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琼海的风,总带着一股特殊的温润。它掠过万泉河的碧波,穿过骑楼老街的廊柱,裹挟着椰香与南洋的咸湿气息,在这片侨乡大地上吹拂了数百年。这风里,藏着一代代琼海人的闯荡故事,载着跨越重洋的家国情怀,更见证着侨乡从贫瘠到繁盛的蝶变,成为琼海最深刻的文化印记。</p><p class="ql-block">        宋元年间的琼海境地,海岸线蜿蜒曲折,渔民们驾着简陋的渔船,在南海的风浪中讨生活。彼时的南洋,于他们而言,只是捕鱼途中的临时停靠地。那些渔船就像被风放逐的叶子,顺着洋流漂向马来群岛、暹罗湾,渔民们在异乡短暂逗留,补给淡水粮食,交易海货,而后便驾船返航,带回的不过是几句异域方言、几件新奇小物。但这偶然的涉足,却为后来的大规模迁徙埋下了伏笔,南洋的轮廓,第一次在琼海人的心中有了模糊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后,船舶业的发展打破了山海阻隔。木质帆船的航速加快,续航能力增强,曾经凶险难测的南洋航线,逐渐成为可通行的谋生之路。琼海多山少田,人多地少的困境让许多家庭难以维系生计,“下南洋”成了无奈却充满希望的选择。男人们告别妻儿老小,背着简单的行囊,登上驶向南洋的船只,船头劈开的不仅是海浪,更是命运的枷锁。他们中,有人在橡胶园里挥汗如雨,有人在码头扛运货物,有人摆摊叫卖,有人学做手艺,在异国他乡的泥泞里,硬生生闯出一条生路。清末民国时期,时局动荡,战火频仍,更多琼海人背井离乡,加入下南洋的洪流,一时间,码头送别成了琼海最常见的场景,汽笛声里,是撕心裂肺的牵挂,是“活着回来”的嘱托。</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出洋的浪潮并未停歇。只是与早年的迫于生计不同,此时的琼海人,多是通过婚姻联姻或亲人携带的方式远赴南洋。几百年间,迁徙的脚步从未停歇,琼海华侨的人数与日俱增。在博鳌、中原、潭门等乡镇的村庄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海外亲属,“侨眷”的身份,成了许多琼海人共同的标签。琼海也因此成为海南继海口、文昌之后华侨最多的县市,侨乡的底色愈发浓重。</p><p class="ql-block">        侨胞们在南洋站稳脚跟后,最牵挂的仍是故土亲人。一封封家书,穿越重洋,带着南洋的湿热气息,抵达琼海的乡村小镇,字里行间是对父母安康的惦念,对妻儿成长的期盼。除了家书,汇往家乡的侨汇更是源源不断。那些带着汗水温度的银元、钞票,成了支撑侨眷家庭生活的重要来源,让留守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让失学的孩子重返课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侨胞们还会寄回布料、药品、电器等紧俏商品,这些“南洋货”不仅改善了家人的生活,也让邻里乡亲感受到了异域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对故土的眷恋,让侨胞们一次次跨越山海归来。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在农村,华侨们出资兴建祖屋,那些融合了南洋风格与琼海本土特色的民居,成为乡间最亮眼的风景。高高的骑楼、弧形的拱廊、精美的浮雕、彩色的玻璃,既抵御了台风暴雨,又透着南洋的风情,屋内则保留着琼海人熟悉的堂屋、天井,中西合璧间,是侨胞们“根在琼海”的执念。在县城,华侨们购置土地,兴办实业,开设商铺、工厂、旅店,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他们还支持侨眷承包坡园,种植橡胶、胡椒、咖啡等经济作物,让曾经荒芜的山坡变成了“摇钱树”,改变了琼海传统的农业结构。</p><p class="ql-block">        教育与公益,是华侨们倾注心血最多的领域。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侨胞们,纷纷捐资助学,兴建学校、修缮校舍、添置教具、设立奖学金。琼海的许多中小学,都留下了华侨捐赠的印记,从教学楼的命名到图书馆的书籍,从师资的培养到贫困学生的资助,华侨们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除了教育,他们还捐资修建公路、桥梁、医院、养老院等公共设施,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条件。中原镇的华侨医院、博鳌的侨心学校、乡间的侨建公路,每一处都凝结着侨胞们的桑梓之情,让琼海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的交融。华侨们带回的南洋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到琼海的方方面面,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建筑上,骑楼老街是最鲜明的代表,琼海市区的新民街、中原镇的南洋风情街,一排排骑楼错落有致,廊柱相连,既可遮阳避雨,又便于经商,成为琼海独有的城市景观。餐饮上,咖喱、沙爹、椰浆饭等南洋美食传入琼海,与本地的海鲜、热带水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味觉体验。在中原镇的餐馆里,一份咖喱炒蟹,既有南洋的辛辣浓郁,又有琼海海鲜的鲜甜,一口下去,是跨越重洋的味觉碰撞。着装方面,早年侨眷们穿的纱笼、旗袍,融合了南洋的宽松舒适与中式的典雅婉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在科技与观念上,华侨们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改变了琼海人固步自封的心态,让开放、包容的观念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琼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只能靠出洋谋生的贫瘠之地。万泉河畔,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声名远扬,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乡村里,红色娘子军的故事代代相传,红色文化与侨乡文化交相辉映;田野上,橡胶、胡椒、槟榔等经济作物郁郁葱葱,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城镇中,南洋风格的建筑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谐共存,老街焕新颜,新区展活力。侨胞们的贡献,早已融入琼海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p><p class="ql-block">        站在中原镇的南洋风情街上,抚摸着骑楼斑驳的墙壁,那些精美的浮雕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街角的咖啡馆里,老人喝着南洋风味的咖啡,用夹杂着海南话与南洋方言的语调聊天,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而不远处的高速公路上,车流不息,通往博鳌机场的道路宽敞平坦,连接着琼海与世界。这便是今日的侨乡,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时代的活力;既保留着本土的根脉,又吸纳着外来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琼海的南洋风,吹了几百年,从未停歇。它是闯荡与坚守的风,是离别与归来的风,是奉献与成长的风。一代代琼海华侨,用汗水浇灌了异国的土地,用深情反哺了故土的家园。他们的故事,是一部跨越山海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血脉相连的乡愁史。而侨乡的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是精神层面的升华。开放、包容、坚韧、感恩,这些从南洋风中汲取的品质,早已成为琼海人的精神内核,指引着这座城市不断向前。</p><p class="ql-block">        如今,南洋的风依然吹拂着琼海,只是它不再承载着被迫离乡的苦涩,而是传递着开放合作的喜悦。琼海人没有忘记先辈的闯荡与奉献,更在新时代续写着侨乡的传奇。那些华侨兴建的建筑,成为了文旅融合的纽带;那些传承下来的文化,成为了城市独特的魅力;那些华侨带回的观念,成为了发展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        琼海的南洋风,是历史的风,也是未来的风。它见证了过去的艰辛与荣光,也必将陪伴着侨乡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这份跨越重洋的家国情怀,这份中西合璧的文化底蕴,也将永远镌刻在琼海的土地上,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