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30日,衡东县组织副县级以上的离退休干部,到永州市作重阳节活动一日游。我们先后游览参观了柳子庙、蘋洲书院和李达故居三个景区。我们7点半从衡东出发,上午10点左右到达永州的零陵古城,首先参观柳子庙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零陵古城的柳子街,三位老先生在这里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位是衡东县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主任医师,她亲自作老干活动旅游团的随团医师。对我们老人这样重视,大家都很高兴!</p> <p class="ql-block"> 父女俩在这里合影。老先生笑容满面,有女如此,夫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 柳子街街道用厚重的大块青石铺就,泛着幽幽青光。街道两旁房屋古色古香,屋檐下悬挂着一排排红灯笼,尽显古城风貌。</p> <p class="ql-block"> 几位老人昂首阔步,神采飞扬,大有一种老当益壮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古街看上去更热闹更繁华了。</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柳子庙。柳子庙是为纪念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而修建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点。柳子庙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柳子街86号,地处潇水西岸、愚溪之滨,地理坐标北纬26°,东经111°,距永州市政府所在地冷水滩21千米,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至和三年(1056年)。 </p><p class="ql-block"> 柳子庙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进三开格局:前殿戏台:重檐歇山顶,饰彩凤、麒麟、鳌鱼等浮雕,檐柱悬何绍基题“山水绿”匾额。中殿与正殿:中殿陈列柳宗元生平事迹,正殿供汉白玉柳宗元坐像。后殿碑堂藏“三绝碑”(韩愈文、苏轼书、颂柳宗元事)及严嵩《寻愚溪谒柳子庙》诗碑。庙门楹联“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集韩愈《荔子碑》佳句,东西门楣分刻“清莹”“秀澈”。</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间,创作《永州八记》《江雪》等名篇,庙内设廉政教育基地与文学陈列室,弘扬其文学成就与利民精神。每年农历七月十三(诞辰)和十月初五(忌日)举行庙会,含零陵花鼓戏、渔鼓表演及地方美食。</p> <p class="ql-block"> 这位就是组织部主管老干工作的副部长。他与老干服务中心的同志们全程陪同我们游览参观,让老人们很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全体成员在柳子庙门前合影留念。记住这次愉快的旅行!记住柳子庙!</p> <p class="ql-block"> 然后,大家又分别在柳子庙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大家就进入柳子庙进行参观,按照前殿、中殿、后殿的次序依次参观。</p> <p class="ql-block"> 柳子庙前殿的古戏台为清代重建(公元1863年),采用重檐歇山顶结构,飞檐翘角装饰有彩凤、麒麟、鳌鱼等造型。戏台檐柱上端雕刻有麒麟、凤凰木雕,台顶设有瓷葫芦及泥塑鳌鱼等装饰元素。 戏台正中悬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书的“山水绿”题额,后侧梁枋正中则有“文在兹”匾额。台檐木雕工艺精湛,展现了传统木雕艺术的高超技艺。 </p><p class="ql-block"> 该戏台自北宋起便用于祭柳庙会的百戏表演,每年农历七月十三、十月初五会举办大型祭祀活动,地方戏班在此上演零陵花鼓、渔鼓等传统戏曲,吸引大量民众参与。 </p> <p class="ql-block"> 正殿牌匾“都是文章”由清代书法家沈定庵书写。 该匾额位于中殿内部,用于肯定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其内容源于民间对柳宗元“出口成章”才华的赞誉。沈定庵作为清代书法家,其题字展现了传统书法艺术与文学评价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汉白玉雕像位于柳子庙正殿中央,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坐像高1.8米,面容清癯,眼神坚定,手执毛笔,神态庄重肃穆,<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现文人的风骨与精神气质。</span>雕像背后刻有“利民”二字,<span style="font-size:18px;">彰显其民本思想,</span>两侧为《永州八记》漆雕图,展现其文学成就。 </p><p class="ql-block"> 该雕像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设计,于1992年完成制作,成为湖南省廉政教育基地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出生于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讨论。</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p><p class="ql-block"> 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享年四十七岁,葬于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少陵塬(凤栖原)。