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报告文学) </p><p class="ql-block"> 传承非遗文化 弘扬武术精神</p><p class="ql-block">一一湘潭县郭家桥李家拳传人晏清辉的梦想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文/楚国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湘潭这片古老的土地,纳韶峰之灵气,汲湘江之膏泽,她熔铸出“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养育出许多世界文化名人,锻造出许多珍贵的、具有重要文化信息资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饮誉中外。而湘潭县郭家桥李家拳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正是“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湘潭县精神的真实写照吗。而李家拳代表性传承人晏清辉为李家拳的传承和发扬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创造出的荣誉和辉煌,更是让湘潭县人为之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一起追溯李家拳的发源、发展,去了解她一路走来的磨砺和艰辛,一路传承的执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清道光末年,李家拳的祖师爷金钩柳胡子因时局动荡,隐居于洞庭湖畔的君山寺内,这里云雾缭绕,静谧清幽,恰是武学顿悟之地。他将多年的实战经验与对武术的深刻理解相互融合,精心创编出一套全新的拳法。此拳法兼具南派武术的刚猛与灵动,招式大开大合,气势磅礴,却又不失精妙细腻之处,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无尽的变化与智慧,仿佛是一部书写着武林传奇的无字天书。他将这套拳法命名为 “ 金钩大联拳 ” ,江湖人敬其侠义,又称“ 南侠拳 ” 。</p><p class="ql-block"> 1851年太平天国战火燃起,金钩柳胡子再也坐不住。他出山投身义军,战场上长枪破阵、拳脚毙敌,可硝烟终究吞噬了太多。战友散尽,他亦成了乱世中的孤舟,辗转流落湘潭。正是这次漂泊,让 “ 金钩大联拳 ” 与李家结下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说起金钩柳胡子,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听说过,只有老一辈的人略有耳闻,在湖南、湖北、陕西、广东、江西一带金钩柳胡子是非常有名气的,江湖上对金钩柳各种传闻都有,有的说是黄麒英的师傅,有的说是侠盗魔头,等等,其实金钩柳原名何先青,出生陕西,是清末一有名的江湖大侠,是洪秀全的保镖阳大毛的师兄,这是鲜为人知的。</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一个生意人在一个客栈遇上了金钩柳,当时看到金钩柳其胸,其嘴长满胡子的,出于好奇特意请金钩柳吃了一碗面,心里想看看这个人怎么吃东西,呵呵!金钩柳当时就坐在客栈的里面坐了下来,把耳后面的一对金钩拉出来把胡子绺开分开挂上,然后兴致勃勃的把面条吃完了,吃完面条后对那个生意人说;朋友,谢谢你今天的面条,味道非常的好,如果你今后在 什么地方遇上了匪徒,你大声的叫三声金钩柳,保你平安。</p><p class="ql-block"> 当时这个生意人也没有在意,反正是出于好奇道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大概在一个月后,在湖北的一个小镇上当时天气已经很晚了正准备去住客栈休息,突然有几个蒙面人拦住了这个生意人,刀子已经驾到脖子上了,生意人惊慌失措知道遇上劫匪了,慌忙中记得有人说过如果遇上匪徒就大叫几声金钩柳,突然之间胆气十足大声喊金钩柳救命啊,三声金钩柳救命之后,其中一个匪徒慌忙把刀取下,行了一礼,说既然是金钩柳的朋友,失敬了,在下有眼不失泰山,望朋友多担待,冒犯之处一定要原谅,匆匆忙忙的离开了,就这样金钩柳胡子的故事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湘潭县李家是当地望族,少爷李笃庆、李二盘自幼痴迷武术,四处寻访名师而不得。偶遇金钩柳胡子时,见他虽布衣破衫,却自带凛然之气,细探之下才知是传说中的“ 南方怪侠 ” 。兄弟俩当即跪地拜师,磕得额头见血。金钩柳胡子见二人眼含赤诚,天资过人,便应允传艺。</p><p class="ql-block"> 岁月在拳师的骨节上刻下年轮,也让李家拳的招式愈发沉厚。时光流转到民国,李二盘嫡传弟子郭家桥张海池一脉,出了个张建农。