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第八篇(1--10)

绿罗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1)</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泰伯:又叫太伯,周朝祖先古公豐父的长子。古公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传说古公预见到姬昌的圣德,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传给幼子季历。长子泰伯为便父亲愿望实现,便偕同仲雍出走他国,便季历和姬昌顺利即位,后来姬昌之子统一了天下。</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多次把社稷辞让出来,人民简直都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至德无形,让位于贤</p><p class="ql-block">泰伯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为了让才大德高的姬昌有机会治理国家,他多次让出自己应得的王位。这种只为天下苍生计,而不为个人功名富贵的让贤之举,堪称至德。孔子对这种美德非常推崇,在多个场合予以赞美。</p><p class="ql-block">禅让之礼古已有之,但在不同的时代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在尧舜之时,由于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君主并没有太多的权力和利益,禅让可能是要将更重的责任交出去。但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君主位高权重,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和财富,禅让的事情基本上就不存在了。综观中国历史,从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内部兄弟之争,到后来封建社会为争夺皇位时的父子相残,历朝历代充斥着灭绝人伦的惨剧。争夺权力失败者,不仅自己性命不保,全家乃至全族都会被灭。不去争权夺利,已经是罕见的高尚了,哪里还会有泰伯这样的让国之举?由此可见,孔子对泰伯的高度赞美,确实是有的放矢。</p><p class="ql-block">一个政权要想巩固,必须有政治的合法性、施政的正义性,以及当政集团深厚的道德基础,否则的话,这个政权就不会长久。泰伯让国所成就的周朝,周文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武王去世后,周公任劳任怨,一饭三吐哺,天下归心。天子之家的高风美仪,不仅感化了贵族阶层,而且赢得了天下民众的拥戴。因此,周朝的国运绵延800余年。</p><p class="ql-block">反观那些为争权夺利而父子猜忌、手足相残的王朝,能长久者十分罕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争夺世子之位明争暗斗,曹丕即位后对曹植十分猜忌,多方迫害。曹植不堪其辱,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沉痛诗句。这样一个缺少道德号召力的政权,只存在了四十多年便被司马氏取代。之后,宋、齐、梁、陈,皇室内部无不充斥着可怕的阴谋与血腥的杀戮,它们没有一个能存在一百年的。</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孔子对泰伯的赞美,不仅仅着眼于他个人,而是有更广阔的视野。这种美德,对整个社会风气起着引导作用,有利于形成良风美俗。特别是对于天子之家,其意义更是重大。有没有这种美德,意味着这个政权是否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和认同。观察这一点,我们甚至能判断一个王朝的国运如何。礼让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别人,同样也是为了一个政府乃至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孔子之所以说这种行为是一种至德,也正是因为如此。 这种美德,在现代社会意义尤为重大。在一个企业或组织内部,领导者如果能让位于贤,往往意味着一个组织具有创新、改革与发展的能力。一个领导者,如果思想跟不上时代,根本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要说为企业、为人民带来更大的利益,就连守成都有问题。而让位于贤能之人,则能保证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昌盛。</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2)</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③,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葸(xǐ):拘谨、畏惧的样子。</p><p class="ql-block">②绞:说话尖刻,出囗伤人。</p><p class="ql-block">③笃.厚待,真诚。</p><p class="ql-block">④偷:淡薄,不厚道。</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章是孔子说明礼的重要性,虽是好的德行,也要以礼来加以节制,才会没有流弊。凡事过犹不及,孔子重视适度合宜,讲究尺度,人情味和理性要完美结合。恭敬、谨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德行,但这些德目的实践要符合中庸的准则,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如若恭敬而不合乎礼,就会出现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则会懦弱不前;勇敢而不讲究礼就会做事过分,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直率而无礼,便如绞绳一样愈绞愈紧,责备人深切尖刻,令人不堪忍受。</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做到了礼,社会就会兴起仁德的风气,人与人之间便不会冷漠淡然了。</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3)</p><p class="ql-block">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①!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注释】 ①启:通“晵”,看。 ②“战战兢兢'三句:见《诗经·小雅·小旻》。 【翻译】</p><p class="ql-block">曾子生病,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层上。’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学生们!” 【解读】 危机意识 这则故事,讲的是曾子向弟子传达遗言和遗训。他教导给门人的,是他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对曾子的遗训,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解读。第一,做人应全身而终,完成大孝。第二,终生进德修身不容易,做人要时刻保持着危机感。</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人重视孝道,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死的时候,保持身体的完整,才算是尽孝。这一点,说起来不是难事,但是仔细想来绝非易事。