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沁水县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 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分别在柳宗元先生雕像前照相。</p> <p class="ql-block"> 柳子庙的中殿题有“八愚千古”匾额,该匾额位于中殿过厅的牵枋上,与另一块“都是文章”匾额共同展现了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八愚千古”出自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创作的《八愚诗》,他借“愚”字反讽当时社会风气,表达对政治现实的批判。该匾额既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暗含对其人生际遇的反思。另一块“都是文章”匾额则直接肯定其文学造诣,两匾相辅相成,凸显其文坛地位。 </p><p class="ql-block"> 中殿为三进建筑中的第二部分,中殿内设展室,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柳宗元在永州的十年经历,包括其文学创作、政治理想及社会观察。殿内陈列有柳宗元黄铜塑像,身着宽袖长袍,作书写状,面容清癯,眼神专注,生动还原其形象。 </p><p class="ql-block"> 中殿展室通过文献和文物还原了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环境,包括他如何借《永州八记》等作品抒发情感。这些展陈不仅展示其文学成就,也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现实困境的交织。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柳子庙中殿中又一尊柳宗元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雕像位于中殿第一展室后面屋角处,是柳子庙内的标志性文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也是对世界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之一。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来到永州,十年之间,著有400余篇散文、诗歌、书启、论著。永州十年是柳宗元一生踔厉风发的时期、励志升华的时期、更生再造的时期。柳宗元成就了永州,永州也成就了柳宗元。</p> <p class="ql-block"> 大家聚精会神地在柳子庙中殿展室中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前面两殿后,我们又到后殿碑堂参观,众多历史悠久碑刻,引起大家极大兴趣。大家一边听导游讲解,一边认真观赏和辨认碑刻上的文字,并不时相互询问,表现谦虚好学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柳子庙镇殿之宝“三绝碑”。是指由韩愈撰文、苏轼书写、颂扬柳宗元事迹的碑刻,因首句“荔子丹兮蕉黄”得名,又称“荔子碑”。该碑集文学、书法、事迹于一体,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p><p class="ql-block"> 碑刻始于唐长庆年间(822年),由韩愈为悼念友人柳宗元而撰文,苏轼于北宋时期(约1056年)书写。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首次刻于柳州罗池庙,明万历年间(1596年)摹刻至永州柳子庙,清同治年间(1868年)分刻四块青石嵌于庙墙。 现藏于永州市柳子庙内,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大量学者、游客参观。2009年增设廉政思想展厅,成为湖南省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三绝碑”碑文以《楚辞·九歌》为体裁,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荔子丹兮蕉黄,</p><p class="ql-block">杂肴蔬兮进侯堂。</p><p class="ql-block">侯之船兮两旗,</p><p class="ql-block">渡中流兮风泊之,</p><p class="ql-block">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p><p class="ql-block">侯乘白驹兮入庙,</p><p class="ql-block">慰我民兮不嚬以笑。</p><p class="ql-block">鹅之山兮柳之水,</p><p class="ql-block">桂树团团兮白石齿齿。</p><p class="ql-block">侯朝出游兮暮来归,</p><p class="ql-block">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p><p class="ql-block">北方之人兮谓侯是非,</p><p class="ql-block">千秋万岁兮侯无我违。</p><p class="ql-block">愿侯福我兮寿我,</p><p class="ql-block">驱厉鬼兮山之左。</p><p class="ql-block">下无苦湿兮高无干,</p><p class="ql-block">秔稌充羡兮蛇蛟结蟠。</p><p class="ql-block">我民报事兮无怠,</p><p class="ql-block">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p> <p class="ql-block"> 《寻愚溪谒柳子庙》是明代官员严嵩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途经永州时创作的七言律诗,刻碑存于柳子庙内。该诗以柳宗元谪居永州为背景,通过描绘愚溪与柳子庙的景物,表达对柳宗元文学成就与谪宦命运的感慨。诗碑现存于永州柳子庙中,其书法造诣高超,被文物界认定为稀世珍品。该诗亦关联严嵩供奉象牙朝笏于柳宗元塑像的轶事,具有独特的历史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寻愚溪谒柳子庙</p><p class="ql-block"> 明·严嵩</p><p class="ql-block"> 柳侯祠堂溪水上,</p><p class="ql-block"> 溪树荒烟非昔时。