裟,善迦跌坐,足踏莲花、两侧菩萨拥立。菩萨面相修长而丰润,身姿修美,似在窃窃私语,富于含蓄之美,线描圆润有力,衣纹加晕染,色彩淡雅朴实。</p> <p class="ql-block"> 329窟夜半榆城。此画描绘释迦作太子时,为求“解脱”之道,立意出家,夜半乘马逾城、入山修行的情景。画中悉达多太子戴宝冠,乘马握缰,天神托马蹄,飞奔于空。马前有骑虎仙人开道,后有天女、力士护卫。使乐飞天奏乐散花、云彩飞动、天花旋转,一派动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45窟佛龛。此龛内的塑像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人物的表情变化及内心状态与整窟内容、形式,彼此呼应,相得益彰,统一在完整的主题之内,使群体雕塑既从属于建筑空间,又能独立欣赏。</p> <p class="ql-block"> 320窟四飞天。此飞天绘在主尊阿弥陀佛的华盖的上方,一前一后分拥两列,前两身对称地拥护在华盖的左右两侧,一手撒花,一手接引,身材婀娜多姿,飘带跃然有声,后面两身飞天对称紧随其后,亦作撒花接引之势,长长的飘带衬托出飞行中轻盈灵动的体态。整个画面由飞天和流云组成一幅动态的场面,加上绚丽的色彩,生动地表现了佛土的美妙。这是莫高窟唐代飞天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291窟北方多闻天王和南方增长天王。</p> <p class="ql-block"> 25窟普贤菩萨以“理性”、“普行”薯称,常胁侍于释迦牟尼右侧,乘六牙白象。除塑像外,壁画把单独造像铺衍成为变相,是敦煌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榆林窟第 25窟的普贤变是敦煌石窟普贤变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洞窟西壁南侧。普贤菩萨结踟跌坐于象与莲花座上,手作“无畏”与“与愿”印,意态安祥庄重,环绕侍从菩萨三身,黑肤驯象人一身,一童子捧花跪迎。结构简练,线描流畅、纯熟,与北侧的文殊变统一、对称,是吐蕃初期留于瓜州的唐朝画师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25窟文殊菩萨。此铺作品是敦煌石窟文殊变代表作之一。位于西壁北侧,构图简明,造型端丽,笔墨晕染,纯熟精湛,承袭了盛唐画风,是吐蕃时代佛教壁画中的上乘作品。</p> <p class="ql-block"> 172窟观无量寿经变的建筑画展示的是寺院中最为宏丽的院内景象。这幅画建筑布局及其透视画法特别引人注目,中部大殿为建筑主体,画成仰视,显得高大;两侧配殿低于大殿,画成俯视,利于表现广阔;后部楼阁则平视角度,显得深远。这种画法虽不符合科学的透视法,但由于同时采用了仰视、平视、俯视不同角度,从而视线大致集中在中轴偏上的部位。壁画中的殿堂、楼阁、亭台错落有致,形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217窟这幅观无量寿经变出自莫高窟盛唐第217窟。此幅经变,画艺精湛,重楼连阁,以砖石砌成高耸的台基或者在台基上立高大的木栏,上面起平坐、建殿堂,四周有栏杆,赋以红、青、绿等重彩、雄伟壮观、再现了唐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飞天自由飞翔在空中,并于门窗廊柱之间往来穿梭。下方有雕栏水榭和翩翩起舞的伎乐,以及下方画九品往生,顽皮可爱的化生童子在池水中嬉戏玩耍。净土世界的美妙景象,在画工当年绘画写实的基础上又做了艺术的夸张。我国现存唐代建筑道迹为数不多,第217 窟这幅壁画中的唐代建筑画,为我们了解唐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p> <p class="ql-block"> 156窟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出行图。此图绘制于莫高窟第 156 窟南壁,是张淮深纪念其权父张议潮所建之功德宏。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宣宗救封驱逐吐著收复河西的张议洲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此图便是他受封为节度使后出行的仪仗场面。画面长卷式构图,全长8.5米,主要由仪仗先导,张议湖骑马过桥、辎重后勤部队三部分构成。张议湖城幞头,红袍革带,骑马过桥,其侧有:“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口除吐蕃收复河西一行图”榜题,其形式与唐太宗骑马过金桥的“金桥图”相仿。画卷中人物逾百、骏骑八十余,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这支队伍的严整军仪和威武雄风。这幅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呈现出时代和地域的鲜明特点。</p> <p class="ql-block"> 这是榆林窟西夏第2 窟的壁画作品。画面中水月观音头戴菩萨冠,胸饰璎珞,左手扶膝,右手微举胸前。双脚相并。菩萨头部微微仰起,凝视左前方的一轮残月,整个人物被罩在光环之内,光环背后是山峦,前方有溪水,左侧有一净瓶插柳枝。在画面左前方有一飞天遥相礼拜,右前方有僧人及弟子礼拜的图像。整个画面以石绿、墨绿为主体色调,线条流畅,人物情态逼真,是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像的代表佳作。