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9北京古观象台

桂增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古观象台为砖砌高台建筑,八件大型铜制仪器陈列在台上。古观象台连续观测近500年,积累了大量的天文科学资料,为人类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至今仍保存着清朝180年间的气象资料,是世界上现存较早、较完整的气象观测记录。</p> <p class="ql-block">观象台,字迹已经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古观象台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赤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制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 </p><p class="ql-block">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径差和赤纬。</p> <p class="ql-block">纪限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可用来测定60度以内任意两颗天体内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纬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p> <p class="ql-block">地平经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丰(公元I678年) ,主要用子测定天体的方位角。</p> <p class="ql-block">黄道经纬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黄经差、黄纬二十四节气。 </p> <p class="ql-block">天体仅</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出没的时间和方位,以及求任何时刻天体的地平高度和方位角。</p> <p class="ql-block">象限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康索十年(公元1673年)。主要用于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p> <p class="ql-block">现燕辣展仪</p><p class="ql-block">制于清代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p><p class="ql-block">主要用于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p><p class="ql-block">和赤纬。 </p> <p class="ql-block">院里有几个展厅和名人雕像,对观象台有详细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沈括(公元1031-1095年) </p><p class="ql-block">中国宋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作了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在司天监土作期间,改制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开创了简化浑仪的方向。根据二十四节气制定了一种纯阳历,即《十二气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p> <p class="ql-block">浑仪</p> <p class="ql-block">简仪</p> <p class="ql-block">玲珑仪,郭守敬为修订《授时历》而创制玲珑仪,其核心为中空球体结构,表面标注星官位置并设透光孔,通过机械驱动绕极轴旋转。观测者位于球体内部,可仰视透光孔模拟的星空,直接读取日、月赤道坐标值。</p> <p class="ql-block">球体上有很多透光孔</p> <p class="ql-block">幼儿园老师在给孩子们传授知识</p> <p class="ql-block">简仪,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1276年创制的天文仪器,用于测量天体位置,通过简化浑仪结构实现高效观测,代表中国古代天文技术的重大飞跃。</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 </p><p class="ql-block">明未天文学家、科学家。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主持历局聘请西方传教士翻译、编撰了《崇祯历书》将欧洲古典天文学融入中国传统的历书形式中,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明末的改历,对中国天文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祖冲之(公元429一500年) </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最著名的成就是推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首次将岁差改正引入历法,他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等数据都相当精确。 </p> <p class="ql-block">南怀仁(公元1623~1688年)</p><p class="ql-block">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1659年来华,康熙亲政后被任命为"治理伤</p><p class="ql-block">臣”,主持钦天监工作,监制了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仪等六</p><p class="ql-block">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后主编了《新制灵台仪象志"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衡(公元78-139年) </p><p class="ql-block">汉代天文学家,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著作,集汉代天文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浑天说理论。创制了用于演示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理论、观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对中国天文学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行(公元683-727年) </p><p class="ql-block">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创制黄道游仪,并编撰了《大衍历》,认识到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的规律,根据太阳的实际运行将黄道等分二十四份,即采用“定气”的方法划分二十四节气。于公元724年主持天文大地测量,实测出了子午线一度的长度。 </p> <p class="ql-block">清朝观象台</p><p class="ql-block">1644年建立清王朝之后,朝廷改观星台为观象台,并接受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改用欧洲天文学的方法计算历书。 1669年(康熙八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奏请制造新的天文仪器,经康熙皇帝批准,从1669年至1673年共铸成6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 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传教士纪理安设计制造了地平经纬仪。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国传统的浑仪再造一架新的仪器,命名为玑衡抚辰仪。此8架铜仪属于古典天文仪器,均以肉眼直接观测,没有安装望远镜系统。</p> <p class="ql-block">当年身为联军司令的德军统帅瓦德西率部占领古观象台时,看到台上台下陈放的明清两代的青铜天文古仪时说道:"太美了,太美了! 它们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的造型和各台仪器的龙形装饰都是极为完美的。"瓦德西在各国占领军的军事会议上提出,将古观象台的明清古仪作为占领军的战利品。 </p> <p class="ql-block">灵台劫难</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因为古观象台在德、法占领区内,所以德国强占了明代浑仪、 清代的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法国则夺取了明代简仪、清代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象限仪。这些被视为"皇朝礼器"的国之重器,竟被贪婪的西方列强在光天化日之下野蛮地据为己有。法国迫于世界舆论,在1902年归还了夺仪器;而德国则将掠夺的古仪<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异国的土地上渡过了20个风雨春秋,</span>直至1921年才归还中国。 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对我国的侵略,为了保护文物,明制的浑仪、简仪和漏壶、圭表及小地平经纬仪和折半天体仪等天文仪器被迫迁往南京,台上的8架清制古仪因拆装运输的困难未能同行,因此古观象台的明清古仪再次分离,明制的浑仪、 简仪和圭表至今仍然安放在南京的紫金山。</p> <p class="ql-block">石碑</p><p class="ql-block">石碑立子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石碑的正面记载了因庚子构变而制折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以使古得以延续的重要史实;石碑的背面则列观象台的天文观测出了修造仪器所用的各类款项和银两。 </p> <p class="ql-block">2025.10.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