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笑🇨🇳的美篇

东方笑🇨🇳

<p class="ql-block">摆一哈自贡的文化家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起自贡,好多人第一反应是“哇,灯会好炫”“冷吃兔好香”,但要是只晓得这些,那可真是把自贡的“文化家底”看浅了。这座泡在盐卤里长大的城市,不光有千年盐都的硬核历史,更藏着一群能写、能唱、能评的文化人。从写青春故事的饶雪漫,到唱遍大江南北的谭维维,再到为家乡文化发声的评论家,他们把盐井里的故事、沱江边的烟火,揉进文字里、唱进旋律中,硬是让自贡的文化味儿飘出了川南,飘到了全国人的耳朵边、心坎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说说作家们吧,自贡的作家就像盐井里的卤水,看着朴实,熬出来全是精华。除了大家熟悉的李开杰,还有一位写青春故事的“顶流”,那就是自贡师专出来的饶雪漫,多少人学生时代的“眼泪”,都是她给的!你肯定记得《左耳》里敢爱敢恨的李珥,《沙漏》里敏感倔强的莫醒醒,那些关于暗恋、成长、遗憾的故事,像极了青春期里的自己,读着读着就跟着主角红了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别看饶雪漫写的是“青春疼痛文学”,细品就能发现,她笔下的角色都带着自贡人的韧劲。就像盐工们熬盐,再难也不放弃。她采访里总说,家乡的盐卤味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实在、不绕弯”的性子,也融进了她的文字里。后来她当编剧、做“文字女巫”品牌,把青春故事搬上银幕,依旧保持着这份直白和真诚,让更多年轻人透过她的作品,看到了成长里最真实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更接地气的作家,李开杰,他可是地地道道的自贡“土著”,写的全是自贡的烟火气。你读他的《盐都》,就像跟着他走在自流井的老街上,耳边是盐工号子,鼻尖是盐卤的咸味儿,连街边茶馆里摆龙门阵的大爷、卖冷吃兔的嬢嬢,都活灵活现地跳在纸上。他不写大道理,就写盐都人的日子:盐井边的汗水、沱江边的爱情、老巷子里的家长里短,读着读着就觉得“哦,原来自贡人是这么过日子的”,比旅游攻略还真实,比纪录片还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然,不能不提郭敬明,别管网上对他的争议有多少,单说他笔下的故事,多少人捧着《小时代》熬夜看,跟着林萧、顾里哭哭笑笑。后来他转型当导演,把上海的繁华拍得流光溢彩,但细品他的文字,总能找到一丝自贡人特有的细腻和执着。毕竟是从盐都走出去的娃,骨子里带着那种“熬盐”般的坚持,不管写青春伤痛还是都市浮华,都能抓住年轻人心里最软的那块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作家,自贡的歌手也相当“能打”,最出名的当属谭维维。这位从自贡走出去的姑娘,嗓子里像装了盐井的爆发力,一开口就能把人震住。你听她唱《华阴老腔一声喊》,那种嘶吼里带着的力量,不就是自贡盐工们“天车高耸入云端,盐卤顺着竹筒流”的劲儿吗?后来她唱《如果有来生》,温柔起来又像沱江的水,缠缠绵绵的,让人想起自贡春天里飘着的细雨。她不管唱什么风格,都没丢了自贡人的“魂”,每次在舞台上提到家乡,都会骄傲地说“我是四川自贡人”,把盐都的名字唱给全国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位歌手可能年轻点的朋友不太熟,但在川渝地区可是“老熟人”——陈琳。她当年唱《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的时候,火得大街小巷都在放,那独特的嗓音里带着点淡淡的忧伤,像自贡冬天里的雾,朦胧又勾人。虽然她后来定居北京,但采访里总说“自贡的冷吃兔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一口家乡话一出来,就知道她心里始终装着老家。她的歌陪着好多人走过了青春,也让更多人因为她的声音,开始好奇“自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完了写的、唱的,自贡还有一群“会评的”,也就是文化评论家,他们就像自贡菜里的花椒,看似不起眼,却能让整道菜的味道“提”起来。比如何开四,这位资深的文化评论家,可是自贡文化的“代言人”之一。他写的《自贡赋》,把自贡从战国时期的“盐泉”到现代的“灯城”,几千年的历史浓缩在几百字里,读起来气势磅礴,让人一下子就懂了“盐都”的分量。他还经常在各种文化论坛上“为自贡发声”,说自贡的文化不只是“老古董”,更是能跟现代接轨的宝贝,比如把盐文化融入文创产品,把灯会做成沉浸式体验,这些想法都让自贡的文化越来越“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些张彩灯这样年轻的评论家,不像老一辈那么“严肃”,他们喜欢在网上写文章、拍视频,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聊自贡文化。比如有人专门分析“饶雪漫笔下的青春和自贡人的性格关联”,有人拆解“谭维维歌词里的自贡元素”,甚至有人把自贡的冷吃兔、火边子牛肉写成“文化符号”,说这些美食不只是好吃,更是自贡人生活态度的体现,讲究、实在、有滋味。这些年轻评论家的出现,让自贡文化不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历史”,而是变成了能跟年轻人互动、能融入日常生活的“身边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自贡的文化底蕴,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藏在作家的笔尖、歌手的嗓子、评论家的观点里,更藏在每个自贡人的生活里。比如你走在自贡的老街上,可能会遇到一个摆摊写对联的老人,他的字里带着盐井的苍劲;可能会听到茶馆里有人哼着川剧,调子跟谭维维的歌里有几分相似;可能会看到年轻人拿着印有“盐都”字样的文创笔记本,本子里写着自己的故事,就像饶雪漫笔下那些闪闪发光的青春片段。这些都是自贡文化的一部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根”,也是年轻人正在续写的“新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在的自贡,不光灯会一年比一年火,文化创意也做得越来越有意思。比如有人把盐井的天车做成了手办,把沱江的风景画在了帆布袋上;有人用自贡方言写rap,把盐工号子编成了流行歌;还有人开了“盐文化主题书店”,里面摆满了饶雪漫、李开杰等自贡作家的书,墙上挂着陈琳、谭维维的海报,连喝的咖啡都叫“盐卤拿铁”。这些创意不是“瞎折腾”,而是把自贡的文化“拆开了、揉碎了、再重新拼起来”,让更多人知道:自贡不只有好吃的、好看的,还有能让人记住的、能让人感动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底,自贡的文化底蕴,就像盐井里的卤水,越熬越浓,越品越有味道。作家们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歌手们用声音把它传播出去,评论家们用观点把它解读清楚,而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自贡人还是外来的游客,都是这文化的“传承者”。你读一本饶雪漫的青春小说,是在感受自贡文化里的细腻;你听一首谭维维的歌,是在触摸自贡文化里的力量;你买一件自贡的文创产品,就是在支持自贡的文化创意。这样的自贡,哪里只是“一座城市”,它更像一个有故事、有温度、有灵魂的“老朋友”,等着跟你慢慢聊、慢慢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下次再有人问你“自贡有啥子文化”,你就可以跟他摆:“自贡有写青春故事的饶雪漫,有唱家乡的谭维维,有说文化的何开四,还有吃不完的美食、看不够的灯会,更有讲不完的故事。要是你想懂自贡,先读一本自贡作家的书,再听一首自贡歌手的歌,最后来自贡走一走,保证你会爱上这里的文化,爱上这座城。”</p><p class="ql-block"> 还有很多没提到的,见谅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