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苏 故 里 唐代宰相苏味道

邢东魁

<p class="ql-block">  苏邱村是石家庄市栾城区冶河镇行政村,苏邱村原名为苏丘,意为苏家冢。因唐代宰相苏味道墓得名,清雍正初年为避孔丘名讳改称苏邱,苏味道于唐神龙元年卒于四川眉山,后归葬故里栾城。</p> <p class="ql-block">  苏味道为宋代“三苏”先祖,其家族后裔苏洵、苏轼、苏辙自称“赵郡苏氏”,苏辙文集《栾城集》即源于祖籍地,村内崔姓家族保留年节祭祖、悬挂“祖宗案”等传统。该村以苏味道墓、清明桥及宗族文化为载体,反映了唐代以来的人文脉络与地方历史延续。</p> <p class="ql-block">  苏邱村置自唐代,《栾城县志》记载:“唐苏鸾台味道墓在城西北十八里苏邱村。”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苏邱村的发展以及居民住宅的扩建,苏味道墓已被村子包围。</p> <p class="ql-block">  苏味道墓封土高约4米,直径约10米,四角有四座井亭,墓台周围有翠柏和白玉栏杆环绕。墓前立有3通石碑,正中的石碑上书“大唐苏味道之墓”,左右两块碑上书“三苏发祥”、“眉山发迹”字样,还有一块《苏味道墓修复碑记》卧碑。</p> <p class="ql-block">  苏味道为宋代“三苏”先祖,其家族后裔苏洵、苏轼、苏辙自称“赵郡苏氏”,苏辙文集《栾城集》即源于祖籍地。</p> <p class="ql-block">  苏味道(648年—705年)是唐代官员、诗人,宋朝“三苏”的先祖,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官至宰相,以“模棱宰相”闻名于世。‌ 他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进士及第后三度为相,对唐代律诗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现存诗作15首,名篇《正月十五夜》广为传诵。</p> <p class="ql-block">  苏味道20岁中进士,初任咸阳县尉,后随裴行俭征突厥任管书记,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694年首次拜相,698年、702年两度复相,熟谙台阁政务。705年因依附张易之被贬眉州刺史,卒于任上,享年58岁。其政治风格以“模棱两可”著称,主张避免决断以规避风险,故得“苏模棱”或“模棱宰相”之名。‌‌</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章四友”之一,苏味道诗风清正挺秀,现存诗15首,多应制奉和之作,以五言律诗见长。名篇《正月十五夜》以“火树银花合”描绘元宵盛景,成语“火树银花”即源于此;《咏虹》《单于川对雨二首》等作品亦展现其细腻笔触与边塞情怀。其诗作对唐代律诗定型有承启作用,但成就略逊于“沈宋”。‌‌</p> <p class="ql-block">  苏味道是苏轼、苏辙、苏洵的先祖,其子苏份迁居眉山,始有眉山苏氏。后世对其评价两极:肯定其文学贡献,尤以宋人苏轼自称“苏模棱之后”为荣;批评其政风圆滑,缺乏建树。‌‌</p> <p class="ql-block">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苏味道身为一国宰相,深知朝廷局势复杂,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政治风向瞬息万变。苏味道虽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但为人处世极为谨慎,生怕一不小心就站错队、说错话,丢了官职甚至性命。每当有大臣向他请教政事,询问应对之策时,他从不明确表态,只是用手摸着自己座椅的棱角,含糊其辞地说:做事不要决断得太清楚明白,否则一旦出错就会留下把柄,只要模棱以持两端就行了。正因如此,他被人称为“苏模棱”。这种处世态度虽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他的官位,但也让他毫无建树,沦为庸官。</p> <p class="ql-block">  清明桥,为明代重修的三孔石拱桥,桥栏雕刻龙、狮等浮雕,离苏邱村不到一公里,因此桥是苏味道后人清明祭祖的必经之路,而得名“清明桥”。清明桥坐落于洨河故道上,为洨河上建造年代比较久远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石拱桥,全长44.2米,宽5.08米,桥栏雕刻古拙俊美,年代久远,栏板已损,后经修复已恢复原貌,远远望去宏伟美观。</p> <p class="ql-block">  “模棱两可”这一成语也由此而来,用来形容对事情不明确表态,既不肯定,也不否定。三苏发祥,眉州发迹。苏味道是苏轼的十一世祖。苏味道的儿子苏份选择在眉州定居,成为眉山苏氏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  经过九代的传承,苏份的后代中出现了苏杲,苏杲的儿子苏序是苏轼的祖父,以重视教育著称,培养出了苏涣和苏洵。 苏洵是苏轼的父亲,与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苏味道不仅是苏轼的直系先祖,其文学成就也为苏轼的家族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