这位后来被称呼“ 张老师 ” 的四代传人,不仅痴迷李家拳,更懂时局变迁。由于特殊年代的原因,让李家拳后两路拳谱遗失。他见传统套路难适新境,便结合实战与健身需求改良,并将拳谱、心法编为《祖拳新编》,亲手交到弟子手中。可谁也没料到,《祖拳新编》成了李家拳仅存的火种。</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接过这火种的,是张建农最得意的弟子——晏清辉。这位1962年出生的郭家桥女传人,8岁便跟着师父练拳,后由张老师引荐,师从石舜炎,期间习得李家拳、太极拳(陈氏、杨氏)、器械(刀、枪、棍、凳、剑、锏等)、气功(五禽戏、八段锦、导引术等)。18岁独立授拳时,已在省、市级武术比赛中崭露头角。随后几年,通过晏清辉等人的不懈努力,李家拳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郭家桥因此而获得全国“武术之乡”的殊荣。</p><p class="ql-block"> 得知李家拳遗失两路,晏清辉便暗下决心:“ 一定要把祖师的东西找回来。”此后数年,她踏遍湘潭城乡,逢老人便问 “ 是否识得李家拳”。功夫不负有心人,遍寻不获的完整拳谱,竟然藏在七旬家公张洪深老人的记忆里。老人的五个哥哥都是李二盘弟子,他自幼耳濡目染,一招一式全刻进了脑海里!在家公的帮助下,晏清辉终将李家拳一招招复原。</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晏清辉,已是国家一级拳师、郭家桥李家拳传承人。作为“全国先进文化站”的创建者,她常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田野,沉思着李家拳的发展方向。她披星戴月,几十年如一日,带着弟子们潜心习练。一招一式,言传身教:眼似铜铃身似燕,脚似撩钩手似箭,真莫真,假莫假,交手做虎打;攻守始于眼,思于心,起于手,发于腰,达于梢。晨光中翻飞的衣角,暮色里沉稳的马步,成了武术传承中最动人的风景。她一刻也不愿停下脚步,把李家拳融入校园体育课,让孩子练出精气神;带进单位健身课,让上班族卸下疲惫;甚至带领李家拳走向国际,让传统武术走出国门。那套 “ 大架高桩、刚柔并济 ” 的拳法,在她手中既保留着金钩柳胡子当年的侠气,又多了几分新时代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在金庸、古龙描写的武侠世界里,有许多武艺高超、德行高尚的侠客,他们或精忠报国、或扶危济困,敢于与邪恶势力对抗,留下一个个为人称颂的传奇故事。文学艺术皆源于生活,这种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武术精神,是中国人的一种操守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 从小说、影视作品走向现实世界,我们欣喜地发现,郭家桥人民尚武历史久远。据说,始自明末清初张发雷,清末武术奇花异彩,童孟子轻功飞檐走壁,周五散臂力过人,周乔八为京城武举人,胡白影是江湖飞客,张罗松武医兼备等。民国时期仍后继有人。莲花庵周七十公的雌雄弹百发百中,能放能收;郭家桥村张八教徒的一指功能穿石钻孔,力逾千斤;凫塘村张清和的铁牛功,全身能经受铁锤抡打。</p><p class="ql-block"> 郭家桥练武风尚流传至今。1983年出席湘潭县武术比赛的新长村退休教师石舜炎荣获拳术一等奖。1986年,郭家桥乡被湖南省体委授予“湖南省武术之乡”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 非遗传故事,非遗传人,最难能可贵的是需要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份执着,一种动能,传承它的美德,弘扬它的文化,推动它的前景,完善它的职能。</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当 “ 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牌匾挂到李家拳专业委员会工作室时,晏清辉携众弟子行了个标准的抱拳礼。年轻人的动作虽不及老拳师沉稳,却多了几分朝气 ——在李家拳第六代弟子中,有龙佳威开设武馆培养新秀,带着李家拳斩获国际武术大奖;有张博毅用短视频记录拳术,用新媒体扩大李家拳的影响;有冯红卫积极发展协会,引领全民健身。郭家桥的晨雾里,不再只有老拳师的 “ 喝 ” 声,还多了年轻人爽朗的笑声,百年拳术,正以新的姿态拥抱未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看郭家桥的田野,风吹稻浪时仿佛还能听见拳风呼啸,夕阳下的晒谷场,似乎仍有马步扎出的浅坑。李家拳的招式或许会随时代演变,但那份“ 德技双修 ” 的初心,那种“ 刚劲实用 ” 的风骨,早已像老樟树的根,深深扎进了这片土地。当月光洒在练拳人的身上,拳影晃动间,是百年传承的坚守,更是中华武术生生不息的脉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