人的一生多灾多难,即便是谨慎做事,也难免磕磕绊绊,一不小心就会伤及身体。这是第一难。其次,人生在世,严重依赖物质财富,为了维持生命,很有可能与人发生利益争夺。一旦与人争斗,身体受到伤害在所难免。第三,行为不慎则会触犯刑法,而古代刑罚肉刑很多,受刑就会毁伤身体。当然,受伤的情况远不止这些,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受伤。在漫长的一生中,想全身而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子临终之时,对自己能尽孝而终颇为宽慰,有如释重负之意。关于这一点,古今观念已有重大差异,不再多说。</p><p class="ql-block">第二点才是我们要讲的重点,那就是一辈子做好人更不容易。作为孔门高徒,曾子致力追求仁道,渴望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是,要真正做到心归仁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十分艰难的。人的思想心意,如露如电,念念不息,如大海中的浪头翻滚,谁能保证其没有罪恶的念头产生,就算是没有恶念,又怎能保证没有私心杂念?一旦产生恶念或杂念,人心就不再纯粹,就会有失慎独,背离仁道。</p><p class="ql-block">更为重要的是,人具有生物的本能,受欲望驱使。这些本能和欲望,驱使着人不自觉地去追求私利,去做利己的行为。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人很难控制自己行为。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按照道德的要求自觉行事,做到谨言慎行,真是难乎其难。故而,曾子才引用《诗经》中的话,反复告诫弟子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p><p class="ql-block">人们的心里时常保持着这种危机感是好事。有了这种危机和恐惧,人们才会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认真地处理自己所面对的每一件事。若是以此观之,曾子这种谨慎处世的态度,就不再是保全自身免于毁伤那么简单了,而是一种极为难得的高贵修养。</p><p class="ql-block">对于缺乏修养的小人而言,他们是说不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样的话的,因为这种人根本就不在意自己做多少坏事。曾子在《中庸》中说“小人而无忌惮也”,就是这个意思。唯有追求仁道、珍惜自己人格的人,才会千方百计地严格约束自己,怕自己生出坏念头,做出有损人格的坏事。</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可以翻出新意,说一切的成功都需要危机意识。对此,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那些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大多是仰仗着自己的谨慎,以及勇于付诸的行动才获得的。而那些过于粗心和自大狂妄的人,就算他们曾经接近成功或成功过,可最终还是要失败的。因为,成功只属于那些内心战战兢兢、行为上却是异常坚决果断的人</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4)</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②。笾豆之事③,则有司存④。”</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孟敬子:鲁国大夫仲孙捷。</p><p class="ql-block">②鄙倍:鄙陋,错误。倍,通“背”,背理,错误。</p><p class="ql-block">③笾(biān)豆.祭礼中便用的器皿,笾是竹制的,豆是木制的。笾豆之事,在此代表礼仪中的一切具体细节。</p><p class="ql-block">④有司:主管祭祀的官吏。</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鸟将要死时,鸣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时,说出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注重的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就可以避免别人的粗暴和怠慢;使自己面色端庄严正,这样就容易使人信服;讲究言辞和声气,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至于礼仪中的细节,自有主管部门的官吏在那里。”</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是曾子对孟敬子讲执政要修身的道理。曾子用鸟将死而鸣哀来比喻人将死而言善的道理,表明了自己的衷肠。他一方面表示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氏,作为君子应当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动容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是先见容貌,其次观颜色,再用言语交谈,故礼义之始就在于正容止。从仪容举止,推及一切事,都要有秩序,这样就能远离他人的怠慢不敬。其二,正颜色,对人的态度要庄重,这就能令人以信实相待。其三,出辞气,谈吐言辞要适当而且清楚,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5)</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②。”</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校(jiào):计较。</p><p class="ql-block">②吾友:有人说指颜渊。</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广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与前述“不耻下问”的思想是一致的。曾子完全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了谦逊的学习态度。能够“问于不能”“问于寡”是明智的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也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学习态度,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虚怀若谷的态度。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忍让的精神和宽阔的胸怀,这是值得学习的。这里曾子所说的“吾友”,当指孔门中德行、学问都很出众的颜回。</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6)</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③?君子人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六尺之孤: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六尺指十五岁以下。</p><p class="ql-block">②百里:指方圆百里的诸侯大国。</p><p class="ql-block">③与(yú):同“欤”,表疑问的语气词。</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将国家的命脉寄托于他,面对安危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这样的人是君子啊。”