</p><p class="ql-block"> 世远居民无冉姓,</p><p class="ql-block"> 迹奇泉石空愚诗。</p><p class="ql-block"> 城春湘岸杂花木,</p><p class="ql-block"> 洲晚渔歌清竹枝。</p><p class="ql-block"> 才子古来多谪宦,</p><p class="ql-block"> 长沙犹痛贾生辞。</p> <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很多碑文石刻,就不一一列举了。说实话,由于时代久远,有的石碑字迹不清晰了,看不太清。加之本人古汉语水平有限,看不太懂。</p> <p class="ql-block"> 后殿碑堂中除碑文石刻以外,还有不少的石刻拓品,这些古老的石刻拓品,使碑堂更加充实和完整。</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石刻拓品,是清.何绍基《读(中兴颂)碑有作,用山谷韵》诗刻。</p> <p class="ql-block"> 元结撰、颜真卿书《大唐中兴颂有序》</p><p class="ql-block">作者:元结,颜真卿书</p><p class="ql-block">拓制年代:近拓</p><p class="ql-block">刻石时间:唐大历六年(771)</p><p class="ql-block">寸:310cm×320cm</p><p class="ql-block">刻立地点:祁阳·浯溪碑林</p><p class="ql-block">藏品说明:</p><p class="ql-block">《大唐中兴颂》,世称“摩崖碑”,唐上元二年(761),元结任荆南节度判官时撰,赞颂肃宗中兴、即位灵武、收复两京、上皇还京等事。十年后,大历六年(771),由颜真卿书写,在浯溪上石。左行直书,21行,满行20字,共332字,字径四寸五分,是颜书大字中最著名者。</p><p class="ql-block">元结(719-772),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翔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约大历七年(约772)入朝,后卒于长安。</p><p class="ql-block">颜真卿(709-784),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开元二十二年(734),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版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被版将李希烈缢杀,追赠司徒,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道劲,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p> <p class="ql-block"> 吴大澂《雨中游浯溪读(中兴颂)次山谷诗韵》</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大澂</p><p class="ql-block">刻石时间:清光绪十九年(1893)</p><p class="ql-block">拓制年代:近拓</p><p class="ql-block">刻立地点:祁阳·浯溪碑林</p><p class="ql-block"> R:151cm×83cm</p><p class="ql-block">藏品说明:</p><p class="ql-block">吴大澂(1835-1902),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工书画,精金石,着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愙斋集古録》《恒轩所见所藏吉金録》《愙斋文集》等。</p><p class="ql-block">除《雨中游浯溪读(中兴颂》次山谷诗韵》之外,吴大澂又有《浯溪铭有序》《峿台铭有序》,及朝阳岩《偕光缉甫太守熙同游朝阳岩和山谷老人诗韵》、澹岩《游澹山岩和山谷老人韵》等石刻。</p> <p class="ql-block"> 元结撰、瞿令问书《峿台铭有序》</p><p class="ql-block">作者:元结撰、瞿令问书</p><p class="ql-block">拓制年代: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刻石时间:唐大历二年(767)</p><p class="ql-block">刻立地点:祁阳·浯溪碑林</p><p class="ql-block">尺寸:195cm×107cm</p><p class="ql-block">藏品说明:</p><p class="ql-block">书体为悬针篆。</p><p class="ql-block">浯溪、峿台、唐庼,合称“三吾”。《浯溪铭》《峿台铭》《唐庼铭》,合称“浯溪三铭”。“浯”、“峿”、“唐”三字均为元结造字命义,字义均是“吾”。台本义为筑高台以观望,其上有屋称为榭,无屋称为台;峿台因山而建,故从山作“峿”。</p><p class="ql-block">瞿令问,唐代宗时为江华县令,有善政,后人重其名,入道州名宦祠以祀之。“左属回鲜”中“鲜”与‘巘’字通用,指小山,别于大山也。</p> <p class="ql-block">忘机处</p><p class="ql-block">作者:唐九龄,号仙农</p><p class="ql-block">刻石时间:清同治元年(1862)</p><p class="ql-block">拓制年代:近拓</p><p class="ql-block">刻立地点:零陵·拙岩</p><p class="ql-block">尺寸:76cm×145cm</p><p class="ql-block">释文:同治庚午</p><p class="ql-block">忘机处</p><p class="ql-block">仙农题</p><p class="ql-block">温飞卿《利州南渡》诗,有“五湖烟水独忘机”句,仙农意不在钓,暇以钓为寄,自题其处日“忘机”,近乎道矣!周崇傅跋。</p><p class="ql-block">“忘机处”三字,大字榜书,篆体。首尾款为行书。唐九龄书写,跋为楷书,周崇傅书写。