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抹青绿,千年信仰</b></p><p class="ql-block">——读李宝堂先生《无青绿不敦煌》有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水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宝堂先生近作《无青绿不敦煌》一文,以细腻的笔触揭开了敦煌壁画中“青绿”色彩的文化密码。当我们凝视莫高窟斑驳的壁面,那流淌千年的青绿色,早已超越了颜料本身的物理属性,成为一部凝固的史诗——它是画工的匠心、传统的延续,更是大漠中对生命与希望的深情呐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青绿是传统文脉的色彩基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提及“画,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一语道破青绿在中国画史中的本源地位。从山水画“青绿为源”的滥觞,到敦煌壁画中《五台山图》的层峦叠嶂、飞天飘带的灵动飞扬,青绿色始终是东方美学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北魏254窟《萨埵太子本生图》的古朴庄重,还是盛唐172窟反弹琵琶的华彩炫目,青绿不仅是技法的呈现,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它让我们看见,千年前的画工如何以矿物为墨、以岩壁为纸,将中原的绘画传统与西域的艺术风情熔铸于一壁,让青绿成为跨越时空的审美共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青绿是大漠戈壁的生命图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凉,反衬出莫高窟内“绿水青山”的珍贵。先生指出,青绿色在敦煌的盛行,深层源于戈壁环境中人们对生命的渴望——绿色是水源的象征,是绿洲的信号,是荒芜中唯一的生机。当画工们在三危山采集孔雀石,将其研磨成石绿颜料时,他们笔下的青绿早已不是简单的色彩,而是精神世界的寄托:佛国的庄严、飞天的飘逸、经变图的绚烂,本质上都是对“生之美好”的艺术化投射。窟外黄沙漫漫,窟内青绿盎然,这种强烈的视觉对比,恰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中对理想家园的浪漫建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青绿是千年不褪的文明对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矿物质颜料的“不易褪色”,让敦煌青绿得以穿越千年,与今人对话。先生考证,敦煌颜料或取自本地矿石,或经丝绸之路贸易而来,这本身就是一部微观的文明交流史——青绿的背后,是画工的智慧、商人的足迹、技术的传播,更是不同文明对“永恒”的共同追求。当我们在数字化时代凝视高清复原的壁画时,青绿依旧鲜亮如初,它提醒我们:文明的延续,不仅需要物质载体的守护,更需要对精神内核的敬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掩卷沉思,李宝堂先生笔下的“青绿”,早已超越了艺术范畴。它是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自然与人文的共鸣,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命哲学——在最苍凉的土地上,孕育最炽热的希望;用最沉静的色彩,书写最奔放的信仰。这,或许就是“无青绿不敦煌”的深层意蕴:青绿不止于敦煌,它是流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精神原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录原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李宝堂:《无青绿不敦煌》</b></p><p class="ql-block">到过敦煌莫高窟的人,大多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青绿色是敦煌壁画中最多也是最漂亮的色彩。甚至有人说,青绿是敦煌壁画的标志色。</p><p class="ql-block">据考,莫高窟四百九十二个存在壁画和塑像的洞窟里,多数都有青绿。在一千多年的营建历程中,每一个朝代的洞窟也大都有青绿,尤以唐代最盛。著名的254窟(北魏)《萨埵太子本生图》和257窟(北魏)《九色鹿王本生图》,山峦、树林、流水、建筑及人物飘带,都是美丽的青绿色彩;217窟(盛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图》,则是典型的李思训式青绿山水;172窟和45窟(盛唐)《观无量寿经变图》中的反弹琵琶,在绝美的动态间,用青绿色彩画出飘逸的舞带,使整个画面有了华彩炫目、飞扬灵动的效果。众多洞窟里动态优美、形象生动的飞天,其流畅飘逸的彩带和图案,也大都以青绿描绘。《五台山图》(五代)这幅莫高窟现存最大的壁画,在展现精美建筑的同时,亦用青绿色彩描绘了五台山的山山水水和民间风情。至于众多洞窟中数不清的千佛图,更是青绿频出。</p><p class="ql-block">莫高窟不仅壁画多青绿,窟顶藻井、彩塑背屏和廊柱上的大量图案纹样,亦是绿意盎然。在浩若烟海的莫高窟艺术中,青绿之例不胜枚举,真可谓无青绿不敦煌。</p><p class="ql-block">青绿色彩为什么在敦煌壁画中备受青睐?原因很多。</p><p class="ql-block">其一,与中国画的传统有关。“先有设色,后有水墨”,中国画从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色彩。古人因“丹”和“青”是绘画中最常用的颜色,就把绘画艺术称之为“丹青”。正如清代张庚所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山水画,自独立成科就以“青绿为源”,并逐步在青绿山水中发展出大青绿、小青绿,等等。无疑,敦煌壁画尤喜青绿,与中国画传统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其二,与当时画工使用的颜料有关。敦煌壁画大多使用矿物质颜料,相较于植物颜料等,矿物颜料的突出特点是色彩艳丽,不易褪色,保持长久。也正因此,莫高窟壁画得以留存千年。</p><p class="ql-block">经过长时间考察,有研究者认为,在交通不便、画材稀缺的古代,莫高窟画工使用的主要颜料,除经古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活动而来之外,大概率是就地取材,加工制作。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中,也确曾有人发现过色彩感很强的矿物质和采集矿物质的遗迹,以及制作颜料的石具。研究者推断,画工们很可能是将取自当地和通过贸易活动而来的矿物质,加工成颜料,用以绘制壁画。其中敦煌壁画中的绿色颜料主要成分是石绿,亦称孔雀石。早在后晋时期,敦煌地区就已有石绿的贸易活动。而由石绿加工成的青绿色在矿物质颜料中非常亮丽,且吸附性好,画工喜用。可能这也是敦煌壁画多青绿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其三,也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与当时敦煌和莫高窟的生态环境有关。古时敦煌是中国迢遥西部茫茫戈壁上的边关之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对敦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而莫高窟又距敦煌五十余里,在方圆四十多平方公里的鸣沙山下,更为苍凉荒芜。从在砾岩上开凿出的洞窟里向外望去,除了沙漠戈壁就是戈壁沙漠。满目枯黄的色彩环境里,人们是多么渴望看到一丝绿意啊。在这大漠戈壁,绿色象征生命,有绿色的地方就有水源,就有植物生长,就可能有人家,也就有了生的希望。</p><p class="ql-block">大漠向往绿洲。莫高窟中的青绿色彩,不只是一种绘画上的色彩语言,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幸福,代表着美好和吉祥的精神追求。因而画工们把青绿色彩大量绘制在壁画中,艺术地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态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求。由此可见,古人是浪漫的,莫高窟是浪漫的,窟外漫漫黄沙,窟内绿水青山。</p><p class="ql-block">敦煌壁画多青绿。这是绘画艺术传统与表现内容的完美结合,是现实物质条件同艺术理想的完美结合,是美好生活愿景同艺术表达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注:李宝堂先生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原主席)</p> <p class="ql-block">【鸣谢原图文】</p>