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之行(14)—昆明市区

玉冰

<p class="ql-block">清晨醒来,窗外阴云低垂,细雨如丝,轻轻敲打着玻璃。原计划去抚仙湖一日游,山水清音,心向往之,可这天气显然不给面子。犹豫再三,最终到旅行社店面,好说歹说才把订单取消。虽有些折腾,但心里倒也坦然——既然天公不作美,不如顺势而为,把这一天留给昆明城。</p> <p class="ql-block">快九点出门,步行前往东西寺塔,赶在九点半抵达。两座古塔静静矗立,西边是惠光寺塔,东边是常乐寺塔,当地人唤作“金鸡塔”。它们源自唐风,修缮于清,十三级密檐砖塔,像两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望着这座城。塔影在阴天里显得格外肃穆,风掠过树梢,仿佛也带走了千年的回响。站在塔前,恍惚间听见南诏的钟声,中原文化南渐的足迹,就藏在这层层飞檐之间。</p> <p class="ql-block">两塔之间,一座恢弘古建映入眼帘,匾额上书“近日楼”三个大字。这曾是老昆明的南大门,立于城市中轴线上,被誉为“接近太阳的高楼”。如今虽不再是城门,却仍是昆明人心中的地标。金马碧鸡坊、东西寺塔、近日楼,皆是这座城的历史脊梁,无声诉说着昔日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近日楼侧边的小楼里,竟藏着一处玉的世界。这里是昆明广播电视台《金玉满堂》栏目的玉文化推广基地,还挂着“非洲翠·玉文化博物馆”的牌子。推门而入,琳琅满目的翠色扑面而来,玉镯、玉坠、挂件、摆件,高低错落,光影流转。有人细细端详,有人轻声询问,而我则被那一抹抹绿迷住了眼——云南的玉,果然不只是翡翠,还有这异域而温润的非洲翠,别有一番风情。</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金马坊、碧鸡坊、忠爱坊、天开云瑞坊一一浮现眼前。四座牌坊,构成“品字三坊”的格局,是昆明城的文化坐标。金马碧鸡源于祥瑞传说,忠爱坊纪念元代贤臣赛典赤·赡思丁的忠君爱民,天开云瑞则寄托着国泰民安的祈愿。牌坊下人来人往,现代的脚步踏过历史的石板,传统与当下,在这里悄然交融。</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已走入南屏街商圈。这里是昆明最热闹的心脏地带,柏联广场、顺城购物中心鳞次栉比,玻璃幕墙映着阴沉的天光,广告牌闪烁不停。行人如织,脚步匆匆,街头小吃的香气混着雨后的湿意,在空气中弥漫。老昆明的市井烟火,与现代都市的繁华,在这里碰撞出独特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拐进景星街,喧嚣忽然柔和下来。这里没有大型商场,却有花鸟鱼虫、木雕根艺、珠宝玉器,每一家小店都像一个微缩的云南。摊主们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小天地,有人低头雕木,有人整理玉石,仿佛时间也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便是昆明老街。青石板路被细雨打湿,泛着幽幽的光。钱王街是必打卡之处,马家大院的话剧今天没演,倒是星巴克里坐满了人,中西混搭得毫不违和。街角的精品咖啡馆,适合发呆,也适合回忆。老宅改造成的酒店藏在巷中,门头低调,却自有风骨。</p> <p class="ql-block">老街深处,藏着不少旧日堂号:福春恒商号、腾越总兵府……不经意间,我走进了“雀云裳”,杨丽萍设计的民族风空间。孔雀图案、手工织锦、飘逸长裙,仿佛一脚踏入了《云南映象》的舞台。街上还有两位全身涂成铜色的“活雕塑”,静立不动,游人付钱便可合影。他们像从历史中走出的守卫,又像这座城市幽默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雨还在下,我朝着“纸片楼”走去。远远望去,两栋弧形楼宇相对而立,侧面薄如纸片,故得此名。了解才知,它正式名叫“对月楼”,又唤“酒杯楼”——两楼如杯,寓意“双杯庆胜利”。楼旁便是抗战胜利纪念堂,民国三十五年落成,原为云贵总督署,如今是中西合璧的庄严建筑,静默地见证着时代的更迭。</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走进一家百年老店——建新园胜利堂店。1906年创立,一碗过桥米线早已成为昆明味道的象征。28元的套餐端上桌:滚烫高汤、十样配菜、生肉片、酸菜葱花,最后是洁白的米线。按顺序倒入,热气腾腾,搅拌片刻,一筷子捞起,汤鲜味美,唇齿留香。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场仪式,是对昆明日常最温柔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饭后踱步至国歌五华广场,聂耳雕像巍然矗立。他左手握拳,右手挥拍,仿佛《义勇军进行曲》正从指尖迸发。雕塑前有人驻足默念,有人拍照留念。这座广场,不只是纪念一个人,更是纪念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前往翠湖公园的路上,跨过带电梯的天桥,走过人行栈道,文化墙一幅接一幅,讲述着这座城的故事。来到了“昆明解放纪念馆”,一栋法式洋楼静静伫立。这里曾是军管会驻地,陈赓、宋任穷在此办公,周恩来也曾下榻。走进去,历史不再是书页上的文字,而是地板的回响、老照片的凝视。</p> <p class="ql-block">一进翠湖公园,便见有人撒食唤鸥。虽已冬季,仍有水鸟翩跹。串串红开得热烈,雨丝轻拂,湖面泛起细纹。走过燕子桥,绕过湖堤,湖光树影,心也随之沉静。翠湖之名,源于“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果然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园内水月轩、海心亭、观鱼楼错落有致,十字堤将湖面划为四区,阮堤唐堤如诗如画。湖心岛上有亭台楼阁,东南角水月轩幽静宜人。每年冬春,红嘴鸥翩然而至,万人观鸥,蔚为奇观。而此刻,雨中的翠湖,反倒多了一份清冷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出园不远,便是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旧址。那座走马转角楼气势恢宏,如今是博物馆。展厅里,叶剑英的毕业证书复制件、朱德与叶剑英的元帅服静静陈列,三维沙盘重现远征军征程。百年军校,将帅摇篮,每一块砖都刻着热血与担当。</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过三一国际礼拜堂,有幸进入耳闻目睹合唱团演唱的悠扬圣歌,信徒们也跟随低声吟唱,音符在雨中飘散。再往前,是始建于南宋的昆明文庙,赛典赤·赡思丁主持修建,是云南第一座孔庙。儒风与信仰,在这座城里并行不悖。</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雨未停歇,抚仙湖之行虽憾未成行,却意外收获了昆明最真实的一面。从古塔到牌坊,从老街到公园,从米线到玉器,我用双脚丈量了十五公里,走了近三万步。没有远行的壮阔,却有近观的丰盈。原来,有时候“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是安慰,而是生活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