</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君子的操守</p><p class="ql-block">做人要有操守,尤其是身为执政者,在各方面都应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原则行事。在曾子看来,真正的君子是讲道德、有节操、有才能的人,他能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大政。即便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关节时,他们也不会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始终都坚守着自己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本章中,曾子讲的虽然是国家大事,但是其核心内容还是个人修身的问题。他觉得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政,都要做君子,而且还要做真君子。但是,要如何做才能成为真正的社稷之臣呢?对此,曾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是能勇于承担托孤之责并矢志不渝,二是临大节而不可夺。</p><p class="ql-block">曾子在本章中的最后一句,用了一个设问句作为结尾,意在强调能够做到这两点的人,肯定是个“君子”。而且,这个君子也不仅仅是指修养上达到了君子的境界,在能力上还要有着出色的本事,也即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若是能够辅弼君主,执掌国家大政,在大节关头绝不动动摇,不被外物所惑,这样的人就是一个讲原则的真君子。</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7)</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弘毅:弘大刚毅。</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使命,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本章中曾子所言,是在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要想准确理解这段名言的深刻含义,必须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解读。</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要知道,这句话的主语是谁。曾子明确说是士人,那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p><p class="ql-block">行仁的使命是这样的伟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名利的范畴,关乎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兴衰。在传统语境里,能决定国运的唯有上天。所以士人的这种追求,是一种体察和贴近天道的自觉,是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精神境界与使命意识。实现“仁道”的路途是那样的艰难遥远,“非毅无以致其远”,只有经过不息不止的努力和奋斗,才有可能完成。</p><p class="ql-block">曾子的这番话,表达了士人主动承担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那种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这样的话,孔子曾经说过,孟子也曾说过,但是他们都没有曾子表达得清晰明确。细品本章的内容,我们就会发现,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8)</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兴:兴起,开始。</p><p class="ql-block">②立:成立,建立。</p><p class="ql-block">③成:完成。</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从学习《诗》开始,把礼作为立身的根基,掌握音乐使所学得以完成。”</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一章孔子提出了从事文化教育的基本程序和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诗”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使人懂得人生的真义。“礼”能使人行为规范,树立人格,卓然自立于社会群体之间。“乐”则陶冶情操,使修身、治学得以完成。</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9)</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民可便由之,不可使知之。”</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可以使民众由着我们的道路去做,不必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这句话引起了千古争议。</p><p class="ql-block">有些人认为,孔子这句话是愚民政策,意思是:只能让百姓顺着统治者规定的道路走,不能让他们知道这是为什么。</p><p class="ql-block">有些人不相信孔子提倡愚民政策,认为这句话的应该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觉悟高,就由着他们去做,觉悟不高,就让他们知道自己错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经过考古研究,孔子说的这句话中,“知”通“折”,也就是“强迫”的意思。而“由”字也是一个通假字,通“迪”字。</p><p class="ql-block">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民可使迪之,不可使折之。”意思是:对于老百姓,统治者可以启迪、教化他们,但不能强迫他们,让他们折腰。</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孔子向表达的并非愚民思想,恰恰相反,孔子重视对民众的教育,认为统治者应该启迪、教化民众</p> <p class="ql-block">《论语》泰伯第八(8.10)</p><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子曰:“好勇疾贫①,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②。乱也。”</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疾.恨,憎恨。</p><p class="ql-block">②已甚:即太过分。已,太。</p><p class="ql-block">【翻译】</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喜欢勇敢逞强却厌恶贫困,是一种祸害。对不仁的人憎恶太过,也是一种祸害。”</p><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表达了孔子的分析社会的辩证思想。好勇而不安贫,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过于痛恨,使他们无所容身,也会惹出祸乱。所以,儒家倡导以礼来规范制约人的行为,认为适宜合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能把智勇仁义用在好的一面,祸乱也就兴不起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