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 本文以传统丧葬礼俗规制为核心,聚焦未满花甲(60岁)逝者的灵位书写与祭祀称谓规范,重点论证“老”字的不适宜性,并结合黄道规则与名讳礼仪,构建单姓双名与单名通用的十一字灵位书写范式。研究表明,“老”字在丧葬礼俗中具有明确年龄界限,未满花甲使用违背传统礼制;十一字灵位既能契合黄道教俗要求,又能通过“显(先)”“考妣”“讳”等字的规范运用,精准传递孝道尊崇,实现礼俗与情感的统一。</p><p class="ql-block">一、引言</p><p class="ql-block"> 灵位作为逝者亡灵的象征载体,祭祀文章作为追思缅怀的文本表达,其用词规范与格式设计是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未满花甲逝者的相关书写常面临双重困惑:一是“老大人”“老孺人”等称谓中“老”字的使用是否合规,二是如何在规避不当称谓的同时满足灵位合黄道的民俗需求。尤其当逝者为单姓单名时,名讳的避讳表达更需精准拿捏。基于此,本文从礼制根源、民俗规则与文本实践三重维度展开研究,为丧礼文书书写提供规范依据。</p><p class="ql-block">二、“老”字在丧葬礼俗中的施用边界与不适宜性</p><p class="ql-block">(一)“老”字的传统礼制年龄限定</p><p class="ql-block"> 传统礼制以年龄为核心构建尊长称谓体系,“六十为下寿,七十曰老”的界定为“老”字的使用划定了明确边界。《礼记·曲礼》虽未直接规定丧礼中“老”字的使用标准,但从“六十而耳顺”“七十致事”等记载可推知,“老”作为尊长专属称谓,其适用对象需达到一定年龄阈值。在民间丧俗实践中,《乡党应酬》等礼仪典籍进一步明确:“父死称‘老大人’,母亡称‘老孺人’,皆以花甲为界”,未满六十者称“老”则有违礼制等级。</p><p class="ql-block">(二)“老”字不适宜性的现实考量</p><p class="ql-block"> 未满花甲逝者未达“下寿”标准,其生命历程与家族伦理定位尚未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尊长终位”阶段,使用“老”字既无法准确反映逝者生命阶段特征,也可能引发对家族伦理秩序的误读。如部分地区习俗明确规定,若祖父母健在,父母去世即便年近花甲,仍需省去“老”字,以体现辈分伦理的严谨性。此外,祭祀文章作为情感与礼制的双重载体,称谓精准是表达孝心的基础,误用“老”字会削弱文书的庄重性与规范性。</p><p class="ql-block">三、黄道规则与十一字灵位的适配性分析</p><p class="ql-block">(一)灵位合黄道的核心规则</p><p class="ql-block"> 黄道规则是民间丧俗中保障灵位“吉祥合规”的重要标准,主要分为大黄道与小黄道两类:</p><p class="ql-block">大黄道:以“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十二字为循环,要求灵位核心栏位最后一字落在带“走之旁”的字上,十一字恰好符合这一要求;</p><p class="ql-block">小黄道:按“生老病死苦”五字轮回,需最后一字落在“生”字上,十一字经测算同样契合此规则。</p><p class="ql-block"> 这两类规则均以字数为核心指标,与逝者年龄无关,为未满花甲逝者灵位的规范书写提供了民俗可行性。</p><p class="ql-block">(二)十一字灵位的格式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十一字灵位在结构上可完整容纳“称谓+名讳+后缀”的核心要素,既满足礼制表达需求,又符合黄道字数要求。从历史实践来看,宋元以后民间灵位逐渐从“铭旌”“神主”演化而来,形成了“称谓+逝者名讳+之灵/之位”的固定范式,十一字格式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与优化,兼具文化传承性与实践操作性。</p><p class="ql-block">四、十一字灵位的规范书写范式——基于孝子口吻与名讳差异</p><p class="ql-block">(一)“显”与“先”的选用依据</p><p class="ql-block">“显”与“先”均为丧礼称谓中的敬词,但施用场景有明确区分:</p><p class="ql-block"> 显:用于逝者双亲均已辞世,且子女已成年自立的情况,带有尊崇溢美之意;</p><p class="ql-block">先:仅表示“已故长辈”,无附加条件,适用于逝者尚有高堂健在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二者的选择需严格依据家族实际情况,体现传统伦理的严谨性。</p><p class="ql-block">(二)单姓双名与单名的书写范例</p><p class="ql-block"> 结合“讳”字的使用规则(“讳名不讳姓”,需置于姓后名前),十一字灵位可分为以下两类范式:</p><p class="ql-block">1. 单姓双名逝者</p><p class="ql-block"> 父亲:“显(先)考某公某某大人之灵位”</p><p class="ql-block">母亲:“显(先)妣某母某氏孺人之灵位”</p><p class="ql-block"> 此类范式中,“某公”“某母”明确性别与身份,“大人”“孺人”作为通用尊称,既规避了“老”字,又符合礼制要求。</p><p class="ql-block">2. 单姓单名逝者</p><p class="ql-block"> 父亲:“显(先)考某公讳某大人之灵位”</p><p class="ql-block">母亲:“显(先)妣某母某氏讳某之灵位”</p><p class="ql-block"> 加入“讳”字既体现了对逝者名讳的避讳尊重,又补足了字数,使灵位格式完整且符合“讳名”传统,如《红楼梦》中林黛玉避母名“敏”字的做法,正是此类礼仪的文学映射。</p><p class="ql-block">五、祭祀文章中称谓的协同规范</p><p class="ql-block"> 祭祀文章需与灵位称谓保持一致,避免“老”字使用的同时,精准传递亲属关系与情感态度。对单姓双名逝者可称“先考某公某某大人”“先妣某母某氏孺人”;对单姓单名逝者则称“先考某公讳某大人”“先妣某母某氏讳某”,既符合灵位书写逻辑,又遵循“言为心声”的祭祀原则。同时,文中可使用“享年XX岁”等表述明确逝者年龄,替代“老”字所承载的尊长含义,实现礼仪规范与情感表达的统一。</p><p class="ql-block">六、结论</p><p class="ql-block"> 未满花甲逝者的灵位书写与祭祀称谓中,“老”字因违背“六十为寿”的传统礼制与辈分伦理,存在明确不适宜性。十一字灵位作为契合大黄道与小黄道双重规则的优选格式,通过“显(先)”字的场景化选用、“考妣”的性别区分以及“讳”字的名讳避讳设计,构建了兼具礼制合规性、民俗适应性与情感真挚性的书写范式。这一范式既传承了《礼记》《朱子家礼》中的丧礼核心精神,又回应了民间丧俗的实践需求,为当代丧礼文书的规范书写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路径,对维系家族伦理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