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拜五公祠

钢铁战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公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公祠,又名“海南第一楼”,位于海口市区与琼山府城接壤处,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即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p><p class="ql-block">  五公祠为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它由观稼堂、学圃堂、东斋组成,并和苏公祠、两伏波祠及其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轩、游仙洞先进连成一片,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连同园林、井泉、池塘约占地100亩。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公祠文物保护区占地面积70余亩,古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保存完整,建筑风格有着鲜明的海南地域风格,深受岭南建筑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建筑单体包括五公祠(海南第一楼)、学圃堂、 观稼堂、西斋、东斋、苏公祠、两伏波祠、洞酌亭,浮粟泉、粟泉亭、 洗心轩、琼园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公祠融古建筑、古遗址、园林为一体,素有"琼台胜境"、 "瀛海人文"和"海南第一人文景观"的美誉,它记载了海南近千年的历史沧桑,是海南文化遗产最集中、文化涵最丰富、历史底蕴最厚重的名胜古迹,是全面了解海南历史、政治、文化、民俗变迁和发展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五公祠是一幢以上等木料精心构筑的红楼,楼高十几米,分上下二层,四角攒尖式的层顶,素瓦红椽,与四周烂漫的绿叶繁枝相辉映,显得格外的庄严肃穆。二楼正面,"海南第一楼"横额赫然入目;楼下大厅楹柱上有二副脍炙人口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唐嗟未造,宋恨偏安,天地几人才置诸海外,道契前贤,教兴后学,乾坤有正气在此楼中。"</p><p class="ql-block">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p><p class="ql-block">  读罢,抚古悠思,五公英烈之气荡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五公祠右边有学圃堂和五公精舍。学圃堂是浙江名士郭晚香讲学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学子研习经晚诗文之地。两厢房均为素瓦既木建筑,典型明清风格。庭园内花木繁茂,四季凝荫,景色绚丽,环境幽静。郭晚香来海南时带书800多卷,置五公祠楼供五公精舍为五公祠图书馆,藏郭晚香遗书。后来,历经洗劫,图书所剩无几。而后,学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缮一新,陈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钟、黎族古代铜鼓、宣德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公祠东侧是苏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这里有苏轼留下的双泉、洞酌亭的遗迹。这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叮咚。苏公祠的左侧是面积近10亩的琼园,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浮粟泉旁一堵粉墙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浮粟泉"三个字,碑前清凉的泉水注满了上下两口方井,相传是苏东坡在此发现的。泉水纯净,清澈透亮,味道甘爽。盛下泉水,十几年不见水垢,用它泡茶,香醇无比,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现在井中泉水仍清澈见底,但已不见泉水喷涌。</p><p class="ql-block">  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轩,据说,这二者是因苏东坡的一首诗而分别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叶汝兰兴建的。</p><p class="ql-block">  五公祠游览区内常年展出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宋徽宗赵佶手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最为有名,其瘦金体书法刚劲清秀,对研究书法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著名清官海瑞的古唐诗书法,也很受人喜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两伏波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是海南较早的古迹之一。海南最早建伏波庙是在宋朝,据《正德琼台志》记载:"伏波庙在郡城北六里龙岐村"。明万历四十五年海南道兵巡兼提学副使戴嬉又在府城西边的教场演武亭建"汉两伏波祠",不久该祠被毁,至清朝先后有重修,据《琼州府志》《康熙寺》记载巡察五年,巡道马逢阜复建,三十七年陈国龙重修,雍正八年,郡城文武捐修"。清光绪十五年朱采主持修建五公祠时,把"汉两伏波祠"迁建在五公祠内,并改名为"两伏波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思贤"牌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牌坊呈一门三洞牌楼式,飞檐挑角,檐下立一周白色方石, 酷似外伸的斗拱。额坊上朝西北方向的一面镶嵌一块横长方形的石匾,匾正中横刻隶书"以景以娱"四字,看上去是让人作为重:欣赏的,而在它的前面对应处也有一块石匾(疑为一块石条的正背两面),上书"思贤"二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后记</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二零二五年十一月二日上午,我们拜竭五公祠,乃海南第一楼,素有海南人民纪念被朝廷鞭笞高官恩公之称。为此,慕名乘车而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大雄伟壮观的牌坊边,有一售票处。七十岁以上免票,六十岁以上优惠票18元。老婆说:“你进吧。我不用看了?”我说:“既来之,则安之。考察参观学习一下失落古代名相,也是一次学习。”确实,唐宋五位名相相继遭贬。为海南的经济、技术发展带来了机遇,海南人“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建设纪念馆以謝恩公。足以说明海口人民的厚重情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可谓:五公英烈气,千古海南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