</p> <p class="ql-block"> 这幅拓品是蒋之奇《奇兽岩铭》</p><p class="ql-block">作者:蒋之奇</p><p class="ql-block">刻石时间:</p><p class="ql-block">拓制年代:近拓</p><p class="ql-block">刻立地点:江华·奇兽岩</p><p class="ql-block">尺寸:70cm×136cm</p><p class="ql-block">藏品说明:</p><p class="ql-block">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一作颍叔,常州宜兴人。嘉佑二年(1057)进士。历官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殿中御史、杭州知府。宋神宗时,因上书弹劾欧阳修而成诬告,贬官为监道州酒税。有诗名,工书法,传世墨迹有《辱书帖》《北客帖》,著有《荆溪前后集》,以及《尚书集解》《孟子解》《逸史》等。</p><p class="ql-block">沈绅,字公仪,会稽人。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历任宣州知州、温州、庐州知州。治平四年(1067),以尚书屯田员外郎为荆湖南路转运判官。</p> <p class="ql-block">何麒《狮子岩铭》</p><p class="ql-block">作者:何麒 刻石时间:</p><p class="ql-block">拓制年代:近拓 刻立地点:江华·奇兽岩</p><p class="ql-block">尺寸:71cm×137cm</p><p class="ql-block">藏品说明:</p><p class="ql-block">奇兽岩,因状如狻猊,故名,俗称狮子岩,又名虚明洞。位于江华沱江镇南二公里,有历代石刻13副。</p><p class="ql-block">何麒,字子应,号金华先生,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南)人,北宋名相张商英(字天觉)外孙。何麒工诗,与王十朋、陈之茂、王秬柜、洪迈、张孝祥等结楚东诗社,诗文酬答,成《楚东酬唱集》。亦喜收藏名家字画书帖,有吴道子《白衣观音》、韩滉《白牛》等。1148年,何麒为李文会所弹击,上疏申诉,秦桧奏何麒所言不实,遂落职,主管台州崇道观,道州居住。</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柳子庙以后,我们继续沿柳子街游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柳子庙前的一条名叫愚溪的小河。愚溪原名冉溪,<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溪畔居住的冉氏家族得名“冉溪”。后</span>由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改名为愚溪,现为永州市的重要水域。 愚溪沿岸建有柳子庙、柳子街等与柳宗元相关的历史文化景观,其中柳子庙位于愚溪河北岸,与潇水相距约200米。 柳宗元<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此写下《永州八记》等作品,并倡导百姓筑堤治水,使溪水变清。为寄托心境,他将“冉溪”更名为“愚溪”,寓意“有才无用自谓愚”。治理后,溪水澄清如镜,两岸石色泛白,被称作“玉石港”,并衍生出“愚溪眺雪”的景观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 愚溪水清澈透明,溪水无波,平静如镜。三只小船似乎不是浮在水面而是飘在空中。此情此景你说美不美?</p> <p class="ql-block"> 九十高龄的老人,虽然拄着拐杖,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p> <p class="ql-block"> 三位资深美女依偎在小桥栏杆边照相,是不是很有风姿绰约的感觉?还真是心宽者不老,乐观者长健。健康长寿不是梦!</p> <p class="ql-block"> 这位女士笑容满面,目光凝聚,侧身远视,似乎在憧憬什么。</p> <p class="ql-block"> 五位老顽童在柳子街上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乘船前往蘋洲岛去参观蘋洲书院,</p> <p class="ql-block"> 刚下船上岛,就见一巨大的宣传告示窗,宣传永州八景之“蘋洲春涨”。</p><p class="ql-block"> 蘋洲位于潇水、湘水交汇处。水域开阔,四季澄碧,隔岸青山,旁生白鹭。蘋洲又称浮洲。黄佳色《浮洲记》云:“湘流于左,潇合于右,浮洲于中。洲上旧多古树,烟拖杨柳,雨亚芙蓉,春媚秋娟,尤为特胜。或跂石以望,江水远来,飘飘然有大际之想。迎帝子,吊湘君,白云落日,尚在其中否?”王元弼《名胜记》云:“浮洲即潇湘合潴处,有潇湘祠在焉。洲上竹木花卉无一不有,经春望之,洲容若云髻然。”明代徐霞客来访此地,称蘋洲在湘口之中,潇湘潆洄,恰如龙口之含珠。光绪十三年(1886),湘军名将王德榜、席宝田重建蘋洲书院,礼聘周崇傅为首任山长。永州八景之“蘋洲春涨”名胜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我们上岛后看到的第一道大门,姑且就叫它蘋洲书院的山门吧。蘋洲书院山门匾额题写“潇湘”二字,门联内容为“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门联出自南北朝诗人柳恽的《江南曲》。 原诗为“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借洞庭与潇湘的地理关联,表达离妇思念丈夫的意境。后被引用至蘋洲书院,既体现地域文化的交融,又暗含人文情怀的延续。 门联选用此句,既呼应书院所在地的地理特征又通过历史诗句传递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小姑娘在“潇湘”匾额下照相,神态超凡脱俗,似九天仙子起舞,如潇湘神女临凡。</p> <p class="ql-block"> 从山门进来,我们遇到了第二道门。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蘋江书院”四个金色大字闪闪发光,这里应该是书院的正门了。