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生的流金岁月

满山的猴子🐵我腚最红

<p class="ql-block">  旁听生的流金岁月 </p><p class="ql-block"> 十四五岁之前的寒暑假,我都是被母亲送回姥姥家的。舅家表弟比我小一岁,他的五舅跟我同岁,村里与我同龄伙伴大约十多个,那时的日子简单而快乐,倒颇有几分«社戏»里我的意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表弟他们放的是秋收的“暑”假,而我是货真价实的“暑”假,两个假期之间存在时间差,所以当我放飞时表弟他们还没放假,那会儿的做法勾起满满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表弟的小学设在邻村,两个村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学校距姥姥家直线距离不过几百米。学生课间在教室前空地上打打闹闹,我站在房顶上看的一清二楚,就连学校旁边田地里那一眼坏掉的“学大寨”时期的机井我也能看的见。机井粗壮结实的铁锈色机身上伸出一根碗口粗两三米长的铁管子,男孩子在上面爬高跳低吵吵闹闹,我看着内心里倒有一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滋味,彼时全村老少不是忙农事就是忙家事,惟有我一个闲娃儿和一个村里的哑巴无所事事。为了排遣,我就来了个“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的做法。每天半前晌和午后凉快了就自己抄近道穿过庄稼地或者沿着尽是家畜粪便的乡间小路去表弟的学校当一个“旁听生”,跟表弟他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放学回家。</p><p class="ql-block"> 姥姥村里这所小学校端的是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母亲跟我说过很多它的趣闻轶事。这所小学成立时间我没问过或者没记住,不过大抵也与“走西口”有关,要不是有这一波波从“口里”走上来讨生活的西口人,恐怕到现在脚下这片土地也还在牧马放羊呢,哪可能有现在的风吹麦浪沃野千里景象。到了解放前,这所学校已经是附近三里八村孩子们的求学所在了,当时执教老夫子的严厉至今流传,解放后一位在此下放劳动的“城里来的先生”讲的课通俗易懂受到欢迎。这位老师还在此首开了音乐课,他用自己的旧口琴为孩子们吹奏出动听的音乐,还普及了一些浅显易懂的乐理知识。如此种种的小学历经岁月洗礼,到我去当旁听生的时候,它已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破烂不堪的黄泥老破屋,搬到了村东头三间簇新教室了。站在高处远远望过去,绿油油庄稼环绕的白墙黛瓦小学校虽说是坐落在村旁一隅,但是在大片灰色土坯房陪衬下却是显得格外醒目。这也间接证明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乡的农村教室无一不是村里最好最显眼房舍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在我当旁听生的时候,小学的一位老师还是姥姥村里的一位长辈呢,按亲戚论我该叫舅舅,但那时我也随表弟他们一起称呼老师,当然该叫舅舅的场合咱也不会失了礼数。这位老师的老父亲应该是跟姥爷一样从“前山”来到“后山”讨生活的,我记得老爷子有一台小巧别致形似照相机的袖珍收音机特别招人稀罕。老爷子每天准时收听新闻广播、评书曲艺等节目,闲暇时与三五老友坐而论之,现在想来依然莞尔。“长辈老师”脾气和善,中等身材,额头宽阔,眼睛不大却蓄满笑意。那时候他好像是正值而立之年,每天步行往返于学校,与其他老师搭档给孩子们授课。当时农村孩子不兴去城里读书,入学年龄也参差不齐,所以一间教室就要坐两个年级的孩子共同上课,孩子们的课桌板凳虽有破损但都维修可用,窗玻璃破碎来不及更换的也蒙着塑料布。老师们在小黑板前教低年级上课时高年级在温故知新,在给高年级上课时低年级则在书写作业。课堂上虽偶有调皮捣蛋孩子搞点小动作,老师也仅是用眼神或者手势暗示要认真听讲,当然这些小捣蛋们也没有一个敢不听的,因为回了家他们也许就得称呼老师为“二老舅”一类的敬称了,要是再被家长知道他们在学校顽皮的事,那更是够他们喝一壶的。所以总体来说,一个教室一位老师两个年级几十个学生的课堂气氛和谐还互不影响。来此旁听的我本来就比表弟高一年级,自己暑假放的又比他们早,初始也仅是为了跟小伙伴们玩耍才来学校谋得一席,没想到课堂上老师讲的一部分课业与我而言竟有温习的意味,毕竟我考试早放假也早本学期的课程早已完成,再听他们讲就是复习提高了。虽然说老师不像管他们的学生一样管我,但依然给我配了一把凳子,安顿我坐在了教室最后一排。他们只所以这么安排,也是无奈于我早晨不起午后酣睡回回迟到的懒散。如今想来,我那会儿上下午不定时突兀地出现在教室里,还端坐于最后一排装模作样听课,偶有小朋友问我问题时自己抓耳挠腮的样子,恐怕也没给班里的孩子留下什么好印象。待到表弟五年级也随潮流去了县城读书,我就再没去过他们的课堂,后来这所小学校被合并到附近的中心校,老师们也随着调去了新学校,此地空留几间教室寂寥于天地。后来听说我这位“长辈老师”坚守三尺讲台最终实现了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的身份跃迁,我在心中也由衷地向他表示祝贺。“长辈老师”耕读传家,躬身育人,点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学生的前行之路,听说他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继承了他的衣钵,如今也成长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p><p class="ql-block"> 初中以后我再难像儿时那样在姥姥家无忧无虑度过寒暑假了,尤其是后来外出求学工作成家一系列“组合拳”下来,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即使是行色匆匆去上一趟,也难有时间去看看那所曾经当过旁听生的小学校是不是还矗立在风中,至于爬上房顶去看那更是异想天开了。想来小学校怕早已是淹没于时代大潮了,毕竟现在村里连人都没几个,更别说没了学生的老教室了。现如今,再提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已然不再是讲故事,更不是一段闲情逸致,而是一段美好回忆。那段过往,是在那个时代生活的经历,也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缩影,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经历悲欢离合,当我们渐渐老去的时候,不应只有悔意、抱怨和无奈。追忆往事,那些美好而有趣的经历,终将使回忆不再苍白,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种享受。正如歌中唱到的: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