</p> <p class="ql-block"> 这幅水月观音图,与另一幅精美的水月观音图同出自榆林窟西夏第2窟。水月观音是观音三十三化现之一。在敦煌壁画中,五代始见存在,开始多为小幅画面,到西夏时期多为鸿篇巨制。此画面上茫茫流水,景色寥廓在透明巨大的圆光里,一位头戴金冠,长发披肩,佩戴璎珞臂钏、腰系长裙的观音形象跃然壁上。菩萨双腿一屈一盘,一手撑地,一手修长的手指轻轻拨动念珠,半侧身若有所思,坐在有如琉璃般光滑,又有浮云缥缈的岩石上。身后山石如苍松般高耸入云,石缝间翠竹摇摆,远处空中虚无缥缈中一对鹦鹉双飞,景色宁静优美,宛如在仙境一般。画面左下角,一人踏云而来,着大袖长襦,披云肩,双手合十礼拜观音。整个画面有动有静,绿色与蓝青色的运用,恰到好处。这不仅仅是一幅杰出的人物画,也是一幅优秀的山水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 文殊变和普贤变是唐代以来盛行不衰的壁画题材。这幅榆林窟西夏第3窟的文殊变,使这一题材的绘制达到了它的艺术巅峰。画面中,山峦气势磅礴,水色苍茫,文殊醫萨手持如意结跏跌坐于青狮背上的莲座中,形象丰腴、俊雅、坚毅、沉静。而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狮足踏蘧花,步伐稳健有力,驯狮奴用力拉着缰绳。在文殊善萨周围画了帝释天、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等圣众,描绘出他们在云海之上渡海的仙境。画面背景远处的山峦,群峰耸立在清澈的水面上,环抱着许多巍峨的佛寺庙宇,这是《华严经》所说从古以来文殊菩萨居住的清凉山。整幅画继承了中原李公麟、马远、夏圭一派的白描人物和水墨山水的传统,是一幅规模壮观、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艺术性颇高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这幅普贤变是榆林窟西夏第3窟的作品。画面中普贤菩萨乘坐大象,右腿半跏坐于莲座上,头戴冠,身披帛,璎珞随风飘扬,手持经书,俯视下界,神态悲悯。空中有菩萨、天王、罗汉及道教的天人,环绕普贤菩萨周边,乘云浮游于大海之上。上方天际有仙山琼阁,左侧中部画玄奘取经与猴行者牵着马,在巡礼中向菩萨合十礼拜、说明当时流传的三藏取经故事也成为佛教壁画描绘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 165窟这幅欢喜金刚,俗称欢喜佛,为密宗图像之一。绘裸体男、女双身合抱像,男像头戴宝冠,上饰宝珠、金刚杵和弯月,椭圆形头光,一面三目,作忿怒相。双臂拥抱女像,一手持金刚杵、一手持金刚钺刀,通体仅腰系短裙,两脚立于大莲花座上,脚下各踏一人。女披发,上饰宝珠,一面三目,左臂抱男像,右手上举持金刚钺刀,食指直竖上指,周身裸露,一腿上举勾连男像腿上,双身像外有椭圆形背光,背光中有双身、单身金刚等多种化身相。画面构图、敷彩有装饰性美感,人物形象和表现技法,具有浓郁的藏密绘画的风格,人物动态和人体刻画,富有比较鲜明的印度、尼泊尔式乐舞艺术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3窟。该窟建于元代,小型殿堂窟。主室覆斗顶,藻井中心浮塑四龙(中心残毁),四披画联泉纹图案(东披残,南、北披模糊);西壁盝顶帐形龛内清修八臂观音菩萨;南壁正中绘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两上角飞天各一身,东侧绘帝释天,下趺坐梵天女。西侧梵天女,下婆罗门;北壁正中绘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东侧婆娑仙,下三头六壁金刚、猪头毗那夜迦。西侧吉祥天,下三头八臂金刚、象头毗那夜迦。两上角飞天各一身;东壁门上画趺坐佛五身,门北画散财观音一铺(七宝施贫儿),门南画净瓶观音一铺(甘露施饿鬼);无甬道,无前室。</p> <p class="ql-block">65窟五台山全景图(网上下载)及局部。</p> <p class="ql-block"> 第17窟:著名的藏经洞!就是在这里发现了数万件文物。1900年,藏经洞重见天日。七万余卷遗书跨越干年,佛经、文书、绢画如星河倾泻,震惊寰宇。这一瞥,改写了丝绸之路文明史,让湮没的敦煌再度照亮世界。</p> <p class="ql-block"> 第285窟:看佛陀、菩萨、伏羲与女娲一起“开大会”。</p> <p class="ql-block"> 窟顶图下方画有伏羲和女娲,伏羲持规女娲持矩。</p> <p class="ql-block"> 这图中的一个禅僧坐在交椅或胡床上,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椅子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佛像下</span>标有供养人是此窟画的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 敦煌艺术其实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都在这里碰撞,但却完美融合成了独特的敦煌风格(看展时听到说到现场还看不到看不清那么多的窟画,现代科技的发展得以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一睹敦煌艺术的盛况,幸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