</p><p class="ql-block"> 蘋洲书院是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潇湘二水交汇处萍岛的书院,始建于1739年,由零陵人眭文焕父子创建,后经多次重建,现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作为清代湖湘四大书院之一,它承载了深厚的理学传统和潇湘文化底蕴,培养出李达等杰出人才,并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国学教育功能成为永州的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 蘋洲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零陵籍江苏桃源县令眭文焕父子出资创建。光绪十三年(1886年),湘军将领王德榜、席宝田主持重建,并聘请周崇傅为首任山长,强化了书院的教育功能。2011年完成第三次重建,恢复了历史风貌。1903年,书院改为永州府官立中学堂,近代转型为教育机构。</p> <p class="ql-block"> 蘋洲书院正门有副门联:“南风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从表相看,此联不是很工整。但它却大有来头且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显示,蘋洲书院门联“南风之熏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归清弦”出自《梦舜抚琴歌》,是舜帝以琴音教化万民的典故。该联融合儒家“自然教化”与道家“大道全备”理念,借古喻今,表达对理想治世的向往。 首句“南风之熏兮草芊芊”:以“南风薰薰”“草芊芊”描绘和煦春景,暗合舜帝《南风歌》中“解愠阜财”的仁政思想。下联“妙有之音兮归清弦”:通过“妙有之音”“清弦”喻指舜帝以琴音传播教化,体现“无为而治”的自然之道。 该诗句被清代蘋洲书院选用为门联,与岳麓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有异曲同工之妙,均通过自然意象传递文化精神。</p> <p class="ql-block"> 进得门来,只见古木森森,一派庄严肃穆的学府气势。</p> <p class="ql-block"> 苍翠古老的桂花树,使宽广的过道成了林荫大道,香风拂面,让人如醉如痴!</p> <p class="ql-block"> 仔细一看,这棵桂花树的树龄已是320岁,再看其他桂花树,树龄都是300多年。一个小小的江中岛,竟然有这么多古树,真是难以想象!</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位女士与桂花近距离亲近,突然联想到宋.李清照的一首词《鹧鸪天·桂花》:</p><p class="ql-block">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p><p class="ql-block">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清照这首词是不是很应景?</p> <p class="ql-block"> 这个通道造型奇特,进去照个相。</p> <p class="ql-block"> 这是蘋洲书院内的大成殿。大成殿一般是供奉孔圣人的地方。大家纷纷进殿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尊孔子的木雕像,面目慈祥而又庄重,看到千古圣人,让人产生顶礼膜拜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这尊孔子像,是用千年阴沉木雕塑而成,极其珍贵,世上也只有孔圣人有资格享有。</p><p class="ql-block"> 阴沉木的形成,是由于远古森林因地震洪水埋入河床,在缺氧高压环境中浸泡数千年。木质纤维逐渐分解,矿物质渗透替代有机质,最终形成‘木化石’。埋藏时间需超3000年才能形成优质阴沉木。</p> <p class="ql-block"> 瞧瞧,这几位看得多认真!</p> <p class="ql-block"> 好几位先生在孔圣人旁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大成殿以后,我们继续徒步往前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蘋洲岛最顶端,前面就是潇湘合流之处,左边是湘水上游,右方是潇水,两水在此合流后,声势浩大的湘江就奔腾北去,成为湖南四大水系之首。</p> <p class="ql-block"> 大家围在导游周围,听她讲解潇湘合流的情况和蘋洲岛优美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两江就在这里汇合了。</p> <p class="ql-block"> 两江合流处小广场上,有一座巨石,上面龙飞凤舞地刻有“潇湘”两个金色大字。寓示人们,这里是两江合流处,这里是湘江发源地,潇湘潇湘,无潇不成湘!</p> <p class="ql-block"> 如此寓意深远之地,大吉大利之处,大家纷纷在这里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沿着小岛的游步道,绕行一圈,欣赏这旖旎风光,感受这清新的空气。真是心旷神怡,疲惫尽消!</p> <p class="ql-block"> 告别了蘋洲书院,我们仍乘船返回零陵古城柳子老街,再乘车前往下一站,参观李达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李达同志故居。李达故居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达出生地及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场所。故居占地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为典型的湘南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p><p class="ql-block"> 故居由门楼、正屋、横屋及竹园组成,建筑格局完整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宅院风格,马头山墙与穿斗式梁架组合成悬山式结构,天井、走廊等设计体现了传统建筑智慧。正屋中堂现存寿匾及寿屏,记录了李达父亲生平事迹,由李达撰写并参与制作。 