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保密车间的特殊记忆</p><p class="ql-block">关淑珍/讲述 陈岩/整理</p><p class="ql-block"> 我1943年2月出生在河北省安次县,1956年10月来到沈阳。1958年,东北制药总厂从城镇青年中招工700多人,我来到东药,先在第三分厂工作,1961年8月下旬,我被安排到六车间工作,开启一段特殊的工作之旅。</p><p class="ql-block"> 六车间由于生产特殊“产品”,又被称为保密车间。</p><p class="ql-block"> 原来,1958年,化工部二局给东药下达研发代号“323”的军工项目——生产火箭推进剂的关键原料。当时东药金树鑫在厂研究室同志配合下,不久就完成了研发任务,化工部二局要求东药迅速形成中试规模。这是一项绝密任务,担任设计工作、后来担任车间主任的是赵继权同志,他接受厂总工程师马承志一人垂直领导。后来,厂里在南厂区西南角,建起一栋二层小楼,命名为六车间。小楼周围还用铁丝网围上,别人不准进、不准过问,财务独立,原料专人负责……配备的职工要严格政审,特别强调注重政治素质。</p><p class="ql-block"> 当时车间30多名职工中,一半儿是党团员,一半儿是转业兵,素质都非常过硬。由于产成品为液态,整个生产工艺复杂,稍有操作不当极易发生起火或爆炸。我先后在“反应”“蒸馏”两个岗位工作。加之严于管理,培育优良作风,所以养成了独特而宝贵的创业精神。产成品统一由一名转业兵职工定期押运到甘肃酒泉。为此,车间主任受到化工部二局的褒奖。工作期间,我精心操作,严守保密纪律,为产品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根据国家战略安排,东药六车间产品搬迁到青海省,部分技术骨干人员随迁。在即将离别之际,我们这些生产骨干在车间副主任李洪义(2排左1)的带领下,特意来到生生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并在照片上书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勉励远行的同志。照片上2排右3是我,车间副主任金树鑫(前排右2)和爱人杜玲娣带领党员转业兵刘凤山(前排左1)、杨玉春(前排左2)、程朝连(前排右2)、冯长玉(后排右1)、周庆武(后排右2)前往青海,刘凤山、杨玉春、程朝连四人带家属随迁,东药全力支援三线建设,产品搬迁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的化工部黎明化工厂。这些生产、技术骨干积极投身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家生产高能燃料的国防军工协作配套企业,累计为国家提供了上万吨的高能燃料,尤其是为我国“两弹一星”发射成功奉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些青年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偏远山区,积极投身祖国国防建设,我很钦佩他们。</p><p class="ql-block"> 最为难忘的是,2024年7月,时年86岁的冯长玉老人在孙子孙女的陪伴下,跨越山海千里迢迢回到了阔别54年的沈阳老工业基地与大家团聚。大家手拉着手啊,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欢庆的酒杯一次次举起。是啊,曾经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有他们的青春、追求、奉献,曾经的苦难留在心中执着成一首奋进的歌,曾经的辛勤培育已经开出充满希望的艳丽的花。那一刻,天悠悠,地也悠悠,情更悠悠。</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喜欢写作,特别是老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业题材的写作。通过深入采访亲历者,用笔触记录企业发展及变迁,用温润手法为城市留下记忆。2017年,东北制药党委将其作品编辑成《药园的欢唱》一书。多篇故事被铁西区政协编辑的《铁西区老故事》收录。多篇文章被《当代工人》《芒种》《沈阳晚报》等媒体刊载。</p> <p class="ql-block">制作:</p><p class="ql-block">绿色蔬菜(刘晶),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沈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发表于《沈阳晚报》《沈阳广播电视报》《幸福老人报》、沈阳指尖App,散文和诗歌发表于《共和国知青》,作品近百篇。曾任《幸福老人报》知青版编辑。现受聘《中国知青专刊》编辑。喜欢诵读、声乐、器乐。崇尚:天道酬勤、学无止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