2013年李达故居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还设有李达生平陈列室,展出其手稿、革命照片及生平事迹。近年通过多次维修和陈列优化,成为兼具历史研究与文化传播的纪念场所。</p> <p class="ql-block"> 李达故居“蓄德延年”匾额由清代翰林院编修陈三立题写。该匾额悬挂于李达故居正堂门楣,是为祝贺李达父亲李辅仁八十大寿所赠。 陈三立作为清末民初的知名文人,其书法造诣在当时颇受推崇。该匾额采用鎏金工艺,内容取自传统吉祥用语,体现了对李家德行传承的赞誉。 </p> <p class="ql-block"> 这块牌匾“耆德介釐”,由民国教育家黄铭功为李达之父李辅仁七十岁寿辰所赠,书写于正堂北壁。“耆德介釐”是清代湘南地区常见的传统牌匾用语,常见于古建筑装饰,主要表达对德行与智慧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牌匾含义由两部分组成:“耆德”是指年高德劭、德行出众的长者,体现对长辈或贤达人物的尊称。“介釐”包含两层含义:“釐”:在古汉语中有多重释义,包括治理、福泽、数量单位(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等,此处引申为“治理有方、福运亨通”的象征。“介”:常与“釐”组合使用,强调“在德行与智慧上有所成就”</p> <p class="ql-block"> 正堂北壁挂李达父亲李辅仁先生的寿屏,此寿屏写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五月一日,落款为“右复州陆和九敬书”。此屏内容由李达父亲讲述,李达撰写,由陆和九以魏碑体书写。内容包含李辅仁的生平事迹经历、家族传承及道德修养等,展现了其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形象。寿屏原共有8块,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遗失两块。</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达和石曼华夫妇的住房。1940年,他俩结婚并在此居住,直至1947年。其间1944年至1945年为躲避战乱,离乡在外颠沛流离一年。</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达的书房,李达曾在此坚持读书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 书房还存有不少李达读过的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达同志生平事迹陈列。</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达的相片。文质彬彬,学者风度,革命家气度。</p> <p class="ql-block"> 李达(1890.10—1966.8),湖南永州人,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教育家、理论家。</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痛感于西方列强的霸道欺凌和反动政府的腐朽统治,李达青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愿。为了救亡图存,李达两次东渡日本求学。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他翻译、撰写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他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投身创建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代理书记,组织和筹备党的一大,在党的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成员、中央局宣传主任,为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活动做出特殊重要贡献。在国民党统治的险恶环境下,李达一直坚持为党工作,一直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进行了开拓性努力,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湖南和平解放作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李达担任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等职,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宣传普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探索做出重要贡献。毛泽东评价李达是理论界的鲁迅。习近平称李达是十月革命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名家大师。</p> <p class="ql-block"> 这一部分展示李达同志探求救国救民真理。</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展示李达同志发起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经历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展示李达同志献身新中国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故居门外这个塑像造型很有趣味,明明是个稚气未脱的孩童,却有着成年人的思维,有着革命者的觉悟。他举着一个本子,上面写道:“吾辈读书,非为个人功名,而为民族复兴寻路”。活脱脱的一个小革命家形象!</p> <p class="ql-block"> 大家纷纷与“小革命”合影。</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急急忙忙参观完李达同志故居,就立即上车返回衡东,晚饭后各回各家,平平安安结束了一天紧张而又愉快的永州一日游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